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秦帝国时代,就已经有了“耕战”这一词。《汉书》中载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一带“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商鞅变法后,秦人以耕战为本,努力事农,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力耕足以富国,尚战足以强兵。遗风流披,影响深远,遂使关中地区形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苏秦、范雎游说秦王时,都将关中民风与关中地利并提,视为秦国霸业的两个重要条件。苏秦看到秦国“士民之众,兵法之教”,认为“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范雎则将“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的泰国百姓称之为“王者之民”。而当时秦国做到扫六合吞八荒仅凭的就是这“耕战”二字。
时间快进到我国80、90年代。这时一直强调“人才两用”这一词。意思是两用人才的教育培训:上阵能扛枪下地能扛锄。我想这种思想与历史是分不开的。传统上讲,我军长期有开展农副业生产的传统,所谓南泥湾精神,359旅经验。我军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是个传统。“战斗队、宣传队、生产队”,就是这个意思。从现实上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又能当一辈子兵?终归是从人民中再回到人民中去,尤其是那时候的士兵,大部分还得回到农村去。“人才两用”也是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不至于荒废家中农业。那个时候,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还很高。经过军队生活的人,执行力高,见过世面,再接受一些现代农业培训,是很容易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为了解决退役军人再就业问题,在部队里广泛开展了军地人才两用培训。主要以农业新技术为主,也有一些小工业、建筑业技能培训。事实证明这种培训是有效的,为我国农业输入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组织能力与技术的人才。有好几个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创始人也都是当兵出身。
而现如今,海军执行海外任务会在船舰上种田、边防官兵会就地种田海外维和部队会在驻地种田很多驻军地都有自己的菜地,我国还一直传承着古人的思想以及人才两用的方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