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回顾商超和农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竞争是暂时的,融合与创新才是必然!
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前世”
“舶来品”超市
超市最早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进入中国。诸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品牌超市,逐步成为中国人采购日化百货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超市未进入中国之前,杂货店是人们购物的主要选择。彼时的超市,已经具备了基本完善的运营系统,从管理团队、产品链、供应链到品牌运作模式,俨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作战队伍,听从并执行将帅的号令。
在产品结构上,商超主力产品是日化百货,生鲜占比非常小。
“本土物种”农贸市场
在中国,农贸市场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神农氏炎帝“日中为市”之说,说的是炎帝划出了一块专门用于人们置换富余物品的土地,并规定人们在太阳升至头顶的时候开始交易,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交易活动。
自发参与,自主交易,农贸市场可以说是最早的众创空间。而这也就决定了农贸市场“零散、灵活、缺乏管理”的基因,参与者群龙无首,“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农产品自然是交易市场上的重头戏。在很长一段时间,生鲜产品始终是农贸市场里的主力产品,甚至是全部产品。
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今生”
日化百货市场需求饱和
超市发展呈疲软之态,生鲜引流成突破口
批量化生产、标准化销售,超市以其强大的供应链极大地降低了商品价格,价格优势和规模效益使其蓬勃发展,短短几十年,超市就势如破竹,遍地开花,强势占据人们日化百货商品消费心智。
然而,随着日化百货的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商超发展日趋疲软,自2015年开始,大型商超迎来了“关店潮”,大量超市纷纷关门。为了扭转局面,改善经营状况,超市开始将目光转向生鲜版块,不断扩大生鲜商品占比,并加强生鲜课管理,以此作为导流入口。此举经市场验证为有效举措,扩大生鲜版块占比超市获得了转型成功,典型代表永辉超市。
与此同时,超市还积极探索“互联网+”之路,“双11”线下同步半价,刺激客户到店消费,而活动主打产品生鲜粮油成为引爆活动的关键点!超市开始与农贸市场抢夺生鲜客户。
客户分流竞争加剧
农贸市场创新模式丰富业态,开启品牌化模式
抢夺客户的不仅仅是超市,生鲜电商、社区生鲜小门店等都是其中一员,这些对农贸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农贸市场的变革势在必行!
较之超市,农贸市场具有菜新鲜、品种多、价格灵活、结算便利、有人情味等优势,但相对而言,也存在缺乏系统管理、品牌意识薄弱、业态较为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等劣势。
如何在发挥刚需产品导流优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是农贸市场眼下的重中之重。那么,农贸市场该如何完成自我蜕变呢?
首先,创新模式丰富业态是基本功。传统农贸市场,对待经营户是散养式的粗放型管理,在客户方面,也是较为被动的等待客户上门购物,缺乏主动性。在客户分流的今天,农贸市场也逐渐开始主动出击,争夺客户。
一方面,农贸市场开始引入超市化的管理模式,让市场的环境、人员、商品和服务各方面日益规范化。另一方面,农贸市场也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吸引客户到场消费。此外,农贸市场还不断探索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配套业态的结合,如餐饮、亲子教育、家政、洗衣、理发、娱乐休闲等,通过丰富业态,向打造老百姓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发展,农贸市场也就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到场人气。
其次,品牌化运作模式是发力点。如果问你,哪一个农贸市场品牌让你印象深刻,想必绝大多数人回答不出来,因为农贸市场几乎没有品牌。农贸市场想要在客户争夺战中获得持久的胜利,品牌化运作模式是必然选择。
农贸市场品牌化运作,超市有3点经验可以借鉴。
清晰定位
超市当中,有以“高品质,食品安全”而闻名的麦德龙,有因“低价、量贩”而成功的沃尔玛,无论是何种定位,都清晰地锁定了特定目标客户,并占据了良好的市场份额。农贸市场也要结合周边住户的特点,做好自我定位。
统一管理
超市里的卫生标准、商品陈列、服务标准等,都是按照一套规范的制度执行,易操作,可复制,执行效率高。农贸市场要走品牌化道路,也必须练好内功,建立强大的产品链、供应链、客户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专业选址
超市选址前,都对周边住户及商业圈进行了专业、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因此,在确定超市位置、面积、商品品类、定价等方面,有了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农贸市场的品牌化运作,前期市场调研和专业选址工作不可忽视。
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未来”——大融合
眼下,超市和农贸市场看似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但着眼未来,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大融合才是最终状态。从“农改超”,到“农加超”,市场化运作,超市化管理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那么,未来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是如何融合的呢?
农贸市场复制超市的发展模式,市场平台化
摊位精品店化,摊主网红化,产品品牌化
仔细观察现在的农贸市场,不难发现,品牌商家开始成为标配。在杭州,农贸市场里祖名、鸿光浪花是豆制品品牌代表,不老神鸡、嫩江鸭成为卤菜品牌代表,颖思坊、大洋世家等各细分类目品牌也受到老百姓喜爱。
未来的农贸市场,会更加趋于一个类似商超的平台,摊位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店,摊主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网红”,以自身魅力招揽客户,而每个摊位售卖的商品,将更加趋于品牌化,如“秭归脐橙”、“涌泉蜜桔”、“新疆冰糖心”、“烟台红富士”等,各自圈粉又能形成合力。
超市业态与农贸市场业态彼此融合
构成更舒适、便捷、美好的居住空间
在产品上,超市的优势在于日化百货,农贸市场的优势在于生鲜农产品;在经营上,超市的批量化生产和采购,标准化销售,规模效益可以有效控制成本,降低物价;农贸市场里具有“私人订制特征”的本土特色农产品更多,能弥补超市标准化产品的不足。在管理上,超市统一标准,管理规范,农贸市场则机动灵活,充满人情味!
无论是超市,还是农贸市场,其业态变化、产品构成、经营模式的变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们更加舒适、便捷、美好的生活!超市和农贸市场各有优势,且互为补充,因此,未来,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大融合将成为必然。
今日话题
你认同农贸市场和超市最终会大融合的观点吗?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
—the end—
撰写 | 排版 | 卢姐
图片 | 设计 | 网络
审核 | 发布 | 晓兜
本文版权归一鸿市场研究所有
如需转载请留言告知,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