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
宽电压输入范围80~300vac,超强电网及油机适应性
超宽工作温度范围-40~65℃,环境适应能力强,适用于各种区域
交流侧、直流侧等全方位防雷设计,提升系统防雷能力具有walk-in功能,启动时避免对前级变压器和油机的冲击
智能化
具有rs232、干接点等通信接口,组网灵活
整流模块具有独立的id识别功能,便于用户的资产管理
完善的蓄电池管理功能,有效延长蓄电池的寿命
高效节能
普通模块效率>93%,高效模块效率>96%,节省用户电费支出
具有休眠及高效-普效模块混插节能专利技术,提高运行效率
具备风机智能调速功能,降低系统损耗
整流模块功率密度高,预留更多走线和操作空间
使用方便
模块无损伤热插拔,可在线维护、方便快捷
全正面维护设计
应用场景:
通信宏基站
通信微基站
分布式基站
综合接入点
相关型号:netsure 731 c62-x1、netsure 731 c62-x3、netsure 731 cc2-x1
netsure 731 cc2-x2、netsure 731 cc2-x3 、netsure 731 cc2-x4。
relevant models: netsure 731 c62-x1, netsure 731 c62-x3, netsure 731 cc2-x1
netsure 731 cc2-x2, netsure 731 cc2-x3, netsure 731 cc2-x4。
本公司专业致力于华为、艾默生、中兴电源柜的研究,为客户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我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做不同型号的通信电源柜,具体包括设计--选型--安装等跟踪指导,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做各类通信电源柜我们更专业。
异时空交融 看东晋时期陶渊明和近代美国艾默生的思想之辩
法兰西大黄蜂
发布时间:03-0211:08历史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的田园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近代史上的美国文明之父,乍一看起来两人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查看两人的思想和诗歌你会发现,在不同时空和不同文化的两位作家,对于政治、人生、自然的态度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当然差异也一定是有的。本文就试图去拨开他们看起来相似之处的文学思想,再找到他们更深层次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现象。
人与自然的向往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作家的创作有时会出现“隐性的遥契”。陶渊明和爱默生都崇尚自然,主张“归隐”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飞升。对于自然、农村的热爱和歌咏是他们诗歌的一大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居住在大自然中,远离喧嚣的都市。陶渊明归隐田园,爱默生在游历欧洲后定居在他出生的村落,一直到死。他们留下了一系列歌咏自然的作品。
陶渊明弃官归隐,流连于自然、田园中,被称为隐逸诗人、自然诗人或者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讲述了陶渊明的为官及去职原因,他是因为家贫、种田不能自给才外出做官的,但他的本性喜欢任其自然,勉强不得。
即: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心为形役,去意已决,只待等上一年,就离开官场。
不久,妹妹亡故,便去职奔丧。他不爱富贵,只喜欢田园风光,宁愿田间劳作,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归园田居》系列诗篇反映了诗意的田园生活。他的诗中还多次出现归鸟意象,这也是他逃离污浊社会、归隐田园的象征。菊对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由于他,菊几乎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成了他的品格的象征。而田园是他的诗意的栖息地。陶渊明持“自然”人生观,他的文学只是“自然”的体现。
爱默生也喜欢田园生活,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有自己的土地。他在散文《田园生活的乐趣》中对农民大加赞扬:农民光荣,因为农民是神圣的劳动者,农业劳动是富有创造性的。
他在诗《再见》中告别“傲慢的世界”,“要回家了”,“孤独地藏匿在那青山怀里”,这里有小树林,绿色的拱门,漫长的白昼,画眉鸟安定地居住于森林之家,诗人在松树下漫步,嘲笑高做的狂妄。
这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告别喧嚣的外界,回归宁静的田园。他认为乡村生活优于城市生活:“这些事实可能说明:对有能量的大脑而言,乡村生活优于人为的密封的城市生活。
爱默生的诗《杜鹃花》中,有海风、沙地、小溪、鸟儿、紫色的花瓣,组成一个美的世界。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天人合一与人是万物的主宰
虽然都崇尚自然,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们的认知有明显的差异。陶渊明的诗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爱默生虽然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的一切都服务于人类。
陶渊明诗中的自然是美好的,人生活在自然中是悠闲、惬意的。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鸟骄欢新节,冷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陶诗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景象。
爱默生也极力推崇自然,提出要珍视大自然的资源。但在他看来,自然与人不是平等的,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服务。
在他的散文《自然》中指出:
当我们远离上帝时,也同样地远离了自然,只要自然学家没有注意到人和自然之间那种美妙的和谐,科学就不够人道;人作为世界的主人,不是因为他是柔顺的居民,而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头脑和心脏,事无巨细,他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野兽、火、水、石子、玉米都服务于人类。
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差异,与两人生活在不同时空,有着迥异的地理环境,以及中美不同的经济政治形态、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古代魏晋时期,那时的社会还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官场黑暗,等级制度森严,战争频繁,农民生活困苦。陶渊明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获得内心的安宁。他的生活理想是一边躬耕田园,一边吟诗赏花,在乱世之中过着诗酒人生。
陶渊明的人与自然交融的诗篇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诗意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处于内陆,以农耕为主的人们本来就与自然、与大地亲密无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国的古文化也一直有推崇自然、热爱自然的悠久传统。再加上陶渊明本人的性格特点,所有这一切都造成陶渊明的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景象。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自然”不仅指物质上的自然界,也指精神上的自在自由状态。
生活在19世纪的艾默生,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期,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人似乎有能力主宰天地万物,很容易滋生人是自然的主宰这样的思想。而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尚不明显,或者尚没有被世人意识到,所以还没有产生生态思想。爱默生的征服自然的思想不仅与美国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有关,更与西方社会普遍的基督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人与政治
两人都反抗政治压力,充满独立精神。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政治氛围,回到大自然中修身养性,保持人格的独立。爱默生也辞去圣职,到欧洲各国游历。他努力试着不加入任何公开的政治运动或团体,并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强烈要进行个人观行为的独立自主,这都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立场。他甚至要成为一个只靠自己的人,不需要任何拥护者。但两人都没有忘怀政治,都很关心时局,不过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而已。
陶渊明把官场视为束缚他自由天性的樊笼,决意远离官场,放弃仕途,躬耕田园,清贫自守,享受自然之美,天伦之乐。古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似乎只有出仕才能兼济天下,才能有所成。但陶渊明并不这样认为。他肯定隐居的意义,栖居田园有很多娱乐,不出仕未必就没有成就。
陶渊明一生贫寒,但安贫乐道。不愿出仕,只愿归隐田园,遇上天灾人祸,庄稼歉收,温饱都成了问题,晚年甚至乞讨为生。
虽然不愿为官,但他对政治并没有完全忘怀。从他的一些关心时局和表达政治理想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的乌托邦主义理想体现在他的《桃花源记》一文,这里没有战乱、纷争,人们不与外界来往,生活过得富足而快乐。文中的渔人一旦离开,就处处做标记,告诉太守,带人寻找这世外桃源,然而却再也找不到了。这桃花源之所以再也找不到,是因为它原本就是想象中的彼岸世界,是超然于现实世界的大同社会,是作者不满现实社会而虚构的理想社会。
相关产品:艾默生netsure , 731cc2-x2机柜
山东格伦德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1531567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