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早餐中国》的纪录片在网上热播,好评不断。肉香四溢的新疆烤包子、滚上热油的重庆小面,还有入口即化的乐山豆腐脑。。。这部纪录片呈现的种种美食,鲜活市井味儿,无不打动着都市人的味蕾和记忆。
不过,对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这部纪录片里的美食只能成为儿时的回忆、假期打卡的景点,真正陪伴他们每日生活的,是家门口、公司楼下的那家便利店。
活在纪录片里的早餐摊
长沙人的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在上海工作的湖南人老刘,从没忘记在长沙嗦粉的幸福滋味。哪怕来上海已经几十年,老刘仍然没忘记找上几家地道的米粉馆子。在他看来,米粉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更有一种家乡的温暖与归属感。
每个周末,老刘会早早起床,带上孩子赶去最近的一家长沙米粉店。在和孩子一起嗦粉的时间,老刘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老刘也明白,嗦粉只是自己的儿时记忆,对他00后的孩子来说,每天陪伴他的其实是学校门口便利蜂的包子、火腿酥饼和豆浆。
90后cissy从小在北京长大,除了出差和旅游,她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昨天早上, cissy跑到附近的一家小店,点了最爱的豆汁和焦圈。“来碗豆汁,再打碗带着,满足满足。”为了这碗久违的豆汁,cissy精心发了朋友圈。因为她知道,这家来不及光顾的豆汁店,很快就要被拆了。
《早餐中国》所记录的各地特色早餐,其实正在淡出北上广和新一线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平日生活。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或违建、或卫生不达标的早点摊生存空间自然越来越窄。
紧张的生活节奏是传统早餐文化更致命的“杀手”。康宝莱去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近50%的受访者因时间不够等原因无法按时吃早餐。在“996”并不少见的一线城市,忙碌的上班族一边要应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一边不得不承受数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一家早餐店确实太过奢侈了。
叫醒90后的便利店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不是梦想,是便利蜂的全麦培根鸡蛋三明治”。@爱吃橙子的红鱼鱼这样写到。经常逛微博的用户不难发现,在便利店买早餐已经成了很多90后的共同选择。
在上海市商务委公布2019年上海市连锁便利早餐示范点名单中,全部50家上榜网点几乎全都是便利店,便利蜂占了其中近四成。
消费者和政府为何都对便利店情有独钟?或许是又近又方便的便利店才能适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快,成了北上广的年轻人选择在便利店过早的第一大原因。便利店喜欢开在小区、办公楼这些生活、工作聚集区。即使起的再晚、路途再远,在公司楼下便利店买上一个包子、一杯豆浆,所花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便利蜂甚至用上了自助支付,连收银排队的时间都省了。
放心是消费者选择便利店的另一个理由。早点摊现做的小吃并不缺美味,但用的肉、油等食材却是个让人纠结的谜。相比之下,便利店受到的严格监管和食材公示,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强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便利蜂的数据显示,早餐时段已成为其第二大销售高峰。如果《早餐中国》未来再出续集,90后该在便利店回忆他们的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