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零售意味着什么?在内需+在线成为重要确定性的当下,一二级市场正在重新审视它的未来和价值。
新零售并不新了,随着上半场的群雄逐鹿,其格局大体分为阿里+苏宁、腾讯+京东两大阵营。场景、物流、支付为观察新零售平台价值最重要的三条主线,而场景又细分出前置仓模式、新零售超市+餐饮模式、平台模式和传统商超模式。
后疫情时代,站在中场的新零售行业如何解决上半场的问题?如何打开下半场的空间? 我们将以产业和资本为主线,对其进行中场复盘。
新零售核心构成是:“线上+线下+物流”。此前盘点了线上线下的主要场景、平台和公司,而物流作为连接线上平台和线下场景的重要渠道,是新零售速度、时效、触达、供应链等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新零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篇将盘点新零售发展下的物流行业——对比传统物流时代,新零售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激发了怎样的新模式?资本市场又作出了怎样的应对与布局?
新零售时代下的新物流
所谓“新零售”,其“新”的地方就在于触达渠道和交互方式的不同——面对面的购物场景越来越少,点对点的信息传输过程、商品从仓库到顾客的送达过程则越来越多。而在这其中,物流作为直接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直接体现着新零售的供应链能力与服务水平。
传统线上零售的物流模式大多以“全国仓网+标准快递”及“rdc/城市仓+落地配”为主,但伴随新零售的逐步推进,消费者对物流的及时性和服务性的诉求不断提升,“新物流”也应运而生。
新零售对快递物流衍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即时配送的时效需求,新零售为保障高品质用户体验对时限性要求较高,很多产品特别是生鲜产品都有时限要求,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配送,物流时效上也从以天为单位直接提升至以分钟为单位。二是智慧物流的服务需求,通过结合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各种前沿科技,对作业流程各个环节的时限和效果进行全程掌控。
即时配送
6月10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20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即时物流行业订单量达136.5亿单,2019年订单量达193.4亿单,受年初疫情影响,2020年订单量预计达228.4亿单,增速明显放缓,但目前来看,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向好,预计2021年将有明显恢复,订单量将增加至313.6亿单。这背后,新零售的遍地开花无疑是即时物流落地的必要基础。
事实上,“即时物流”并不新,其概念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最早由点我达创始人赵剑锋提出,具体来说就是省去仓储和中转环节,为用户提供极速、准时的门到门“末端配送服务”。这一定位最早应用于外卖市场,但并未获得广泛的落地,直到新零售掀起了新的商业模式变革,即时物流的市场潜力才开始被无限挖掘,业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得末端者得天下”。
最早进入即时配送领域的有点我达、闪送、uu跑腿、人人快递、达达、蜂鸟配送、美团配送等平台,但针对不同服务,客端模式主要分为两种,to b或to c,以点我达、达达为代表的是接入b端商家的模式;以闪送为代表的则是直接面向大众市场的模式。
尽管入局者众,但从目前来看,美团配送、达达集团和蜂鸟配送已经基本实现了天下三分,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第1季度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市场格局来看,蜂鸟配送、达达集团、美团配送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4%、25.6%和24.8%,三大平台合计的市场覆盖率近80%。当然,这三者也是凭借着巨头引流才得以发展壮大,美团配送、蜂鸟配送分别依托于美团外卖和饿了么,达达则依托京东到家、沃尔玛、永辉。
相对平台而言,快递企业有些后知后觉,但也并没有放弃对即时物流的布局,如顺丰推出同城急送、韵达推出云递配、圆通推出计时达等等,但由于受运作模式的限制,快递企业仍存在中转环节,因此大部分快递企的业同城业务时效平均在4小时左右,除了顺丰以外,都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在顺丰的同城急送业务中,配送时效已经在对标即时配送平台的标准,3公里平均30分钟送达,5公里平均60分钟送达,10公里平均90分钟送达。
自去年起,随着新零售的进一步下沉,即时物流的战略地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团配送、顺丰同城配送等独立子品牌先后推出,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口碑也宣布即时物流品牌“蜂鸟”独立,这意味着,即时配送已经不单单只作为企业一个业务而存在,而是上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2020年的一场疫情,更是让即时物流走向了新的高峰,滴滴上线“滴滴跑腿”、哈啰出行近期也被曝正在东莞、佛山两地试运营跑腿业务,出行平台相继切入即时物流市场,足可见其火热。6月5日晚,达达集团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即时配送第一股。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慧物流
传统物流往往忽略了隐藏在流通背后的数据:产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最终又是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场景下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或者使用消费了这些产品?
事实上,物流背后沉淀着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大数据分析,不仅可以实现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各物流环节的信息化运作,还可以得知某地区相关商品的消费情况和该地区消费者的消费爱好,制定最为精准的商品投放计划,并能提前预测到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从而解决新零售提出的“货找人”的难题。
大数据时代下,物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的流通,而是信息流+物流的生态再造,即所谓的“智慧物流”。无论是京东“综合性智慧物流”的“334工程”,还是菜鸟“未来绿色智慧物流”的“ace计划”,其实都是在对智慧物流下功夫,而随着新零售和消费者对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需求逐渐提升,智慧物流也逐渐成为巨头们不惜重金布局的重点领域。
据媒体统计,过去三年,在最关注物流领域的投资机构榜单排名中,京东和阿里巴巴位列第一和第二,甚至超过一向专注于物流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钟鼎创投、红杉中国以及普洛斯,这背后,少不了新零售的推动作用。
据中物联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的物流运力资源中,社会运力占比80%以上,但成本、管理及装载率则是一大问题,2017年中国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高达19000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这体现着我国企业物流支出成本过高、管理水平落后的痛点。“降本增效”,一直是整个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新零售的发展再度为物流行业提出了新的效率需求,也加速了物流行业的改革。而作为新零售两大阵营的重要带队者,阿里巴巴和与腾讯组成“京腾系”的京东,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一风口。随着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的成熟应用,新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对新零售的高效运营与成本节约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基于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能力,布局智慧物流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而言,既是大势所趋,也更加得心应手。
京东方面,从自建“无人物流军团”到投资科大智能、智行者等科技公司,京东的投资布局除了自身关于无界零售战略的投入外,还涉及到智能物流及智能新零售等业务。业内有分析显示,其投资主要集中在“货运物流”“物流信息化”“智慧物流及仓储”等领域。
阿里巴巴方面,菜鸟网络自2018年起便把iot(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自动化、自动驾驶以及生物识别视作物流业的五大科技,并以此为核心持续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升级。去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完成对菜鸟网络的新一轮增资,主要用于加大智慧物流投入,强化商业操作系统物流基础设施;今年4月底,阿里巴巴成功入股韵达,集齐“四通一达”,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就对此表示,这是阿里智慧物流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加速,将给商家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快的物流服务。
不仅是京东和阿里巴巴,腾讯也通过对智慧物联网公司g7的多次投资展示出其在智慧物流上面的野心,由其推出的微信小程序——微派,就综合了物联网技术,ai技术和云计算,可以提供移动服务智能人机交流,场景物联等智能服务;百度也战略投资了商用车智慧服务平台狮桥物流,智慧物流也在一步步布局之中。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it桔子
疫情之后:物流行业的新趋势
2020年的一场疫情就像是一个双面镜,既照出了我国物流行业的痛点,也凸显出即时配送和智慧物流这两大“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
一方面,疫情导致整个物流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数据显示,在情势最为严峻的一、二月,物流需求锐减,订单下降一半,满帮平台数据显示,春节长假后一周货主平台发货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2%,g7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平台上整车流量恢复情况仅为去年同期的40% ;但另一方面,短期来看,隔离期间催生了巨大的生鲜采购需求,使得同城配送需求得到大举释放,线上订单量超300%的增长,甚至导致同城配送人员不足,“当日达”也演变成了“隔夜达”。
而由此延伸,从长期来看,智慧物流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疫情期间物流效率的低下反映出我国物流行业应急体系的缺失,而智慧物流的无人化、智能化、数据化则恰恰可以预防并解决这一问题,以快递柜、无人机、无人驾驶、无人车等为主的科技不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科技化配送体系,即便有外部不确定环境的冲击,物流行业也可以从容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此次疫情为物流行业提出了时间、效率和服务上的新需求,也带来了新一轮无人化、智能化、无接触化的思考与尝试。如今,物流相关平台与企业正在尝试引进数字化技术,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而这,也将联合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科技化、智慧化的物流行业,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