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详细项目中潜认识或有认识地去设计,是我辨别这三个阶段的主要标杆,也是我本人的经历积聚。由于我做这行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半,所以这些总结少不了纰漏,缺乏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第一阶段:潜认识设计
我想大多数人学习视觉设计的过程和阅历都相似,这是互联网开放及分享肉体的结果。作为一个新手,自但是然会去看一些视觉设计的理论书籍,经典案例,更多地是在网上阅读大量成熟设计师的作品。而在练习的时分,也会从临摹开端,并且会无认识地喜欢上某种作风,以至详细到某种细节(比方圆角)。图像所带来的印象自然会比书中的理论要深入,因此在第一阶段,视觉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分经常会因循着脑海里许多的图像片段来停止创作。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在潜认识地设计呢?真正决议一个设计好坏的那些规范,比方规划的不活泼的对齐(inactive symmetry)和活泼的不对称(active unsymmetry),巧妙的负空间(nagetive space),互补色/间色/临近色的运用,字体堆栈(font stacker)的运用,等等这些在新手做设计的时分是无认识地去完成的。这些学问在新手阅读视觉设计理论书籍的时分都有阅读到,但此时并缺乏以构成深入的印象并成为指导设计的规范(由于没有阅历过足够的理论积聚)。前面提到,新手会因循脑海里的图像片段来做设计,这些图像片段便是平常学习过程中积聚下来的好的设计片段,它们就包括了一些视觉设计中的规范。新手设计师在“模拟”的时分,便会间接地运用到这些规范,但此时,他是潜认识的。
第二阶段:有认识设计
看起来第二个阶段是顺其自然就到达的。事实也是如此,随着经历的积聚,阅历的增加,以至包括重新读了视觉设计理论书籍,设计师会逐步开端有认识地运用这些理论来创作。但是到达这一阶段并非易事,其实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窍”。有的设计师可能穷其终身,也并不能用这些设计理论来指导本人做设计,不断在“跟着觉得走”。并且,脑海中的那些图像片段是很难在短时间剔除的,就我本身的经历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虽然不断提示着本人有认识地去理论理论学问,但做着做着就会开端模拟脑海中付出的图像。
这一阶段是痛苦而又漫长的,但却绝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由于一个成熟的视觉设计师必需要学会用本人的思想来指导本人做设计,而非“印象”。在你本身的才能进步到一定阶段之后,图像的印象很难再帮到你,反而会限制你做设计。由于此时你曾经会细致的剖析每一个项目,找准每一个需求背后的来龙去脉,联想观者在看到你每一处设计之后的反响;而图像的印象固然包含了很多有用的理论信息,但是同时杂糅了其他干扰你判别的信息,毕竟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因此此时你不得不强迫本人开端考虑。
而考虑,正是一个设计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不只适用于视觉设计师。
第三阶段: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置信大家看了前面两个阶段之后,肯定会说这跟“看山是山”非常类似。没错,有的道理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设计师的第三阶段也是如此,此时的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分又回归到潜认识了。我本人还是半生不熟的设计师,不过我从身边的成熟设计师上学到很多,也经过这些学习想分明了他们在设计时的状态。我更愿意叫这时分的视觉设计为:艺术指导(art direction)。设计理论只会在他们评价他人的设计时才会从他们嘴里说出。能够说,前文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好设计的规范,他们已都烂熟于心,以至能够做到推翻其中某些从而到达惊人的设计。
他们在详细做设计的时分,常常会作一个细节片来定下整个项目的艺术作风,比方26000 vodka的设计,整体浑然天成,而灵感则来源于vodka的冰块和酒瓶的质感。看似整个网站(不论是flash还是basic html)并没有用非常炫目的处置,但随着你阅读网站,便会细细品味它的独到之处。
鉴赏
视觉设计师在不同的阶段时,鉴赏设计的视角也是也是不同的。处在第一阶段的设计师会关注部分设计的细节处置;第二阶段的设计师则会学习好的设计师怎样构成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三阶段的设计师则通常看一两眼,鉴赏这个设计背后所包含的气质,整体的感受。
最后作为一个半生不熟的视觉设计师,我力荐大家看一本书,《the elements of graphic design》,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好的设计理论学问书籍。假如能看原版是最好了(据gundam说中译版有点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