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分场社区17大队,职工周加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自己承租的10亩林地里去转悠。周加祥兴奋地告诉我,他在忙好农田正常管理的同时,还经常跑到林间去看看树木长高了没有?林下的庄稼长势咋样?林间耕播收割作业的全程机械化,让他轻松管林的同时,仅林间套种每年就有近2万元进账,当然,等到十年租期后,树木销售将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春天林地种植农户察看林下麦子长势在农场能享受到如此承租种林待遇的又何止周加祥一人。据农场绿化管理所负责人王增平介绍,近年以来,农场采取个人承租、股份种植和集体管理种林模式,职工居民们更是化“机”为“遇”,目前农场仅承租林这一项,就有300多户职工居民承租了2000多亩林地,他们以林业为致富平台,发展林下苗木、粮豆种植和家禽散养。今年夏收,农场职工林下小麦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就有100多万公斤。
林下套种小麦及油菜场景为转型发展,距农场小城镇约9公里的四分场社区八滩河堆两岸和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新成立了农场资源开发管理中心,负责上千亩绿化苗木基地开发和140亩果树品种的培育,加上邻近淮海农业高效园区的多年经营,其田间栽种抚育的正常管理和销售等各环节,就为农场职工和当地居民劳务创收带来的契机。
绿化苗木基地为周边提供众多的劳务市场常年在淮海农业高效园区做工的戴会说,她儿子早年患病去世,丈夫又患有甲亢,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成为农场发展经济的滞后户。为了改变自家的状况,她看到邻近农业产业版块的兴起,正好也为她的创收带来了机遇,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就这样一个月下来,能挣到2000元左右的收入,虽说收入对正常人来说,不是很多,但她已经很满足。同样在民营企业爱莲苑水生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从园区成立17年来,每年吸纳当地50多名经济困难人员来苑区工作,苑区管理工资和计件工资让贫困职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般职工年创收达二三万元,多的可达五六万元。
爱莲苑每年100万劳务市场向周边开放姜尚、冯玉琴夫妇,是淮海农场四分场的普通职工,他们靠勤劳的双手,每年在管理种植的160多亩麦稻作物上,通过投劳入股获得的管理收入、超产奖励和股份分红就拿到6万多元。对此稳固的收入回报,姜尚夫妇并不满足。三年前,有一次在管理水稻生产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渠边河埂和水田里经常有水蛭出没,这一发现让他夫妇俩眼前一亮,市场上水蛭收购价那可是价格惊人,何不利用晚上闲暇的时间来捕捉水蛭来致富呢?
水稻田间一片丰收景象说干就干。他们立即购置了晚上照明用的两个电瓶矿灯,用竹子铅丝和网做成了网兜,当天晚上夫妇俩穿上长筒胶鞋,一人一条进排水沟沿着田埂来搜寻水蛭的踪迹,虽然是第一次捉水蛭,但第一个晚上花了2个小时,就捉到了几斤水蛭,第二天拿到市场上一卖,乖乖,就卖了200元钱,这让他们兴奋不已,更加激发了他们捕捉水蛭的热情。他们除了夜晚夫妇俩一起下田捕捉外,平日里在田间放水或是劳作时,看到水蛭就顺手捉在瓶子里,拿回家养了起来,聚聚再拿到街上去卖,有时一个晚上夫妇俩最多能捉近400元的水蛭,虽然每年从水稻育秧陆续开始捕捉,到水稻收获前断水里的5个月时间里,去年就是晚上到处转转就挣了2万元。今年姜尚夫妇俩不再局限在本大队的田间沟旁,而是转悠的范围扩大到临近的大队,每天正常捕捉三个多小时,虽然水蛭的收购价有高有低,但他们今年就已经有2.5万元进账,寻出了一条增收的路。
水蛭沟中渠间田里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