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律师则要根据委托人陈述和提供的证据材料作出适当判断,回答委托人提出的问题,要详细的向委托人了解核实有关证据和事实,要前往法院查阅、复制案卷资料,仔细研读,根据法律、事实和证据,为委托人制订辩护方案。
两者工作内容是大相径庭的,但工作程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遵循着科学的思维去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这也贯穿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三种隐性思维:“律师思维、科学家思维”和“医生思维”。
首先解释一下“律师思维”,就是和律师一样结论先行,目的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身边大多数医生都拥有这种“律师思维”,他们对很多事情有一种直觉的判断,却很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这些结论的依据又是否真实和准确,而只是本能地拼命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临床诊断中尤其常见。当你觉的你的患者有某些病症,你就会更频繁地发现这些病症,而这些“证据”会让你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进而更盯着这些不正常的地方。
第二个谈谈科学家思维,它是先找论据,再下结论。拥有“科学家思维”的人渴望追求真理,他们不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而是想知道什么更接近客观事实,只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他们很愿意接受新观点。
这两种思维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提出来的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这里,医生思维不得不上场了,医生思维是一种尽可能地抑制我们头脑中的“律师思维”,而让“科学家思维”成为主导的折中主义思维。“医生思维”可以将两者完美结合而后打破僵硬,才可能真正实现内在充分成长。所以说,兼具科学家思维和律师思维是一个医学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医学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承认“我有可能是错误的”,并且敢于面对挑战。
哪种思维能够成为未来的赢家?
答案显而易见。
是那些能够迅速舍弃错误信念并及时调整自己认知的医生,善于用“科学家思维”去保持清醒看待自己,面对真实;又能够用“律师思维”去引导自己激励自己,保有一份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