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周小姐从“亚马逊中国”网购了一瓶“fancl”卸妆液,发现与从专柜购买的有所差异。“亚马逊中国”表示产品“并未发现问题”,但却予以退款;供货商自证是真货,还出具了小票;而权威检测机构则在这瓶号称“无添加”的液体里,测出了“油脂味”。
在普通消费者当中,周小姐虽然属于愿意和敢于“较真”的那种,但面对这种不知该找谁来评理的局面,我个人估计,此事不了了之的可能性居多。但不管供货方的证词是真是假,网站暧昧的态度和行为,已然把自己放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上。往大里说,这再次暴露了中国消费者面临的最大困境:维权难,维权成本非常高,有时“为追回一只鸡,得杀掉一头牛”;往小里说,周小姐本人,以及知晓此事的亲朋好友甚至普通网友,以后网购时再见到该网站,可能就会多个心眼,或直接绕路走人。
包括“fancl”在内的国际大牌化妆品,在国内专柜销售的价格之高有目共睹,而网购价格则“亲民”得多,这也是网购吸引消费者的最大法宝。但近年来,进口品牌化妆品的真假之争,已成了中国消费者网购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亚马逊中国”这瓶fancl的供货商是国内商家,提供的小票也是在国内商场购买,尚且无法彻查;更不用说那些打着“机场代购”、“境外代购”或“全球购”的卖家,提供的是机场免税店或境外的小票了。这种冤枉气受多了,就有网友开始动脑筋:我干嘛非要让人“代购”,给别人赚钱,还要担心买到“山寨”货?我直接从国外网站订货,行不行?正是在更便宜、更靠谱的双重动力推动下,中国网友的网购行为也开始“全球化”。直接前往品牌官方网站或美国亚马逊进行网购的“海淘”军团,正日渐兴起。在很多论坛上,都可以看到诸如“教你在美国亚马逊网购,让国内代购都玩去吧”、“更真更便宜,还是要海淘”的热门帖子。
当然,海淘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起码得会英语,有被认可的信用卡,更高的运费,可能被抓到要缴纳关税,一般两周或更长的到货时间,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很难解决,等等,但还是有不少网友趋之若鹜。笔者本人买过两双以舒适著称的品牌鞋子,国内网站代购价最便宜也要2500元以上,从美国亚马逊购得,含运费在内,折算下来只要1240元。
不久前普华永道的一项“全球多渠道零售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频率是欧洲消费者的四倍,是美国和英国消费者的近两倍。再加上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说中国消费者的网购实力居世界首位并不为过。但国内并不乐观的消费环境和良莠不齐的网站信誉,就像曾被检出三聚氰胺的国产奶粉一样,平白地将一部分高端购物需求让给了国外商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增多,不排除国外购物网站也会像国外商场一样,推出相应的中文服务,完善运送流程,届时恐怕将抢占更多中国消费者网购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