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是金星创办新氧的第二年,这也是他的第三次创业,那时,公司人还不多,办公环境还很简陋,别人知道他又开始创业,觉得他够有魄力和毅力,但是一打听跟医美整形有关,又寻思着这小子是不是跟那些街角旮旯开黑诊所的人一样,成了一个江湖骗子。五年后,金星一手创办的新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以上市当天的发行价计算,新氧市值达到13.8亿美元。
五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然而,于一个行业而言,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美行业就是如此。
市场扩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医疗美容正规市场规模自2014年的521亿元增至2018年的1217亿元,并于2016年首次超越非正规医疗美容市场规模,预计2019年正规医疗美容市场达到1521亿元,2014-2018年正规医美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3.6%,2018年至2023年,正规医美市场预计将以24.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于2023年达到3601亿元。
另据《新氧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美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以医美疗程消费来说,2017年中国医美疗程消费类为1629万,仅次于美国的1634万,中国年增速达到26.4%,远超美国3.9%。以此推算,2019年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或将居全球第一。同时,2018年各医美消费大国每千人诊疗次数,中国为14.8次,美国为51.9次,日本为27.1次,韩国为86.2次,渗透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这种强势的增长率表现在单体医美整形机构上更为明显,在日前第五届新氧亚太医美行业颁奖盛典上的采访环节,新氧董事长兼ceo金星向包括医谷记者在内的媒体举了这样一组例子:“北京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在一年多时间内年收入规模就超过一亿,增速非常快;混合所有制经营的成都八大处医院,第一年的收入也达到了一个亿的规模,另外还有上海第一家三甲级别的民营医院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仅医美科室第一年的年收入就接近一个亿。”
而新氧作为连接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重要的流量入口,其的数据营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态势,以新氧发布的第三季度营收数据为例,2019年第三季度,新氧平台促成医美服务交易总额为9.76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4.7%。
一系列数据增长的背后其实是c端用户带来的助力,“事实上,医美行业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用户端的增长,尤其是既有消费能力,又更讲求品质生活的90后开始进入到医美行业,从这样的一个大趋势上来讲,医美行业不断增长的态势不会变,不仅是90后,甚至未来的00后对医美的消费也会越来越强。”金星指出。
据《新氧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一代人正在迈向30岁,与70、80后热衷于研究眼霜成分不同,90后一代更相信医学抗衰的效果,这也印证了医疗美容正在从小众的整形市场“出圈”,走进大众消费群体的视野和生活中。
观念已变
在金星看来,过去5年,新氧对行业作出的最大贡献正是推动了整个社会大众对医美的认知改变,这是拉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5年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医美是一个遥远的事情。现在,至少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当中,医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即使在三四线城市,医美也开始有渗透率,人们不再“谈整色变”,大家普遍对医美开始有客观、理性的认知。
从需求和供给侧看医美行业的变化,一方面,在需求端,消费者的构成、年龄、学历、消费水平、对行业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在供给侧,机构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不好的营销手段开始失效,有一些医美机构开始亏损,甚至开始退出这个行业,而留下来的机构正是经得住服务和质量的考验,并在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作为曾经的“需求端”,现在的“供给端”,整过鼻子6次,下颚角磨骨2次、填充脂肪不少于5次、开眼角3次、做嘴型2次……历时整形超过10年,累计花费达到400万的吴晓辰来说,这种改变,她深有体会。
尽管在去年一场与剑桥硕士毕业的纯天然美女王诺诺共同参加的一档节目上,吴晓辰这种对“整容上瘾”的做法在王诺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王诺诺甚至觉得女生通过整形来增强自信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是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尽管贴在身上的“400万标签”短时间内难以撕下,并被质疑分明每天是“顶着北上广深的一套房出门”,但在吴晓辰看来,这些质疑的声音相较于以前,已经少了很多,并有了更多的包容度。
“以前大家更多的是抨击我,现在会有一些不同声音出来,说喜欢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挺坦然的。我并没有变,我一直在做自己,所以可能是外界变了。今天大众对整形的包容度更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整容的人更少了,几年前,我在微博发一个照片,底下评论大多嘲讽我是整容脸,现在会有网友替我说话,说整容是私人的事,网友也更有共情心理。”吴晓辰说道,“我曾经是一名消费者,现在是一名创业者,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我能很清楚地知道消费者更需要什么,从创业的角度来看,未来,我希望医美医院能像精品超市一样,求美者去了就能享受自己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再也不用花冤枉钱、遭不必遭的罪。我投入的巨额整形费用,因为当初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有很大一部分钱就是花在了修复的路上,我不希望后来的求美者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
医生是主角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整形医生,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江华已在医美整形领域执业超过40年,在第五届新氧亚太医美行业颁奖盛典上,江华和他的团队被授予“中国医美飞翔奖”的公益贡献奖,奖金为50万元。
联合丽格(北京)医疗美容投资连锁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滨认为,像江华这样的整形医生才是整个医美产业的中坚力量,“所谓医疗美容就是医生和患者之间通过医疗行为创造价值这么的一个过程。如果医美行业是一场舞台戏,联合丽格就是‘盖戏院看场子’,新氧负责‘卖票’,医生才是在台上唱戏的主角。”也正是这些在台上唱戏的主角,对于中国医美行业的这一路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作为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见证者,我和我的同行经历了中国整形美容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三四十年前,整形美容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学科,现在则已经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尤其最近的5年,可以说是我国医美产业发展的最兴旺时期,求医者的数量前所未有的激增,从事医美产业的医护人员数量也同步急剧增长,医美机构数量大幅攀升,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医美行业的发展非常迅猛。”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的是,为了鼓励更多像江华这样的优秀的医生走出来,从而拉动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新氧于今年正式发起 “双百医生扶持计划”,计划将在2020年再扶持百位优秀青年医生达成百万收入,具体的扶持方式包括口碑管理、粉丝运营、技术提升和托管服务等。
数据显示,2019年,新氧平台上有423名医生的gmv超过百万,比2018年增长了70%。过去一年,他们的平均客单价增长了31.53%,平均每人在新氧创收203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位医生一年通过平台创造了近600万元的收入。
痛点仍存
“黑产”是医美行业一直绕不开的一个“沉疴”,有《医美行业黑皮书》显示,中国医美行业非法执业者数量是合规执业者的9倍,中国黑诊所数量已超6万家,是正规诊所的6倍,黑诊所年手术量为正规诊所的2.5倍,超2500万例。每年黑诊所约发生4万起医疗事故,手术感染、疤痕严重等问题屡见不鲜。金星也曾表示,中国医美的黑产体量非常大,2018年,中国医美黑产就达到了12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大量的医美黑产给整个医美行业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连资本机构都觉得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作为新氧的重要投资方,经纬创投合伙人王华东直言:“过去5年,投资人对于医美行业一直存在一定的偏见,大家都表达了对于医美行业的各种顾虑,觉得医美行业有太多的风险。”
为了更好的规范整个医美行业,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在花大力气整治医美乱象,并下发了多项专项文件,2019年,国家卫健委还要求各地对非法医疗美容等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将医疗美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以及8部门联合开展的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医生资质的审查进一步强化、对广告宣传进一步严格,这是未来的三大趋势。”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江华表示。
除了监管部门的被动出击,作为医美行业本身的深度参与者,各医美平台如何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过去的五年,医美消费的信息不透明、黑医美的存在,让行业喷薄发展的同时又饱受诟病。作为行业里的平台,只有行业健康发展了,平台才能够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所以我们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与进步,让消费医疗回归医疗本质,回归到以医生为核心。”金星说道。
李滨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医美产业回归医疗本质最好的解释就是把医疗决策权交给医生,目前为止,大多数医美机构的医疗决策权力依然不在医生手上,他们想把这个权力要回去。医生决策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疗风险,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者:史士云来源: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