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7日,硅谷“钢铁狂人”马斯克在参加播客节目《乔·罗根秀》时对外宣称:侵入式脑机接口或将在一年内在人类大脑中完成植入。他表示,“届时,我们将有机会在另一端输入信息,让人类保持健康,并恢复失去的某些功能,如听力,视力,四肢运动等等。”消息一出,引起世界各界的强烈关注,一直以“高深莫测,史上最难”著称的“脑机接口技术”重回大家的视野。今天大家就和兰博一起去探寻下这个神秘的脑科学世界吧。
脑机接口发展正在走向高潮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项融合了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新兴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人脑与机器的融合,可以打破当前人类与机器、人类与环境的交互方式,让人类能够突破肉体和工具的局限,特别是帮助那些存在认知和行动障碍的残障人士能够再次恢复行动并融入社会。早在十几年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开始着手脑机接口方面的实验,只是由于大脑研究过于复杂,各学科发展不完善,许多实验都相继宣告失败。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脑科技热度逐步攀升,脑机接口领域也迎来重大突破。
4月23日,《细胞》(cell)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俄亥俄州battelle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学wexnermedicalcenter的重磅研究论文,介绍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系统来恢复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手部触觉和运动能力的案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一种假设,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破译来自受损手部的残余感觉神经活动,并将其动态转换为用户可以感知的闭环感觉反馈,从而潜在地增强感知功能。同时,由于触觉对于运动控制至关重要,因此,除了单独恢复触觉,脑机接口技术有望让脊髓损伤患者仅仅通过一只手,同时恢复触觉和运动功能。由此,研究人员在患者皮肤上放置了电极系统,并在他的大脑运动皮层中植入小型记录芯片。这种芯片不仅有机会使瘫痪患者恢复正常运动,还可以恢复触觉。研究人员表示,令人惊喜的是,与偶然性相比,他们在实验中达到了90%的准确率。
另外,在前不久,一个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edwardchang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打造出一个新型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码脑皮质电图:通过植入大脑的电极,来获取皮质活动中所产生的电脉冲记录,并根据人脑信号来生成文本,专家证实,该系统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7%。尽管目前而言,脑机接口技术还完全没有达到读取和操控思维的水平,但是,随着各国对这项技术越来越重视,相信脑机接口技术的爆发未来可期。
脑机接口技术面临的挑战
脑机接口是人工智能领域里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从技术层面来讲,理论和工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目前,理论研究都在努力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从脑到机”,如何从大脑中获取正确的信息?第二,“从机到脑”,如何将正确的信息发送到大脑?”
当前任何一种脑机接口技术都需要使用者非常主动的配合,才能把一定程度的思维活动信息读取出来,而至于思维活动信息的写入更是加倍的难。这是因为目前神经科学对于神经编码的具体方式还处于未知状态。由“从机到脑”对神经编码知识的需求要远大于“从脑到机”。工程上的难度则在于:脑机接口行业涉及的机械动力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信息工程等大量学科,需要大量各个行业的人才,不能有短板。此外,工程上更大的难度还包括成本控制,即能否通过合理的流程和工艺来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等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尾声
创造日新日精,前进永不停止,深兰也从未停止对脑科学领域的探索研究。今日,由深兰生命及ai脑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脑肌对话仪”通过层层遴选,顺利登上由上海市经信委主办的“上海设计100+”培育项目名单,成为上海创新,赋能的新名片。此款脑肌对话仪利用深兰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帮助失声群体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与外界进行交流,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深兰脑肌对话仪
在这个智慧而又奇妙的时代,“nothingisimpossible”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技术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或许,终极的脑机接口技术,会像小说《三体》中所形容的一样,面壁者希恩斯发现了“思想钢印”,成功研制出一种设备,通过对神经元网络施加影响,使大脑不经思维就作出判断。期待与深兰一起感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