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可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据有关机构研究测算,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中小微企业面临“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的转型困境。因此,《方案》面向中小微企业,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大力推行数字化转型。短期内,助力企业快速脱困,减小运营成本,缓解订单及供应链压力,同时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对冲可能出现的出口下降;中长期,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牵引作用,打通数字化转型链条,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激发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复工报批、设备消杀、工厂应急排班、复工供应链、出货物流管理等数字化应用,在弥补企业损失、支持企业复工、缓解裁员压力、精准控制库存、保障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相关技术可为企业提升约60%的作业效率,降低20%的人力成本,提升50%的管理效率。但是,由于阵痛期难以逾越,当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通用性解决方案仍较少,可借鉴案例少,很多需要企业自己摸索,见效慢。很多企业怕还没过阵痛期,就先死掉。
为此,《方案》提出,树标杆示范和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快速转型。组织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用户联合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发布转型指引,引导企业快速转型。并且,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充分发掘企业间协同放大效益。开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方面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协同。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打造传统产业服务化的新生态。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贷款额仅占银行贷款总额25%,企业信用信息覆盖率为21.4%,广大中小微企业难以覆盖,特别对于轻资产运作的公司,缺少可信抵押资产,贷款十分困难。《方案》提出,推行普惠服务,解决“没钱转”的资金难题。
一是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降低转型成本。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政府补平台,平台做服务。对于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的试点平台、服务机构、示范项目等,原则上应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至少一年期的减免费服务。对于获得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应参照该标准提出服务费用减免措施。
二是探索“云量贷”,缓解贷款难。联合金融机构,根据云服务使用量、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改造的投入,认定为可抵押资产和研发投入,对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鼓励探索税收减免和返还措施。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