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自媒体为何泛滥?内容靠复制粘贴 月入5万

2024/2/6 17:57:40发布28次查看
我们虽然晚了一大步,号也不多,但你知道一天能入账好多不?至少一千!”王文有些得意。去年11月,王文组建了现在的四人团队,开始在各个平台注册账号,靠发送文章、视频,来获得平台补助和高额流量带来的广告分成,“一天保底一千,有时候接近两千,一个月起码有3万多元进账。”
王文会习惯性地向他的朋友介绍自己目前的身份和职业:“新媒体工作者”、“自媒体人”。说话间,28岁的王文显得甚是“老道”。不过,外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其实用三个字即可说明——做号者。
“做号”是指通过运营者前期注册大量的自媒体账号,然后通过抄袭、洗稿、伪原创等各种低成本生产内容的方式,再通过各大平台分发出去,获得大量流量,从而赚取广告分成。
做号
 一人申请10个号 自称“新媒体工作者”
去年11月,28岁的王文正式进入这个行业,并组建了4人团队。在这之前,他曾干过多个职业,“策划、活动执行、婚庆、卖房子等,但都赚不到什么钱。”其他三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与他一样刚刚转行的同龄人。当时,百度百家号正式上线不久,王文便注册账号进驻。随后他又在网易、今日头条、搜狐等平台注册了账号,一共10个账号。
几天前,在成都南门的一家咖啡厅,记者见到了王文。“我也算是做媒体的哦,自媒体。”王文笑着开场。在他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个“自媒体”微信交流群,不时会有消息震动,“自从干了这个,每天都有各种消息,一会不看就有上千条消息。”
不过,在这位“自媒体人”眼里,并不关心发文质量。王文说,“重要的是能变现,有钱进账,这个圈子里都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赚发了,可惜我们懂得太晚。”
小八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今年初加入到做号行列。为了做号,小八还加入了多个“自媒体交流群”,取经学习。记者以“自媒体运营交流”为关键词查找发现,成都范围内此类qq群达27个,其中人数达到500以上的高级群就有6个。这些群中,“卖号”、“刷流量”等词则成了最常见的主题词。记者加入了一个大型交流群,发现群里不少人员为全职运营的个人或工作室,还有很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群内另一位“资深自媒体人”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多赚点,作为一个新手可以采取“走量”的方式,“走量就是指批量‘做号’,一个人同时做100个号的内容,如果注册不了那么多号就到网上去买。”
 写稿
自媒体人李洪伙从2015年开始陆续在各个平台开设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主要发布娱乐类文章,其原创内容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不俗的阅读成绩。不过,他发现多个平台开始出现与自己账号名字近似的自媒体号,就连账号文字介绍也完全一致,数量多达数十个。“总有一批人会盯着你的,阅读量大,就会被人抄袭,一些账号一看就是搬运抄袭。”
从事自媒体写作两年来,李洪伙最直观的感受在于自媒体账号越来越多,理论上提供的内容应该越来越丰富,品质也应该有所上升才对,但现实并非如此。
“反而是同质化的产品在服务。当你打开那些与自己近似内容的账号时,发现其内容正是自己在其他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仅仅是做了一定的修改而已,说白了就是一种搬运和抄袭。”李洪伙说,遇到这种状况,只能试着跟平台沟通,举报或者撤掉文章,但效果并不佳,“平台不处理或者不封号,我们也没有办法,即便处理了,没多久你又会发现一些新账号冒出来了,而低质内容的泛滥,读者将是最终受害者。”
另一面,做号者王文则几乎没有担心过版权问题。“中国这么大,各平台账号那么多,内容差不多也正常啊,即便有部分抄袭了,一篇文章而已,一般人是不会来起诉的。当然,要起诉我也不存在,正好可以宣传我的账号,说明这个账号关注度高啊。”
“抄袭盗窃者收益,甚至比我还高,直接打击了我的创作热情,有底线的人会坚持创作,没有底线的也就随大流,都去抄袭算了。”李洪伙认为,之所以出现此类抄袭,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利益驱动;加上自媒体平台管理不力,对抄袭搬运的惩罚也非常低。
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处副处长王志坚表示:“在自媒体势头火热的今天,对于网络作品的保护主要依靠《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作品的使用应该按照先授权后使用的行为准则来进行。但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对这类侵害版权行为的取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改善互联网作品的版权保护环境,也希望发现自己作品被侵权的权利人能够积极举报。不要认为对方只是复制了一篇文章而已,实际上,权利人的权益很可能已经遭受了侵害。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