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然而,天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这也是孔子很少谈天道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类的生养和谐呢?明智人士有一条基本路线来实现这个目标的人道,这个路线就是“德”。但是对于“德”,先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语·王言解》)
《管子·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这里所说就是德是实现道的途径,德使道得以实现。德是道的住所,道就包含在德中,也就是说,按照德来做才能实现道,德就是使物得以生生的方法,心里有德才能了解道。“道”与“德”散用时并不明确区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以天道的状态“中”作标杆,也就是以“中”为用,即“中用”或“中庸”。所以,“中”是大本,按照中庸做到了和,也就是达道了,达到道,万物就可以遂其性而生生不息。“德”这个基本路线的方法就是“中庸”。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国语·周语》:“正,德之道也。”又《国语·周语下》:“道之以中德”,是说以中为德。可见,德的核心就是中和正。这个“中”是以天道状态的“中”为标杆。
这个以中和正为核心的德在政治上的表现与道一样是生民、养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虞书·大禹谟》)政治的目的是让人民得以生养,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那就是符合了德。“德”就是要顺应民心,实现生民养民之道。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生民就要施惠于民,所以,“德以施惠”(《左传·成公十六年》);“恤民为德”(《左传·襄公七年》),“德不失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体恤老百姓,按照德来行事,就不会失民了。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就是要统治者按照这个基本路线管理天下国家。
“德”是实现“道”的路线,违反“德”也就是违反“道”,“以荡陵德,实悖天道。”(《周书·毕命》)有苗“反道败德”(《尚书·大禹谟》)。
统治者不按照德来做,让老百姓难以生存,会怎么样呢?“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尚书·仲虺之诰》)“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商书·汤诰》)为民做主的道会惩罚违反道德者。
“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左传·昭公四年》)行政不中正,不符合德,不能使民养生,就会失去天下。天道会帮助敬奉天道的人来治理天下百姓。
“德”也有修身治国平天下不同的层面,有的表述即可看作是政治方面,也可看做是个人修身方面的。《论语》中治国层面的“德”如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德不孤,必有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知德者鲜矣。”
“巧言乱德。”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所以,“德”的核心是中、正,目的是生民,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