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鱼2—3龄可达性成熟,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温在20—29℃的时节为产卵期。池塘培育的鳊鱼在繁殖季节,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条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产卵。所以每年3月左右,就要将雌雄亲鱼分开培育,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产鱼苗。
人工繁殖鱼苗,可采取自然产卵或人工催产方法。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池塘中经过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从天然水体中捕起选择。鳊鱼的雌雄鉴 别比较容易,从鱼种阶段开始,雌鱼胸鳍的*一根鳍条薄而平直,雄鱼的厚则呈“波浪”形弯曲。性成熟后,雄鱼胸鳍的前数根鳍条的背面,尾柄的背、腹侧缘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较小,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软。繁殖时可选择成熟好的亲鱼,按计划配组并入产卵池,或先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让其自然产卵授精。由于鳊鱼鱼卵为粘性,可使卵附着在人工设置的等鱼巢上,然后在静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将受精卵脱粘,再进行流水式人工孵化。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汤鱼即与汤鸭生长于同一池塘中的鱼。因塘水四季保持温暖,水中生物繁多,食物丰富,故鱼生长快而特别肥美鲜嫩、骨殖脆软,其中尤以金色鲤鱼为最。20世纪50年水产代末,这口池塘在“以粮为纲”大生产运动中被填平改成了耕地,汤鸭与汤鱼一并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