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一个快递哥,一个客服妹,一个敢于在网上尝试消费的人,这三个人组成了中国经济的新的亮点。”诚然,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这个消费需求和产能同步膨胀的年代,不仅拉动了内需,更以一种产业链的形式让多数人融入其中。然而,这不是淘宝的魅力,而是互联网思想,或新经济思维的魅力!淘宝的功劳在于,更早的在中国这片相对封闭的土地上推广已经成熟的理念,并结合国情发挥其优势条件。马云,是个精明的商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学家。生活中的每个人需要网购,个体经济体需要,企业需要,国家同样需要,这一切都是淘宝迅速崛起的先决条件。
在淘宝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马云把淘宝的成功归结为信任。的确,淘宝创立之初正值sars笼罩全国,非典恐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这种新潮的购物方式建立了买方与卖方的信任,同时加强的了全社会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的沟通。
时过境迁,这种信任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3·15打假,网购是重灾区。这种看不到实物的交易模式必然会产生诸多纠纷,商品造假、夸张宣传、价格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这还是当初说好的信任吗?受伤的绝大多是是消费者,也有少部分是线上的商户。设想一下,你在街上买菜,也许只会问几家的价格,然后选择物美价廉的带走,但网购不同。一个关键词,一个排序,想买最便宜的还是最畅销的就这么简单。这种轻量化的用户体验在大大缩短我们购物时间的同时,也有严重的弊端,它对于商品的考量过于片面化,容易受本就模糊的产品描述的主观判断影响。2014年8月到10月,工商总局网监司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活动。淘宝网的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抛开数字不看,我们网购很多时候是受低廉价格吸引,但人人都不想这个看不见摸不到宝贝是个冒牌货,事实告诉我们可能性非常大。这其中,既有淘宝商家的诚信缺失,也有淘宝官方引导和监督的失误。淘宝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信任正在被自己消磨掉。
冷静思考马云与王健林的赌局:2022年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能否达到50%?且不论这个1亿的赌局究竟谁赢,先看马云下面这句话:如果王健林赢了,那整个社会就输了。通过这样的论述,足以看出一位商业巨子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针锋相对时决绝的信心,不断扩大线上市场的比重,要的就是打压零售业直至基本取代它。如果哪一天买根葱也非要逛淘宝的话,这是购物者的病态,或者市场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许我们现在认为网上可以买到在实体店铺能买到的一切,但这种实现方式真的是最好的吗?呼唤理性消费自打从双十一拼消费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有些东西从线上到线下对于资源的浪费是社会所不该容许的。同样的道理,“淘宝式”的网购所引发的盲目消费让用户在不知不觉间把口袋里的银子贡献给了电商。试问您一句,网购来的东西有多少是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收到后又发现是可有可无的物件?“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很难满足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需求不一定代表需要。当我们为了网购而网购时,实际上是网购对人们购物习惯的错误引导。曾经孤独的光棍节到现在疯狂的双十一,购物是消费欲望的集中发泄。满足欲望从来就是商家的营销宝典——倘若有个吃货的节日那么也一定会受到追捧。诚然如马云所言,光棍节一点都不孤独,购物狂潮带给电商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双十一、双十二,这是电商的节日,消费者的伤。真的便宜吗?我从不在这样的购物节抢购,想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有多种实现方式,为何明知是商家挖好的坑还要执着的跳下去?
假期很多同学空间发起说说,淘宝刷单兼职。首先我不对这种行为本身做评价,毕竟一两年前我也做过,淘宝号上钻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当今淘宝信用评级以及人们对信用和评价如此看重的大环境下,刷信用、冲销量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虚假交易创造的繁荣,让淘宝大显一派祥和富贵之气。从前我们购物,卖家信用上钻就觉得可以信任了,但如今皇冠卖家比比皆是,随便一件就有几千几万的成交量,好评不断,让人真就以为这是众望所归。国人的从众意识不是一般的强。当这种现象被众人所熟知的时候,你还愿意看评价购物吗?现在就连我妈网购的时候也会问一句,这评价是刷的吧?既然说这种现象是商户的不公平竞争,那么何以指责淘宝呢?淘宝对于虚假交易向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交易额在用户看来只是个数字,但对于淘宝这是红彤彤的毛爷爷。一笔订单在支付宝停留的时间少说也有三四天,淘宝与买卖双方的这种时间差,让它有庞大的流动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这所产生的利润是惊天的。所以这才是淘宝一面打压虚假交易,一面数钱偷着乐的深层次原因。
互联网企业成长期短,衰退期亦是如此。前几年团购网站风生水起,人们日夜等在电脑前刷新买便宜商品,其繁荣场面好比天天都是双十一。然而,不到两年大批网站就关门大吉了。记得电脑报采访过一位团购网站高管,他说这个行业容得下第一名、第二名,但容不下第三名、第四名,后面的通通没戏。残酷的竞争,盲目的注资,让这些网站忘记了自己做什么,或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却无奈于市场对新兴企业的选择。一家网站创立之初拉来几百万风投,那么对它的成长意义重大,如果变成几个亿,那么绝对是在害它。所谓风投,便是求得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行业的良性发展。阿里集团虽说是民族企业,但最大的股东是日本软银,当年孙正义6分钟会谈抛出的2000万美元风投,如今股票市值已超过600亿,回报率是3400多倍。风投解决了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窘局,但也交出了公司的控制权。作为投资人,只追求高的资金回报比例,达到盈利预期后迅速抽出,但这对于其长远发展来说是后患无穷的。视线转向另一边,雷军同样是一位书写创业神话的企业家,但我认为小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是压在它身上的一座大山。一家卖手机起家的公司,现在拿着大把钞票投资地产。小米的软硬件研发生产能力真的足够好了吗?技术实力真的对得起他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地位吗?市场对它的期待,投资者获利的野心,让小米无心于华其外粹其内的使命。而阿里巴巴也是这样,投资球队,涉足地产,高举电商大旗赴美上市,ipo过后一夜间诞生的百万富翁不计其数——淘宝,明显着急了。
世界五百强五百强企业,沃尔玛成立于1962年,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为189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则是更早的1882年……昔日淘宝的老大哥ebay也要比它早成立8年。淘宝,作为后起之辈,无论如今做出什么样的业绩,都应该以一种谦谦君子的态度学习前辈,唯有扎实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真正受瞩目的百年企业。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夕,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的身家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不过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泡沫让他的身家跌去90%。如今马云带领团队高调赴美上市,大秀巨额资产,所寻求的心理安慰不足以支持庞大的商业帝国长久屹立。有些时候繁荣和陨落的周期是相同的,淘宝的步子真的需要放慢一些了。
马云讲,财富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几千亿身家,说这句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迅速膨胀的资本对阿里巴巴、对淘宝来说,是投资者的寄托和互联网经济的希望。淘宝网创办之初,如果因为资金、认可度、技术局限而迅速衰败的话,人们可以理解,也容易淡忘,但如今淘宝的每一步都会牵动全国人的神经。倘若愧对了投资,就是愧对了人们对淘宝的信任。归结一句话,钱用不好,不如没有。
天猫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与淘宝彻底划清界限。100万以上注册资本和对经营年限及商标的限制,让天猫成为少数大卖家的舞台。而淘宝则相对“平易近人”,拍张照片实名认证,人人都可以在线上有一家自己的商铺。低门槛不代表低投入,在网购市场大环境的打压下,淘宝卖家生存状况堪忧。众多收费项目和推广方案让淘宝商家之间很难完全公平竞争,聚划算和直通车窗口不乏款爷,老店转让也能让商户一夜之间获得子虚乌有的经营年限。你很难说服自己在一家几心信用的店铺选购商品,似乎商品评价比商品详情更具说服力。一方面,消费者选购首先要达到心理预期,寻求别人口中的物美价廉以获得心理安慰:另一方面,这也是消费者最直接的购物评判标准。可悲的并不是这些淘宝黑暗的存在,而是如今大家明明知道这一且却心甘情愿的接受它,当一个企业的错误可以被容忍的时候,就是它犯更大错误的开端。让天猫的贵族气质凸显出来,好像阿里有意放纵淘宝,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本是同根生,就算阿里允许淘宝这样下去,千百万消费者也不希望,让每个淘宝卖家去商城开店明显不可能,真正诚信经营的卖家更是深受其害,这终究是一场俱伤的游戏。
10年启动的“大淘宝战略”,逐步构建b2b2c版图,马云的目标是让淘宝超越沃尔玛。从市值和国内市场占有率看,这个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但资本不能代表一切。c2c的模式门槛低,准入基数大,短时间内创造了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但市场饱和,终究有一日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同行业店铺在同一平台竞争——做差异化、专业化是必由之路。大淘宝战略,首先要肯定其正确性,是转型的利好消息,也证明马云为代表的阿里人谋求长远发展的雄心。反观其片面性,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方式,线上并不能做到全部,这根本还是想让淘宝参与人群扩大。江浙的服装产业,珠三角的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北上广的物流仓储条件……各地市场资源不同,整合首先便要搭建线下平台。
那么淘宝从线上转入线下就必然好吗?“电商、金融、物流”三者是构成网购基本要素,现在淘宝占据一席,而其余两方阿里巴巴也有涉及。倘若一个领域都被一家公司完全控制,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必定是畸形的。因而说,网购市场不应该由一两家企业掌握,各司其职的配合是零售批发、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关键。
作为一家有中投注资的巨无霸企业,淘宝在短时间内轰然倒下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认为淘宝平台在近五至十年由盛转衰是必然的。它发展成什么样,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意义,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网购市场,无论线上线下,无论b2b、c2c;商家需要淘宝这个平台,使他们在较低的门槛上促进利益最大化;国家需要内需扩大和资源流动,淘宝能够让全国的买卖双方无障碍沟通,这也是淘宝存在的意义所在。我们希望淘宝有更好明天,但如今它所经历的挑战及它的管理者采取的对策,让我们很难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