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高心碧
许力静
“新锐”这个词好像本身已经老了,但我认为它能够体现的是那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这个精神在,什么时候叫新锐都无所谓。
作为一个所谓学摄影出身的人,我其实是拿了一个普通的数码卡片相机,用微距功能拍了些生活中特别无聊的小东西。漏水的墙皮、发了霉的玉米、布的纤维、鹌鹑的眼睛……这些谁没见过呢?只是你没想到拍下来。
《mono》(18)——潮湿的墙皮《mono》(10)——一叠a4纸《mono》(01)——腐烂的苹果这组作品的开始是拍了一只烂苹果,在人看来已经废掉了,但在细菌眼里它是新生命的开始,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把影像收集起来想表达一个什么,这些才更重要。
刚开始做这系列作品的时候,我不太愿意主动去解释拍了什么,后来发现,创作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但影像还是需要交流的。主动与人分享,反而得到了一种共鸣的理解,我想这其实才是一个正确的传播方式。
《mono》(03)——咬了一口的樱桃《mono》(29)——透明塑料包装袋《mono》(11)——幼鲸尸体
李舜
在我看来,是不是“新锐”没有什么,我只关心有没有多一些真正在做艺术、有态度的艺术家。
什么叫“新锐”?又新又尖锐。“新”就是时代性、唯一性,要做一些和这个时代相关的东西,而“锐”就是要有批判性在。
《格物致知》系列——再写逍遥游(作品局部)《格物致知》系列——兰亭集序(作品局部)光轨书法看起来像文字,其实是这个城市的光影,是由上万张长曝光照片中的抽象元素重组而成,没有实际的意义,是在批判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在当下的时代性。
古人拿笔墨记录生活,但笔墨已经离我们远了,那么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用笔墨,我们怎么去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精神? 能不能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工具,用相机、电脑、灯光,去做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作品?
《格物致知》系列——林泉高致(2)当代艺术是一门学问,它永远是超前的,是思想启蒙,这就注定让很多人不会接受。所以要去学习,要去研究它。二三十年前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会看的,现在不同了,这就是思想启蒙的作用,以后肯定会更好。
《格物致知》系列——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1)《格物致知》系列——关于混沌的平行世界(19)
周仰
“新锐”在中文里是一个新造词,对应英文来翻译应该是“刚开始出现的”。
新作品拿出来进行传播,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一些作品更观念、更抽象,我这组会比较偏现实一点,是关于我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作为家人的我们的感情。
《漫长的告别》(54)《漫长的告别》(34)《漫长的告别》(33)拍的时候多是为了纪念一些场景。最后一段时间她住在养老院,没有办法跟我们交流,但要是跟她说,“哎,拍照了,笑一笑”,她还会些反应。所以拍照反而成了一种跟她互动的方法,更像是介入的手段。
她虽然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也肯定知道我们是家人。所以在编辑的时候,我把一些老照片、她年轻时在印染厂工作中设计的花样,和找到的字条放在一起,当做场景跟记忆的一个关联。在我自己的想象中,她会有这个记忆,只是没有办法连接起来了。
到底是该以什么来定义“新锐”呢,是年龄还是别的什么?我觉得挺难,可也这挺有意思的。
《漫长的告别》(16)《漫长的告别》(17)《漫长的告别》(02)
吴郑鸥
我比较赞同一个观点说,现在的新锐摄影更多是在于新人和新作品的出现。我也非常期待新的艺术形式,在摄影上能有新变化,更加多元一些。
从2015年起,我在生活中即兴向不同身份的人,发出“几天后见”的约会邀请,达成口头约定。我为赴约的人拍下照片,或为失约之人拍下约会地点,并用手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约会”的故事。
《今天你会不会来》——金奶奶艺术不是为了限制观众的想象力而存在的,我赞同作者解释自己做了什么,但如果要具体给出一个明确的表达主题就死板而无趣了。正像伊塞尔“空白”理论一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基础去填充,有了不同的解读,作品也更有意思。
对于这组作品来说,我有意地控制拍摄方式,让它朴实一点,不要冲淡行为本身。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件事情很好玩,而不是照片、文字有多好,那就是最好的了。
《今天你会不会来》——柴叔叔从古到今,艺术作品收到的评价多是“看不懂”。看懂作品就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知识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我自己去看一些当代艺术的作品也会看不懂,甚至了解了也未必就能理解。我也是观众,也需要多学习,才能看懂更多的作品。
《今天你会不会来》——西门町天使
曾戈
“新锐”跟年龄没有关系,是“新”在对影像的观点、主旨和态度。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我觉得作品不能一眼就看透、看明白,而是提供给人一个思考的空间。
《致幻/hallucination》《致幻/hallucination》《致幻/hallucination》我也有拍纪实类的作品,拍自己家乡的故事,那是外部世界。《致幻》是内部世界,是我平时搜集来的“幻觉”,相机就是实现想法的工具,给这些取材于现实的片段加上了我的想象。
《致幻/hallucination》《致幻/hallucination》比如那张坏掉的灯管,在昏暗的走廊里,远远看去像一个光环。可能晚一步灯管就被工人修好了,但我找到了它,好像它本来就属于我。
《致幻/hallucination》《致幻/hallucination》
王磊
说实话,在抛去词面本身的释义后,我自己对“新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觉得它更像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新一部分内容的系统。就摄影而言,我更多会将“新锐”理解为一种“看待”的包容,在包容之下,每个创作者都从各自的实验中成长。
《你可以当它是场梦,但是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视频截图我的作品通常来源于自己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后所作出的回应,就如同膝跳反射。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关于我的“存在”在互联网中得以延续时所获得的临时性体悟,我将它们杂糅在一起,并用视频的形式反馈出来,希望能尽量通俗地传递一些想要表达的信息。
《你可以当它是场梦,但是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视频截图其实,我去看一个展览,也有看不大明白的时候,这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没办法短时间内左右。但所谓 “写作者要有读者意识,阅读者要有作者意识”,这句话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却不失为一种读懂作品的方法,先耐心地进入作品,再去理解作品。
愿不愿意去看是观众的自由,可我还是很感谢那些有耐心能看下去的人们。
《你可以当它是场梦,但是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视频截图
注:本届“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承办,于2017年12月8日至17日在杭州浙江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