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
对时下的中国旅游业来说,寒冬并不是春暖花开的序章,而是一段持续已久、未来可能更寒冷的下行周期。
来看2018年几个有代表性的横切面:
ota前辈携程在q3季度遭遇财报亏损,似乎昭示着整个在线旅游业面临的阴霾:流量红利已成往事,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率全线告急;
国际航协预测,受油价上涨影响,2018年全球航空运输业净利润预期为323亿美元,听起来是一笔巨款,但却是2014年以来的最小数字;
54%的民宿收入增速低于6%,跑不赢gdp。全国民宿平均入住率为44%,平均客房收益为117元,而在201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5%和124元;
超过1000个景区门票价格下降或取消,加上国人对国内游的热情不再高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迫在眉睫;
资本对旅游业不再疯狂,全年共有10多家新三板旅游企业摘牌,创投活跃度也远远低于2017年。
寒冬之下,旅游业者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
直面问题
身处寒冬,必须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洞见行业趋势,顺势而为。
明朗趋势,人人可见,显然不够。需要看清的,是暗趋势。就如海银资本创始人王煜全所说,2018年,经济下行,风口没有了,未来的趋势都在产业现象掩盖下流行,这就是暗趋势。并且,他还提醒:别被各种技术盘点迷惑。
什么是暗趋势? -- 流淌在明朗趋势之下的基因。
这蕴含着两点要义:
1能看见未来的机会;
2不被瞬息万变的风口迷惑。
这两点在华住酒店集团创始人季琦身上得到鲜明的例证:他创立汉庭之后,每年开多少店,投多少钱,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资金,什么时候上市这些未来,他都能看见,甚至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预见八九不离十,当现实与计划不相符的时候,只需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