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企业家张小鹏
(文|钟一)张小鹏的公司里有一间陈列室,这间陈列室比他的办公室还要大一些,里面摆放着设计精美,独具文化韵味的工艺礼品,比如惟妙惟肖的贵妃醉酒塑像,一柄长约两尺的古剑等堪称艺术品的摆件,以及梁家河、圣地河谷系列白酒的极具设计感的酒瓶。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张小鹏与一些领导的合影照片。而在一张众多企业家的合影中,他站在一个最为显眼的位置。在张小鹏眼里,它们共同组成了公司近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更是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与荣耀。这个曾经的搬运工,经历了三次创业,每一次都震动行业——创建金不换国际旅行社、他带领公司成为标杆性企业;挖掘梁家河和圣地河谷的文化与精神,他凭一己之力打通了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策划品牌到形成文化产品的全过程,打造出一系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或者说,这些事只有张小鹏这样的人才能做成。”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张小鹏。张小鹏说,做企业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快速地行动,高效地执行是企业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他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喜欢单刀直入,“不要在微信里说,直接给我打电话,这样更高效一些。”在与本刊记者的接触中,他也习惯于采取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或许,这也是他总能迅速达到目标的奥秘之一。
任性与韧劲
多年后,当张小鹏拿到深圳市常住居民户口本,乘坐着奔驰穿越在深圳市区街道上时,他也许会想起自己怀揣着700块钱,孑然站在深圳火车站广场上的那个清晨。彼时,是他放弃年薪60万的职位,开始创业的第9个年头。在此之前,他在深圳创办过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与他的父亲共同编著出版了《企业病诊断与防治》一书。却因为缺乏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充分了解,多年积累的200多万亏损一空。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张小鹏不止一次叙述自己起点的卑微,那是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放弃商业局干部的身份,南下深圳,投身于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洪流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如此云云,假如我们以此视角去审视这段个人史时,故事会变得平淡无奇,毫无新意,甚至会离那个真实的张小鹏越来越远。1997年2月,那位“在祖国的南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去世。同一年,张小鹏的偶像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至此,受资金短缺的拖累,被业界奉为传奇的史玉柱和他的事业盛极而衰。6个月后,当张小鹏踏上这片土地时,似乎错过了最佳时机,王石,冯仑等早几年南下闯荡的年轻人,早已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留给张小鹏的机会并不多。无论如何,既然来了,总要生存下去。这是贯穿张小鹏整个从商历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到便立即去做,绝不迟疑。当初给父亲留下一封长信,决然要闯荡一番时,他就没想过给自己留什么退路。“难道像父亲那样,勤勤恳恳地干一辈子公务员,拿着两百多块的工资,最后连两万元的房款都拿不出?”即便是来到深圳的第一天就遭窃,继而找工作四处碰壁,也从未动摇他扎根深圳的决心。为了生存,他只能从一名搬运工做起。“从交大高材生到一名搬运工,这种心理落差是如何克服的?”记者问。“那种情况下我总得要吃饭的。要生活呀。”张小鹏说。事实上,出身农村的张小鹏对于干苦力活并不陌生,他跟招工的人说,我在家里就是干活的,收麦子、拉粪。最大优点就是能吃苦肯干活。似乎这份工作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他很早就知道如何推销自己,哪怕只是一份搬运工的工作。后来,他能干成一系列“大事”,也是因为这种精准的营销思维。他知道客户需要什么,而他自己又能提供什么。在工厂工作的几个月里,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品尝过孤独的滋味,也亲历过身边工友被机器碾断手臂的触目惊心。好钢经历过淬炼之后,终究会闪耀光芒。两年之后,他成为另外一家大型工厂的部门经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一家香港集团公司的ceo,整整6年时间,他从一名搬运工上升为集团公司ceo。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担任香港集团公司ceo期间,作为公司的高管,他有机会出席各种高端活动,“见过一些大人物,大场面,这些都拓展了我的格局与视野。也积累了相当的人脉资源。”连续两年,张小鹏被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奖励他一个深圳市户口的指标,2002年5月,作为异乡人的张小鹏落户深圳。在旁人看来,28岁的张小鹏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但对于张小鹏而言,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著名企业家张小鹏
准确定位,树立标杆
“深圳是个大染缸,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几百万人都在那里创业,竞争非常激烈。”张小鹏说。这是他在深圳创业一年后的体会。2007年2月,他拿着“还没有赔完的钱”返回西安。此时的张小鹏刚过而立之年,对商业的理解和自己的定位更为老练、清晰。鉴于上一次创业的失败经历,他并不急于出鞘,而是“潜伏”于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做管理的工作。事实上,对于长期在深圳打拼的张小鹏来说,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观察行业动态,积累资源,伺机而动。“在我看来,创业时,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拥有商业智慧,去整合手里的各种资源。”很显然,张小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楞小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了整个欧洲,对经济正迅速发展的中国影响并不算大,相反,从世界范围看当年的中国经济,倒显得耀眼夺目。在这一年,张小鹏成立了他在陕西的第一家公司——陕西金不换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公司最核心的经营理念是:品质金不换,诚信金不换。张小鹏观察到,西安的旅行社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旅游市场的发展速度,“不专业,没有细分市场,往往是大众团和商务团都接,服务却是一刀切,自然投诉不断,反响很不好。”张小鹏一眼就看出了症结所在。当时很多旅行社聘用兼职导游,导游无固定工资,待遇不受保证,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长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张小鹏还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陕西没有一家专门从事商务高端组团的专业旅行社,在此背景之下,金不换旅行社应运而生。“陕西金不换国际旅行社只做高端商务团,不做大众团,并聘请导游专业毕业的专职导游进行培训,固定旅游车队和接待酒店。”准确的市场定位让金不换独树一帜,通过口口相传,金不换成为陕西高端商务旅行社的金字招牌。在企业成立之初,张小鹏亲自跑客户,每天提着包和电话本奔波于各大政府机关。3年时间里,他的旅行社承接了诸多省市领导的出访团,长期与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贸促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外办、陕西省政府接待办、陕西省会展中心等政府机构进行合作,承接有关领导出国访问的团队业务。“政务团的利润很高,对企业的标准化服务的要求也就更高。”张小鹏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接待高端的政务团的严苛标准,让金不换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服务体系。“比如接待用车方面,首先我们要先检查车。第二你接我的团之前必须到我的公司来一趟,必须按照我们公司的服务标准来,我们有很详细的行程,几点干啥,司机不得在半路停车或者是把我的客人拉到任何的购物点去。那时候司机在我这儿连一分钱回扣都拿不到,从管理上就把这些杜绝了。”2011年,西安主办世园会,对于这座古老的城市而言,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绝佳机会。金不换旅行社在700多家旅行社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府唯一指定接待贵宾的旅行社。对张小鹏而言,这是一次机会,也是对金不换服务品质的考验。所接待的贵宾几乎都是厅级以上官员,最终,张小鹏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打了一场漂亮仗,高品质的服务为西安的城市形象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办金不换旅行社,是我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事实上,金不换旅行社成功的意义不仅仅于此,接待高等级的贵宾,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为他之后制造“轰动世界”的大事埋下了伏笔。
遭遇滑铁卢
经世园会一役,尝到甜头的张小鹏“胆子变得越来大”,步子也开始迈得大了一些。在接待政务团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政府机关的外事活动对礼品的需求迫切,他就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和策划团队,专门从事外事礼品、文化礼品的设计和制作,为很多政府机关和西洽会、农高会等大型活动长期提供外事礼品和文化礼品。如果说,成立文化礼品公司,是作为旅行社业务一种文化延伸,还算在既定轨道上,之后,他又涉足餐饮业,房地产,似乎是要偏离航道了。“在西安的4年时间里,顺风顺水,确实赚了一些钱,但做房地产又赔进去了。”张小鹏说,这让他明白,尽管商业的逻辑是相通的,但如果要做成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一切在2013年戛然而止。这一年,国家八项规定的出台,失去了“天时”,张小鹏的旅行社、礼品公司、饭店生意受到冲击,随之房地产陷入了困局,他积累多年的财富和打下的事业平台经受着严峻考验,这也是他第二次遭遇事业上的滑铁卢。“我当时签的省财政厅的一个团,40多万团费都付了,最后把团费给人退回去了,合同解除了。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我的损失是最大的,我的一面墙全倒完了。”张小鹏说。事实上,从2014年起,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被提出,绝大多数传统企业都面临着转型的阵痛。张小鹏和他的企业也不例外。在2015年之前,张小鹏马不停蹄地卖掉了自己所有的产业,果断而迅速,包括旗下的旅行社,礼品公司,饭店,房地产。只留下了房产地公司的名字:金邑。隐约让人感觉,他还带着某种难舍的情愫。巨大的震荡背后,是一步更大的棋。两年里,他的另外一系列动作更具深意。2013年,张小鹏感觉到“靠单打独斗已经不是立足之策”,必须创造资源和整合资源,靠群策群力来共同发展。2013年5月他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工商联旅游文化产业商会,在第一次会员大会上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2013年9月,陕西省工商联换届大会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经陕西省委统战部严格考察,推荐张小鹏董事长为陕西省工商联常委人选,并在换届大会上成功当选为新一届陕西省工商联常委。许多年前,张小鹏辞掉了公职,决定下海从商;而现在,他又主动“归队”。只不过,这次他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加持。不得不说,这种大起大落,百转千回的人生体验,不是每个人都拥有。
“教科书式”的品牌营销
2015年,张小鹏又杀回来了。这次,他的身份是“非著名”作家,《梁家河》电视剧的制作人,以及“梁家河”文化品牌策划人。这一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执政的第3个年头,3年时间里,他厉行经济改革,最大程度地推进民生工程,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强力反腐,整顿干部队伍,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一不让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让他成为中国最具民望的新一代领导人。2015年2月13日,陕北一个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沸腾了。习近平回到了他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一夜之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梁家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村。“那天,我在家里看新闻联播,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梁家河)肯定会火。”张小鹏回忆,兵贵神速,他很快就把“梁家河”这个商标给注册了。然后,一系列有关“梁家河文化”的策划方案就出来了。“分五大板块,第一是做文艺作品,第二是梁家河土特产,第三是梁家河饭店,第四是梁家河酒业,第五是梁家河香烟。你看我当时的规划是很大的,设想也是很大的。”谈论起梁家河,张小鹏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得意。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在策划的同时,所有板块的设想都同步启动,最终都成为了现实。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6个月之内,与知名酒厂合作,打造了“大美梁家河”纪念版、怀念版、思念版、想念版四款白酒,并于2015年10月12日在古城西安召开了上市发布会。与此同时,他与省内知名作家合作,创作了以梁家河为故事背景的45万字长篇小说《情系黄土地》,他甚至亲自参与创作了小说的最后一章。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