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伊始,各地事关全年经济发展走向的会议、发声中,都有一条共识:高质量发展。
从领先中西部布局的广东、江浙,到2017年的河南,再到上周刚刚“刷屏”的山东,以及可预见的更多地方的效仿和跟进,历经2017年的少数、局部“尝鲜”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迫性,以及当前高质量窗口期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2018年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元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经济发展走向和规划、产业转型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而随着与之相关各项政策逐步落地和深入实施,各地转型的成效和进度,也将根据各地相应的解法和方案,划出新一阶段的发展分水岭。
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我想重申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事情:精准招商。在我看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准招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周“爆红”的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讲话中,有一句特别特别生动的话。刘家义借用了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涛声依旧》,形象生动地总结了高质量发展窗口期各地转型共同面临的紧迫性: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
对于地方来说,想要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做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培育内生动力,招商引资一直是不二法门。
对于高质量发展体系来说,招商引资也仍然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地方,也只有通过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更快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进一步做强经济实力。
除此之外,刘家义的讲稿,还特别注重区域竞争。一方面,讲稿中提到,通过区域上,对标广东、江苏等先进,对比河北、河南等近邻;另一方面,通过细节剖析新旧产业比例,创新模式数量,转型发展策略等等,为山东在全国新一阶段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找准了坐标。
而这其实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有着极强的参照性:区域竞争在不断加剧,各地都在争抓高质量发展窗口期,争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企业。面对日益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谁能真正做好精准招商,谁才能成为区域竞争的赢家。
当然,除了上面两点之外,我还想总结一下,过去一段时间,招商引资的进化。
2017年至今,招商引资上,有几个重要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地方想要真正做好精准招商,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出发。
第一,人才引进大战。
过去的一年,武汉,南京、长沙、西安、成都、郑州等热门二线城市,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围绕高校毕业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刚刚迈入农历新年,山东也将加入人才争夺的大战中来。
笔者认为,所谓的人才引进大战,其实就是各地招商引资的另一个战场。在创新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各地都需要做好“招才引智”,将本土市场需求规模和结构优势,与全球创新人才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培养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此来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求。
第二,营商环境升级。
时间迈入2018年后,“营商环境”成了招商引资最热词汇。去年,我曾经说过,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招商引资列入一号工程。其实营商环境情况相似,在招商引资方面,有多少一号工程的口号,就有多少强调营商环境的口号。
但问题是,口号的升级,有些时候并没有带来营商环境的真正升级。今年一月,中央及各部委一月内4次密集发声,谈到了当前地方营商环境中,对企业家共有的三大问题:某些地方政府违约;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企业家维权成本高等。这三大难题,才是营商环境真正关键所在。
当然,这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典型,比如浙江省提出,招商引资“最多跑一次”;比如,上海提出,招商引资要有“店小二”精神等等。从整体上看,东部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营商环境培育上,同步领先中西部地区。
当然,这方面中西部地区也有跟进,比如,做客老杨会客厅时,开封自贸区提出要打造中部营商环境高地,比如,渑池正在狠抓“效能革命”不松手,全面推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机制,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证明事项共计394项,用“最多跑一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服务环境持续优化等等。
第三,招商机制体制升级。
去年,以杭州和上海为标志,推出了弱化和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功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由“各自为战”向“全市一盘棋”转变。全民招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高层面统筹招商,包括成立投资促进局来统一管理招商工作等成了新的趋势。
除此之外,各地在招商方式上,也都各有创新,比如,这方面,淮阴创造了包括:招商引资任务“一下三年”的考核方法;将乡镇部门捆绑,从而更好地资源互补、互相促进;目标差别化考核,来激发招商活力;帮办服务延伸到企业落地生根各个环节,形成了项目过堂、问题过堂一整套“帮办机制”等等;
第四,社会化招商成为新潮流。
随着招商引资竞争不断加剧,对招商引资队伍以及水平、能力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具备丰富的专业方法、极高的专业素养的第三方专业委托招商机构,越来越受到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欢迎。
以济南为例,当地推出全球招商合伙人行动计划,通过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世界知名的专业咨询机构,开展以商招商、以业招商,有力提升了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去年招商引资收获颇丰的武汉,在这方面,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武汉提出打造四支招商大军,包括资本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校友招商等等,增强了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实效。
2015年起,我创办了面向县市的委托招商机构:《老杨会客厅》。在亲身参与、服务地方招商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精准招商重要性。
尤其是县市层面,招商难、招商慢、招商层次低,是当前县域招商共同的困境,而这种困境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招商模式急需创新和转变,过去招商引资完全由政府主导,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形态的不断升级,这种模式暴露出来不少短板和不足,包括招商对象不聚焦、招商方法不专业,招商政策不合理,以及招商效果不显著等。
对于县域招商来说,构建市场化招商机制,成了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更多地利用类似《老杨会客厅》专业委托招商机构,能够为促使县域更好地借助外力,以及更好地挖掘招商潜力。
上面四点,是我大致梳理了一下,过去一年来招商引资的四大变化。地方在谋划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得密切跟紧招商升级的步伐,扎实做好精准招商工作。
新的一年,《老杨会客厅》也将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服务县市招商引资中来,通过专业高效的能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局,一方面,利用“老杨会客厅”的强势传播效应,以在本地区投资成功客商的现身说法为重点,讲好县域经济的故事,吸引海内外客商来本地投资兴业;另一方面,利用专业网络,通过聚集有实力、有资源、有影响的行业、协会、企业家群体等,有效招商。(作者是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