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超市品牌,拥有百年辉煌史,但一直像活在上世纪。它几十年不在大众媒体亮相,老板几乎从未接受过传媒采访。为了节省成本,连条码扫描的收银机都不用,至今仍使用老式收银机,由收银员手动输入商品价格。它的商品选择十分有限,每种商品最多只有三两个品牌,而且基本不选择那些满世界打广告的大众品牌,比如直到2012年才勉强接受可口可乐的进驻。它连一般大企业极为重视的市场部都没有,还只用利润进行扩充经营,基本不向银行借贷……
去年,aldi在美国的超市终于能够使用信用卡付账
但也是它,在欧美世界开了几千家,大部分德国人都是它的死忠粉。虽然号称平价超市,但许多德国有钱人也开着豪车去买东西。它已一分为二数十年,两兄弟分营南店和北店,哥哥是德国首富,弟弟则排名第二。
它就是奥乐齐(aldi)超市,德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超市。当年连沃尔玛进军德国,也在与aldi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一,百年aldi,从杂货店到超市王国
aldi创建于1913年,原本是位于埃森市的一家小食品店,名为“艾玛婶婶商店”。小店见证了一战和二战,保障了一家人的生活。1948年,阿尔布莱特兄弟接管了母亲的商店,当时德国正值战后物质匮乏期,小店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奥乐齐创始人卡尔和特奥兄弟。
1962年,阿尔布莱特兄弟对小店进行改组,在多特蒙德开设了第一家以aldi命名的食品超市。aldi取自albrecht和 discount(折扣)的前两个字母,意为由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经营的廉价折扣商店。至今,aldi仍属于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的卡尔和特奥兄弟二人所有,分别经营aldi在北德地区的北店和南德地区的南店。南店的所有者是弟弟特奥,北店所有者是哥哥卡尔。1975年,卡尔在一次少见的公开露面时称:“我们的业务发展基础只有一个:最低的价格。”这个原则一直延用至今。
多年来,北店和南店都在扩张。北店逐步扩展到丹麦、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南店则进入英国、爱尔兰、奥地利、澳大利亚和美国。
如今,aldi在德国的连锁店已有3600多家,国外连锁店1000余家,其中仅在美国东部20余个州即开办了近600家分店。目前,aldi的年营业额超过300亿美元,是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也一度蝉联德国首富。
根据2016年数据,90岁高龄的aldi集团创始人卡尔·阿尔布莱希特以个人法定资产171亿欧元成为德国首富。aldi集团另一位创始人特奥·阿尔布莱希特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以资产逾160亿欧元排在第二。
二,独特的选址观
德国是欧洲超市密度最高的国家。据统计,德国人从住处出发,5分钟车程范围内平均有5.5个超市,竞争非常激烈。aldi能成为德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超市,实力可以想见。
但有意思的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aldi的亮相率似乎还比不上竞争对手。如果你是一个仅仅在“广场-市政厅-教堂”这一组合间晃悠的游客,那么见到aldi的几率会更低。
这是因为欧洲古城往往以广场为核心,商业街由此发散,这一带恰恰是商铺租金最为高昂的地方。偏偏aldi是德国最知名的廉价超市,为了降低成本,就得控制租金,所以不会开在这种核心畅旺地带。
慕尼黑的一家aldi超市
作为一个喜欢四处晃悠的游客,我倒是常常和aldi相逢。它一般位于不太热闹的街区,靠近居民社区。后来我也摸到了窍门,但凡遇见aldi,就进去进行补给,因为它便宜。当然,选址方面也并非绝对,比如在法兰克福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我就见到了开在主要商业街上的aldi,但价格仍然低廉。
三,便宜未必没好货
aldi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德国社会老龄化严重,老人比例已接近25%,因此,aldi的大部分网点都设在居民区和各个小城镇,面向低收入者、老年人和家庭主妇。
另外两个重要的客户群体是大学生和外籍工人。德国有许多大学城,外籍劳工也占城市人口的相当比例。在不太讲究饮食的德国,许多人的饮食都以方便食品为主。因此,aldi也常常开在外籍工人居住区和大学生聚居的公寓区附近。
有数据统计,德国的8000多万人口中,约75%的居民经常在aldi购物,其中有2000万人是固定客户。
有了这样的受众群,aldi的销售策略就是优质低价,所有商品都要以最低价格推向市场。有些商品为抵御同业竞争,稳定客源,即使不赢利,也要压价竞争。而且,aldi的商品价格也较为稳定,一般常年不变。一般来说,aldi的同类商品价格会比其他超市低20%左右,有些甚至低50%。
要想低价,采购方面就与众不同。与其他大型超市相比,aldi的商品种类十分有限,比如果汁,其他超市可能有二三十个品牌、上百种口味可供选择,可在aldi一般只有两三个品牌。在aldi购物,选择困难症患者也许最为开心,因为不管你想买什么,都没什么选择余地。因为每种商品的品类较少,供货商也随之减少,但单位采购量就变得极大,因此进货价很低,有了让利销售的资本。
2.29美元,能在aldi买到64液盎司(约1.9升)的扁桃仁牛奶(图片businessinside
“便宜没好货”,这算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古训”,在中国购物尤其如此,太便宜的东西,你可能连来源都搞不清。但在aldi,物美与价廉可以兼得。
在aldi超市里很难见到那些大众名牌,即使是可口可乐,也直到2012年才第一次出现在aldi,连德国本土的知名啤酒品牌,也是在2012年才进入aldi。aldi之所以有此坚持,是因为掌舵人认为这些大品牌有太多溢价因素,如广告费用等都会摊到成本上。与其进这些大品牌的产品,不如选择物美价廉的品牌。
也正因此,aldi更倾向于出售自营商品。它拥有规模极大的下游厂商,许多德国中小企业都与aldi有合作关系,产品要按aldi的标准生产,aldi则会购买甚至买断其产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aldi将解除合同。这些下游厂商要依靠aldi生存,一旦失去这个大客户甚至唯一客户,生存都堪忧,在质量问题上自然不敢放松。
因为商品价格低的缘故,德国人一般称aldi为“穷人店”,可别以为真是只有穷人才去,市场调查数据显示,aldi是德国第三大最受欢迎的品牌,仅次于世界闻名的西门子和宝马,超过奔驰。许多有钱人也在aldi购物,在超市外的停车场看看,豪车也有不少。不热衷虚荣的德国人,即使身家丰厚,也不介意来“穷人店”购物。
四,aldi店面有乾坤
aldi的店面布局非常有特色,人们就算不看招牌只看布局,也会知道这就是aldi。
首先,aldi的面积都不会太大。尽管顾客不少,经常出现欧洲难得一见的排长队景象,但aldi的面积普遍比同地区其他超市品牌要小一点。欧洲超市普遍不大,基本都是一层,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已相当可观。aldi的营业面积多在500—800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500平方米。
其次,aldi的店面设置很简单,门外基本没有广告招贴,也很少悬挂大幅促销广告。门面和内部装修都很简洁,基本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货架。我们熟悉的超市都有各种各样的货架,甚至选择相当美观的货架以吸引顾客。但aldi只有简单的分格货架,每一格都很高,用来放一个个纸箱,商品都摆在纸箱里直接销售。这同样是出于成本考量,认为精致货架会增加成本,而花心思摆放货架商品更会增加人力成本。
aldi的“割箱”式陈列,罕见
这其实就是aldi特有的割箱操作。一般超市会将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假设一箱果汁有二十瓶,拿了十瓶放在货架上,另外十瓶就会连箱子一起放回仓库。超市里会有专人负责将商品一一摆上货架,即我们熟知的理货员。但在aldi看来,这样做实在太傻了,一来需要理货员,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二来还需要一个大仓库,意味着租金和水电费用的增加。所以,把箱子直接摆上货架就好,然后将箱子割开,可以让顾客自取。
好玩的是,起码在我前两年所见,aldi为了节省设备成本,仍然不使用条码扫描的方式买单,而仅仅使用老式收款机,由收银员在键盘输入商品显示价格。看起来虽然“老土”,但效率也挺高。收银台一般只有两三个,但即使排长队,也不用等待太久。
五,开业一百多年,才第一次在电视上做广告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aldi都与精致无缘,走的是简朴之风。这种简朴并不仅仅体现于店面,也体现于管理层面。大企业多半特别注重公关部门,可aldi居然低调到连公关部门都不设立,也不做市场调查和年度规划。至于大企业最看重的广告,aldi也不在意,广告投入仅占总营业额的0.3%。最神奇的是,直到近年来,它才开始在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上做广告。
也正是因为低调和沉稳,aldi从不举债经营,基本不向银行贷款,店面扩张都是用利润来进行,风险很低。
在售后方面,一切也以成本为考量。如果你要退货,aldi肯定会退。因为如果要为了退货的事情扯皮,那么就需要客服和律师,就会产生人力成本,进而抬高商品的零售价格。aldi甚至不提供门店的电话,顾客无法致电咨询,有疑问就上门退货即可,免得要设置客服人员增加成本。
六,aldi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不过,这两年aldi也因应时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为了节省成本而装修朴素的店面,如今已升级改造。购物体验大大改善。查了下资料,2016年,aldi对德国南部1860家店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改造;北部店面也扩大面积、装修升级,货架和商品的摆放彰显人性化,更符合顾客的购物习惯,力图展现出一个具有现代感的超市形象。
2016年夏天,我在欧洲自驾旅行时途经德国西部,经停几个城市,在卡尔斯鲁厄一带就见识了新的aldi。以往的纸箱摆放模式居然改了,新装修采用了与顾客视线齐平的货架。大门口居然有自动咖啡机,还装了大屏幕,滚动播放宣传广告。这些在一般超市司空见惯的设置,在aldi可是新鲜事。另一个与时俱进的设置,是停车场安装了充电桩,以满足驾驶电动汽车的客户。
据说,为了服务晚上购物的年轻顾客,aldi还将打破德国超市最迟晚上八点关门的习惯,将部分卖场延长到晚上九点或十点。也许下次再去德国,我们就可以见到延迟营业的aldi了。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超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一向低调沉稳的aldi,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