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浅谈未来教育空间设计

2023/8/31 10:39:00发布31次查看
当我们走进学校,步入教育现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步入校门,宽阔的广场、草坪,各类具纪念意味的雕像先入眼底,庄严肃穆。硕大的校园里,少见师生促膝谈心的景象。许多空间利用率不高,仅作交通往来之用,成为建筑物奢侈的配景。
进到学校建筑主体,条条走廊串起一个个方形教室。盒子般的教室里,桌椅秧田式整齐排列。尽管教室面积按现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建造,班额却远远超标。几十个活泼泼正长个儿的孩子坐进去后,几乎再无多余空间。室内安装了投影灯多媒体设备,可光环境并不可控,严重衰减屏幕图像效果以及学生从图像中获取的信息量,教学效果受影响。
学校建筑,实属百年大计,一旦建成,很长时间无法重建。校园空间形塑孩子的气度、视野,体现设计建造者对教育的理解,对使用者的关怀。但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设计相对于教育理念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校园空间建设往往流于格式化,“拿来主义”设计盛行,甚至许多中国式学校园区只是对传统园林的简单复制,观赏性大于功能性,不能体现学校自身文化理念,对孩子教育起到的作用收效甚微。
目前国内校园空间设计痛点集中表现在:
中国传统的中小学教育空间欠缺对空间和学生行为互动关系的认知;
设计者与教育使用者(学生和老师)沟通不佳,使得教育空间呆板而雷同,成为了“量”的叠加,而不在“质”的突破;
不同年龄学生行为发展未受重视,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认识到人的行为是随时间、空间个场所的改变而变化的,而单纯的将其视作统一的个体群。
综上,国内许多学校教育空间的设计者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设计学习空间,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空间环境的主体使用者。如果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不良审美体验,特别是不健康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是反教育的,也是反设计的。
反观国外,教育技术迅速发展,教育空间设计随着不断变化的新技术,通过教育学、技术与空间(pst)的三者融合,接轨了新的学习方式。
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的普通教学空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复合”,由“呆板”到“灵活”的发展过程,各国国情地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国家教育空间风格的差异。
北美彻底推行的个别化教育使得大量带有开放式、多功能灵活空间的新型校舍不断出现,除了地面与屋顶不固定之外,装配式的购进方式组成可以自由划分的空间形式,也促进了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的实现。
新加坡的教育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由于地域条件局限,在学校空间上中小学校普遍特点是:结合场地状况,充分利用地形、基地面积和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区明确,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公共空间构成了混合空间。
站在室内维度,“开放式”成为现代教育空间青睐的设计手法之一。开放式空间的双重含义为:对狭小空间进行改造,以达到扩大空间的效果;其二,创造隐形的活动延展空间以此刺激学生创造力。
后者比前者难度更大,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方面进行分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环境。设计者可通过布置家居和其他可移动建筑构件实现对开放空间的围合,实现空间的灵活可变性,承载各类教学活动需要,极大程度上满足开放式教学理念的空间要求。
纵观全球具有的代表性的校园教育空间案例,可以总结出三个重要设计原则:包容性、设计原型、适应性。
1、包容性
有一些学校设计看上去很好,但问题是设计对于学校空间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与推动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到位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是不到位的,设计师对于学校空间,教育空间,教学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教学环境是为了教学活动所设计的,那么教学环境设计,在学校里是由哪个部门负责呢?一般是由教研部门负责,而教学环境的实际使用者——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参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参与教学环境设计的是我们的基建处,和提供室内和设备采购的行政和设备采购中心,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严重的割裂,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出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真正的环境的使用者并没有参与到教学环境的设计中。
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师设计师对于学校建筑应该如何设计,从他们的角度探讨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只是从加强教育事业,从教育的观点来结合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待学校建设问题,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运用包容性的设计手段达成建筑学力量和教育学力量融合,加强与业主、设计师、使用者(老师与学生)、家长等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让不同人群的认知与需求更好的在教育空间中得到表达,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学校。
2、设计原型
原型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样板间。设计师需要对不同的学习环境进行原型设计,用学习者测试你的原型空间,看看他们如何反应,询问他们的感受,并找出他们想要改进的地方,从使用者最直接的反应感受来进行设计改进。
3、适应性
当设计一个学校空间时,它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理想上应该使用几十年,它需要为未来的变化提供有效支持——适应性是所有其他东西的基础。
包容和原型或创新设计的过程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学校教育变革和技术迭代是迅速而无处不在的,校园必须有一定的适应性,这样才可能接受许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么学校空间如何设计才能符合新一代孩子成长的需要?
美国教育咨询与服务机构edtech team给出的观点是,好的学校空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将空间本身视为第三位“老师”
2、注重空间灵活应变度,能随时变化出可用场地从而提升使用率
3、有利于促进儿童运动能力与行动力
4、富于色彩,趣味性与调动感
5、构建可回收重塑空间
6、物料精简,消除杂乱
7、添加可涂写空间
8、构建数字化智能空间
9、注重边角设计,活用设施增加学生互动性
10、搭建课程邀约专属信息化系统
未来教育空间设计——以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为例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空间,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去权威化的教学环境。
自由组合的模块家具取代规矩布置的课桌椅;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取代以教师和黑板为中心的权威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走班’和‘选课’制替代以班为单位的固定课程设置......
未来教育需要的是对未来中国的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改革,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做到了将学习过程延伸到整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完整地体验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
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多功能教学空间为出发点,并以充满色彩的元素为手段,从城市环境、到景观、再到建筑和室内,从外到内,从广到细,全面考虑。不仅让这个26,000平米的校园焕然一新,也实现了校园以及教育产业更好地反馈社区的愿景。
作为中国教育界坚持探索与实践的先驱者,北大附中除了做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外,还立足国际视野重新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通过从‘传统说教的单向输出’向‘培养独立创新的互动学习’转变,实现中国教育内在价值的再呈现。
而与教学息息相关的空间设计乃至校园规划更要为这样的动态转变提供基础。设计从研究北大附中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出发,思考总结与之相匹配的空间模式,并通过改造空间得以诠释。
最终,不仅‘传统’地翻新了陈旧破损的校舍与设施,实现更加现代化的校园;更‘创新’地赋予校舍以及各项设施多功能元素,使现有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增添长期价值。
颜色——未来学校最具识别性的设计元素,灵感源自曾经爬满校园各个角落的藤蔓植物,结合保留的方形窗洞,并配合纯净的白墙形成丰富的立面韵律。
色彩的生命力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并为新校园带来活力;颜色在教学楼间由绿到黄再向红自然渐变, 这种由外到内的变化除了提升校园的导向性之外,也让校园内每个建筑独具特性;不同颜色的窗框对应室内丰富得空间功能,设计语言的统一也让色彩超越了表现形式本身,成就了未来学校在整个街道独一无二的视觉形象。
艺术中心位于整座校园的中心,改造后简洁且活波的红色盒子象征着未来学校的朝气与活力。蜿蜒穿梭在校园与教学楼间的黄色慢跑道,将建筑空间与校园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计师这种反传统的设计方式,除了巧妙且高效地利用空间外,也促使学与玩擦出火花,使学生们享受其中。就连校园围墙这样原本单一呆板的界线,被色彩鲜明的游廊替换后也变得丰富有趣,不仅激活了整个校园与城市边界的视觉联系,也为学生提供另一处有趣的休憩之地。
原有校园内密集的空间布局有机的融于周边紧凑的城市环境中,但改造前的建筑内,传统的房间加走廊的排布,使得教学楼与校园都丧失了识别性与灵活性,为本次改造带来巨大挑战。只有从布局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才能实现建筑的自由呼吸,满足课程与活动的空间需求。打破墙体与地板的做法,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横向竖向空间连续,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桥’与‘岛’的空间植入为教与学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激发灵感与创新。
部分保留下来的封闭教室被改造为六个书院的活动空间,书院是北大附中特有的组织结构,类似于哈利波特中的书院,由学生自行经营。这个被最少修改的空间在学生们的创意改造与自主发展下变得各具特色。这种再塑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创新,也增进空间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促进探索实践。
在凸显书院鲜明个性的同时,也让北大附中展示其在教育领域的独到理解与个性思考。改造后的学生餐厅具备灵活多变的空间属性,除了用餐,还能满足学生们学习,聊天,看电影,跳舞开派对等活动需求。
每一个空间都是色彩、功能、家具以及标识系统之间的完美结合,灵活的改造不仅满足当前功能需求,也能够适应长期发展需求。
设计实现了朝阳未来学校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而实现的长远目标,即通过整合现有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资源以探索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面型教育理念;不断为‘未来’提供有效地经济驱动力,并担负起指引民众,塑造并激励新一代的社会责任。
内容来源亲子商业志,beed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活动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