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深远的社会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是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办好优质公平的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兜底教育公平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解决民生保障的重大问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其次,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但是,自2001年大规模“撤点并校”后,农村小规模学校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明的凋敝,改变了乡村文化的传承模式,窄化了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影响了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公用经费总量不足,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与资源不足上,公用经费是乡村学校唯一且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供给的单一性决定了小规模学校对公用经费的依赖性,对于地处偏远且基础薄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乡村小学的公用经费一般都是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而乡镇也只能根据所辖区内的学生人数得到相应的拨款,公用经费的供给力度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持力度小等原因,许多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行都显得艰难,所得到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教学活动,根本没有余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导致小规模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加上运行过程中教学设施的不断老化,大部分小规模学校校舍呈现破旧面貌,缺乏运动场、文体设施和图书资料,教育设施基本不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有待提上议事日程。
(二)教师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导致学校运行困难
第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难以补充新生力量。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到优秀教师,教师的短缺、老化,难以补充成为突出问题,造成小规模学校教师“流动难”、“补充难”和“退出难”的问题。第二,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失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为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学历层次以高中为主,职称以初级为主,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普遍偏低。第三,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编。主要表现为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师的严重缺乏,结构性缺编导致小规模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三)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义务教育的成效
有调查显示农村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教师90%以上来自于本乡,40%以上来自于本村,在职教师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由于所处区域比较闭塞,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较少,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机会少,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基础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偏低,只能依靠自身的知识经验去教授学生,长此以往,造就了小规模学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固化和落后。再加上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运行问题仍然严重,有些小规模学校难以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或者难以开足学时,导致很多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成效。
(四)教育信息化手段较落后,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滞后,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小规模学校没有远程教学设施,少数有远程设施的学校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整个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落后导致了很多小规模学校不具备开设计算机、音乐、体育等课程的条件,不仅不能保证相应课程的正常开设,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对策与建议
(一)统筹布局规划,办好寄宿制学校,把“适度规模学校”作为长远规划
首先,各级政府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来高度认识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能仅仅将小规模学校建设看作是财政负担,要从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布局规划。其次,县、区政府要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城镇发展规划,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农村群众的意愿,保留必要的农村校点,满足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需求,充分考虑小规模学校的特点,采用校师比+生师比方式核定教师编制,在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上予以倾斜。再次,新建一批寄宿制学校,对现有不符合标准化建设的小规模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改扩建,使之成为规范化学校,并根据增加寄宿学校的特点,增加校医、生活管理员的编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吸引农村学生入读,实现部分教学点的自然消亡,并实现向“适度规模学校”自然过渡。
(二)推进“互联网+教育”,把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
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契机,发挥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教育”的主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其中,课程以外语、艺术、科学为重点,涵盖所有学科,引进或开发幕课、微课等课程,采用互联网直播等手段,为小规模学校提供丰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以弥补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限。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要积极与市、县、城镇学校建立协作共建伙伴关系,选市、县域内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赴小规模学校开展经常性技术指导,发挥好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同步课堂、公开课、在线答疑辅导等方式进行教研和交流,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多渠道拓展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实践培养,遴选一批乡村小规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教学实习,以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包班、复式教学需要,重点培养一批学科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一专多能”全科教师。其次,要充分发挥县域教研机构的作用,健全县区教师发展机构,建立远程的教师培训平台和区域的网上教研平台,以县域为单位,借助大学校、中心校的教研力量,带动小规模学校,开展片区教育专题研讨,通过送教下乡、集中研修等方式,加大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三,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在小规模学校师资培训的作用。“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艰苦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培训。通过多渠道拓展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四)实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囿于教师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按照规定开足、开好相应的国家课程,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2001年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教职工的编制标准分别为1∶19、1∶21、1∶23,这就决定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无法通过增加教师编制的方式给与解决,所以,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就成为缓解师资短缺的重要方式。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育应该从传统的“专业化””转向“全科化”,提高教师“多学科”的教学能力才是培养的关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地方性师范院校实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定向师范生入学前必须签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协议书》,学生毕业后进入小规模学校后应享受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政策优惠。
(五)改革农村教师人事制度,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首先,加强市级统筹,强化以县为主,实施“县管校聘”,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并在县域范围内给与交流轮岗,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促使城镇教师在县域小规模学校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化解农村小规模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其次,可以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尽快补充新教师,吸引广大师范生到小规模学校就业,弥补小规模学校教师老化,难以补充的现象;第三,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给与特殊对待,通过政策鼓励以促进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通过“联校走教”或“联校一体化”管理方式,加强对乡村教师的统筹,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对于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安排中心学校的教师到村小或教学点开展“走教”,并提供一定的交通和生活补贴,以便于小规模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第四,尽可能建设小规模学校教师住宅小区,并与乡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安排,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没有住房或分散居住的状态,为小规模学校教师提供后勤保障。
(六)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小规模学校教师待遇
首先,政府机关要认真落实小规模学校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并依据小规模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其次,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小规模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再次,切实落实将符合条件的小规模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保障教师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应配建教师周转宿舍;交通较为便利距离相对较近的地方,可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内或周边集中建设教师周转宿舍,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实施“走教”提供保障。
(七)实施“目标责任制”,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控辍保学”机制
很多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学点的减少,导致了学生辍学现象的增多,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效。为此,有必要建立“控辍保学”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完善县区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的“五长”责任制,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教育资助范围。通过保障小规模学校学生就近入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增设公交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通过“特校入学”“随班就读”“送教到家”等多种方式,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