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产品前瞻性布局
科技领域仍是重点
去年以来泛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大发展,激发了行业布局指数产品的热情,在去年公募密集申报指数型产品的基础上,今年更是加大产品研发,多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布局指基产品线。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54家基金管理人申报了289只指数型基金,同比大增16.5%。其中,博时基金今年新申报指数基金数量多达20只,华夏、嘉实、易方达新申报指基数量也超过16只,建信、富国、国泰等多达14家基金公司年内新申报指基数量都超过了10只,公募争相布局指基产品线的趋势明显。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股票etf基金经理表示,近两年指数型基金大发展,尤其是部分基金公司接连布局的5g、芯片、新能源车etf总管理规模接近600亿元。他所在公募也在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指数产品,尽量提前布局好的指数,希望也能打造出一些爆款产品。
这位基金经理认为,从近两年科技etf爆款的发展路径看,从产品设计到申报,从发行和持续营销,对产品的前瞻性布局,填补行业或主题指数空白是重要原因之一。
国泰基金也表示,国泰基金的产品研发和前瞻布局,一向是不盲目跟风,人多的地方不爱去,找到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可以插上etf“翅膀”的行业。
国泰基金举例称,早在行业etf还是全市场小众选择时,国泰基金就在2011年发行全市场第一只行业etf产品——国泰上证180金融etf。当市场风口转向宽基etf,当时市场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沪深300etf,国泰基金从市场稀缺产品类型入手,2015年开始规划布局证券etf和军工etf等行业etf,给客户提供多样化、创新化的投资工具。随后,公司顺应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设计了生物医药etf、半导体50etf、计算机etf和通信etf等一系列高科技行业etf。今年,公司又上市了钢铁煤炭etf、家电etf和新能车etf,新基建与老基建齐头并进。
从当前指数产品布局方向看,公募加强了指数基金的研发设计,指数基金创新出现百花齐放的势头:一是沪港深etf、新基建etf、物联网、云计算等泛科技etf等创新品种方兴未艾;二是食品饮料、消费电子、医药、白酒等传统主动基金投向领域,也获得更多指数化产品布局;三是红利、低波、质量、成长等smart beta策略指数,受到多家公司的青睐;四是中债1-3年、中债3-5年、彭博巴克莱国开行债指数、中债湖北省地方政府债指数等海内外债券指数、地方债主题指数等产品上报也较多。
虽然各家公募布局指数基金方向众多,但业内人士认为,泛科技领域的指数化布局,仍然发展空间巨大,或是未来诞生爆款基金的主战场。
国泰基金表示,依然看好泛科技类etf的发展,在2019年就率先布局了生物医药etf、半导体50etf、通信etf和计算机etf,今年又上市了新能车etf,来应对二级市场投资的需求。
上述北京etf基金经理也认为,科技类etf是近年来最容易诞生爆款基金的领域,在政策引导科技股投资的背景下,未来科技股投资的长期回报值得看好。在行业总市值扩张的同时,也会出现一批科技指数产品做大规模。另外,医药、消费领域也是可以长期战胜大盘的重要行业,也可能因为长期的赚钱效应不断做大产品规模。
争夺稀缺首发指数
重视产品综合竞争力
受科技etf布局和规模扩张路径的启发,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除了产品前瞻性布局外,指数产品的发行时机、标的指数的稀缺性、后期的持续营销等也很重要,只有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打造一款规模大,流动性好,交易活跃,且未来规模持续增长的爆款基金。
上述北京etf基金经理表示,指数基金的发行规模与产品的独特性、是否首发、发行时机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当的产品,是爆款基金的必要条件。好的产品需要有战略眼光,提前布局,未来在市场“风口”才会有很大的规模增长,对前瞻性的设计是目前基金公司最关注的,稀缺行业的首发指数在行业也很抢手。
除了重视产品首发效应之外,有的基金公司更重视基金成立后的持续营销。
国泰基金表示,与市场上很多热门etf产品不太一样,国泰基金旗下的许多产品首发规模不大,而是在不断的培育与养成中,逐渐从“小苗”成长为“大树”。
国泰基金介绍,公司管理的etf规模的快速增长,除了得益于产品本身的优势,也与公司在产品培育和养成上的付出密不可分。比如全面调动做市商资源,在市场上进行大量的etf分析和推广,在泛媒体平台上形成客户习惯和用户粘性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在前瞻性布局指数赛道和运营推广外,同类型指数产品管理中,基金公司则更为看重标的指数的跟踪质量。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认为,衡量包括科技etf在内的所有指数型基金质量的最核心标准,是对标的指数的跟踪误差。在该公司看来,指数基金跟踪精度的管理,在中国市场面临更大的难度。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容易产生大额申购或赎回,基金公司的指数团队需要时刻准备根据市场行情和etf实时成交情况,通过严格的投资细则和量化风险管理技术,控制基金与标的指数间的偏离度,将日跟踪误差保持在预设范围内。
来源:中国基金报 李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