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个税和养老,在玩这一套?

2023/5/4 6:04:58发布93次查看
作者:阳阳姐
昨天,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财政部正会同相关部委紧锣密鼓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尽快出台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措施。
1、个税起征点之辩
一提到个税改革,呼声最高的是所谓的“高收入”群体,他们普遍希望提高个税起征点,少缴点税。
2018年的政fu工作报告响应了该群体的呼声,明确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写进报告,一时之间皆大欢喜。
然而个税起征点应该设置在7500、10000还是30000,目前尚未明确立法。
不管个税起征点提高到多少,全国的纳税人都不会多,而且还会越来越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2015年曾表示:交个税的人只有28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不到2%。
个税已经相当边缘化了,再提高起征点,还有多少人能交税我们不得而知,但有2点十分确定:
一是持续低迷的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占比越来越低,即便不调整个税起征点,缴税的人也会减少。
二是中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个税这类直接税所占的比例很小,个税纳税人数量占比也很低。中国大部分的税收的主体是企业。
然而4月25日,国wu院决定集中出台7项税收政策,对企业也要减税600亿,也许是应对贸易战对手美国的减税,也许是税收结构的优化,但无论什么原因,国库若收入少了,亏空的基础养老金还能否支撑逐渐老龄化的中国?
2、养老——永恒的难题
养老几乎是所有国家、所有主义都曾面对或正在面对的难题,我国对养老的探究在不同阶段,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1985年宣传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宣传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
2005年,改为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直接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2013年,最彻底,以房养老。
论证来,论证去,都是要基于国情: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也不能不管不顾曾经为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生命,还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最后,只能上演养老“变形记”。
今年五一,养老变形记又推出第6部:个税递延型养老险。这是看起来一箭三雕的举措——既解决了部分人的养老难题,又对个税做了有效调节,还支持了保险业的创业发展。
俗称养老的第3个荷包。
目前看,这第3个荷包是双好看不好穿的绣花鞋。
3、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的尴尬
个税延养老保险的全称是“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就是在传统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之外,你将有一个商业养老保险账户,只要在这个账户缴费,就能享受税收优惠。享受优惠的办法是: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可以在税前扣除,等到将来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在降低个人当下的税务负担,但阳阳为什么说这是双好看不好穿的绣花鞋呢?
且不论目前试点只有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单从流程和限额看,养老的第3个荷包还真是中看不中用。
(1)投保流程复杂:
参保人首先需要有一个用于归集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缴费、收益以及资金领取等的银行个人专用账户。
买完税延养老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开发票和保单凭证,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信息平台出具税延养老扣除凭证作为扣税凭据。
参保人再将相关凭证提供给单位,单位按要求办理税前扣除有关事项。
因为涉及税收优惠,流程复杂,个人购买比较困难,而且很多公司也不愿意以团体形式参与(这摆明增加了财务人员工作量)。
(2)低收入和高收入都不适合
首先是目前还不用交个税的人,谈不上税收优惠。那么是不是越高的人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就越大呢?
我们以上海为例,“五险一金”缴费比例按19%计算不同月薪的朋友能少交多少个税:
如果a的税前工资是15000元,每月可以少纳税180元。月薪2万的b可以少纳税250元。对于月入15万的c来说,每个月“节约”450元个税,真的有吸引力吗?
对于个人,税前扣除限额为每个月收入的6%,最高1000元。对个体户,税前扣除限额为年收入的6%,最高12000元,折合到月,其实也是以1000元为限的。
问题出在限额1000元上,限额1000元,能避调的税收很有限,而且这个税并不是不用再缴纳,而是要延迟缴纳——在领取税延养老保险金时,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省下25%的税收,不知是否能跑赢未来几十年的通胀。更可气的是:和普通商业养老保险的灵活支取相比,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要刚性许多。领取必须是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才能开始。
“延迟退休”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样看,你耗费九牛二虎之力参与该保险,意义何在呢?
4、个税递延型养老险:未来值得期待?
说个税递延型养老险一无是处,倒还真不是。
目前看,该账户里的缴费目前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未来购买产品会扩大到基金等风险类产品。这意味着:税的延迟缴纳可以给带来了资金的增值的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投资收益值得期待。
买了相关产品后,到退休时能领多少养老保险金?
假设一位参保人从30岁开始购买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每月拿出1000元投保,产品保证收益率是复利3.5%,等60岁退休时,总共缴纳保费36万元,但账户价值变成了61.8万元。分15年领取,一个月可以领到2746元。
这至少让没有储蓄习惯的小伙伴们多了一重保障。
至于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目前的政策缺陷,只能说每项政策刚出,都不会完美,未来仍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养老体系,最好借鉴了苏联制度的50年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经历了市场经济的痛苦转型,形成了目前的框架:
借鉴美国的经验,目前养老金的来源,按照政府、企业和个人区分,清晰地形成了3大支柱。
然而截至2016 年底,中国企业年金累计结存只有1.3万亿,占养老保险体系资产总规模的16%(美国这个数字是61%)
美国不比北欧,是“高福利”国家,美国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体系里的作用并不大,全美养老金总储备为 20 多万亿美元,第一支柱仅有6万多亿美元,投资渠道限于储蓄和国债,收益率也比较低。
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例如,第二支柱里的401k计划资产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年金只有1.1万亿人民币),第三支柱里的ira个税递延养老账户资产规模也超过了8.2万亿美金,占私人养老总资产规模的31%。
在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联合作用下,美国人的退休金可达到退休前的84%(这个比率也称之为“替代率”,即替代退休前收入的比率)。我国替代率目标是60%,但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情况下,目前替代率只有45%。
发达国家养老体系的年金制度已经相当成熟,美国的401(k)计划,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英国的职业养老金等,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英国、美国、加拿大也有50%左右。
2017 年末美国养老金总资产高达27.9 万亿美元,占2017 年gdp 的比例为144%。相较之下,中国2017 年末养老金总资产(基本养老保险结余+企业年金结余)为0.9 万亿美元,占2017 年gdp 的比例为7.1%。
美国养老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 “第二+第三支柱”,第二和第三之所以能够发挥支柱作用,很大程度是因为四个字:税收优惠。
以第二支柱里的401k为例,国民在401k账户的缴费和投资收益均免税,直到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才缴纳个税。由于退休人员的收入较退休前普遍下降,纳税基数减小,再加入投资收益免税,优惠幅度很大。
同样得益于税收优惠,第三支柱里的ira计划(个人退休金计划),发展速度比401k计划还要迅猛。美国政府对ira计划也是采取“递延纳税”的策略,即向ira里缴的钱可以在工资里税前扣除,几十年后提款时,再征个税。
如某个美国工人的税前年薪是4万美金/年,但他可以将其中5500美金缴纳到ira账户中,扣税基数就只剩下4-0.55=3.45万美金,这样可以省很多个税。放在ira账户里的5500美金,每年都有投资收益,几十年后以养老金的方式返还给个人。
受此激励,ira的资产规模从1995 年末的1.3 万亿美元,增加至2017 年末的8.9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9.2%,高于同期401k的增速,目前在美国养老金总资产的占比达到32%。
美国的案例告诉我们:个税递延未来有可能成为养老的支柱之一。效仿美国,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险,以税收优惠来刺激个人购买养老保险,方向并没有错,只是要想让老百姓真金白银地投入到养老,还是要拿出足够的激励措施。税收优惠给不给力是关键:预计随着试点的推进,扣除标准应该还会向上调整,美国ira刚推出时也只有1500美元/年的扣除额度,后来也提升到5500美元。
另外一个关键是:脱胎于美国养老框架的个税递延型养老险,推行方式并不一定要按美国。中国人口的普遍素质,能否听得懂;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否跟得上也是要考虑的问题。但中国也有一个优势,移动支付很发达,如果以此为抓手,找到方便买到这个名字绕口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或者未来更多类型的税延型产品,推行的速度会快不少。
目前可见的方案是:将第三支柱的渠道,渗透到年轻人高频使用的移动支付中。如打开微信钱包,很容易进行养老险、基金定投等操作,把闲钱投入到可以抵税的第三支柱里去…
80后90后父母这辈人,所有的养老都寄托到体制;现在的年轻人,未来养老更多则要靠自己。
除了使用好充分使用政策和工具,还有什么选择呢?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