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蟑螂的侵害及防治方法

2023/10/8 8:24:58发布19次查看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静静生活秀
蟑螂危害密度变化受种群自身繁殖能力、季节变化、孳生场所条件、监测方法、人为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蟑螂密度的高低首先与它的种群自身的繁殖力有关,如德国小蠊的繁殖力较强,一只雌虫1生可产卵荚8个,每个卵荚中含卵37-44个,卵期历时15-30天,孵出若虫,若虫经7次脱皮发育成成虫,历时64-109天,1年可繁殖5-6代,据测算,德国小蠊的繁殖力可达1049万只。而美洲大蠊的繁殖力远低于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卵期是45-90天,若虫期则为1年左右,其繁殖力仅为133只。黑胸大蠊繁殖力与美洲大蠊相近,澳洲大蠊的繁殖力为174只,虽略高于黑胸大蠊,但仍远低于德国小蠊。因此,德国小蠊相对于其它种类的蟑螂来说,也是最难灭对绝的,因为它的繁殖能力强,而且繁殖得很快。
蟑螂密度就变化受温度影响很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如在我国江南地区,1-4月蟑螂处于低密度,5月蟑螂活动开始,7月到9月上升,8月密度达到高峰,10月活动则下降,12月到次年3月进入越冬期。所以一般在夏天的时候是蟑螂最多的时候,到了冬天蟑螂就开始慢慢减少,基本上没有了。但是对于饭店、厨房等室内温度较为恒定的场所,以及我国北方地区(因室内有暖气),蟑螂终年都能活动和繁殖,季节变化则不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里,北方地区和饭店里还会存在蟑螂的原因。
蟑螂密度还受到孳生场所条件的影响,如食物、湿度、栖息场所等。孳生场所食物缺乏,或种群密度过高,大大超过了栖息场所环境所能承受的容纳量,则会导致蟑螂大量死亡或大量迁出,从而使蟑螂密度下降。
密度监测方法的不同、防制人员的经验不足,以及杀灭处理等人为干预措施因素也是影响判断蟑螂密度高低的因素。密度监测方法选用不当,加之人员经验的不足,则很可能会高估或低估了蟑螂的实际密度,误将种群密度的自然变化归为杀灭处理等人为干预措施的结果,从而使防制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在使用药物灭蟑螂的时候,必须对蟑螂的密度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用适量的药物,才能有效的防治蟑螂。
蟑螂药的种类有很多,目前灭蟑螂效果比较好的是杀蟑胶饵,杀蟑胶饵的牌子也很多,经过大家使用后的效果反馈,以下几种杀蟑胶饵的效果都不错的:洁兵杀蟑胶饵(带防伪码)、虫客杀蟑胶饵、乘勇杀蟑胶饵,使用时只要选择其中一种使用就可以,这些药都是针管型的,使用也非常方便,只要把药挤到角落和缝隙处,一般十来天左右可以灭绝蟑螂。另外药没有气味,对人和宠和宠物都是安全的,家里有孕妇和婴儿都可以使用的,饭店和宾馆等营业场所也可以使用,使用后还不影响正常营业。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