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
都是天地人三者相调和的结果。
在众多的食物中,
腊肉最需要借助天时地利的机缘,
也最考验匠人的手艺和耐心。
文 | 宋春晓
图 | 杨敬胜 宋春晓 朱寅
01
说腊肉:慢工出细活
白腊肉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要做,不腌制、不烟熏、不晒太阳。这是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
衢州开化县齐溪镇,农户家里悬挂的白腊肉
腊肉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从“束脩”一词找到渊源。束脩,最开始指的是十条干肉、腊肉,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见面礼,或者说是学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腊肉就已经存在了。
古人将猪肉以腌制、熏烤、风干等形式进行加工,延长了猪肉的储存时间,供一家人一年食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腊肉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更是一种乡情,一种维系人们情感的食物。
同是腊肉,制作方式和口味却不尽相同。川腊肉要在熏窑里待上一周,麻辣十足;湘西土家腊存放在谷堆里,几年不变质;皖南腊肉需要腌制一个月,然后反复曝晒……这些腊肉的共同流程便是腌制。江南一带农户自家腌制的腊肉或者火腿,大多逃不出这几种制作工序。然而,在开化,特别是齐溪一带,农户家里却隐藏这猪肉储存的另一种方式:白腊肉。
“白腊肉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要做,不腌制、不烟熏、不晒太阳。这是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做法。”有着几十年制作白腊肉经验的汪年发说。
换句话说,只要一块猪肉,就能做成白腊肉。这就需要人们更加善于利用自然因素,掌控好天时地利,且这块猪肉并不简单。制作白腊肉的猪肉,必须是土猪。一般农户家里的猪都会从腊月养到第二年的冬至,以猪草、番薯、玉米、土豆等为猪食,饲养一年多的时间,猪从40来斤养到300—400斤。“市场上的猪养殖时间短,吃的是饲料,不能做白腊肉。” 汪年发告诉我们。
年猪的杀猪时间,一般在冬至日前后,这也是制作白腊肉最好的时间。因为冬至是南方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山区气温可以达到零下3℃左右。此时,将五花肉完美分割,直接悬挂在老房子的房梁上,避免阳光曝晒、雨水淋湿。腊肉和火腿不同,腊肉取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是最好的。因为风干以后,肉质中的水分大量流失,瘦肉肉质会变硬,肥瘦相间,不柴不腻,也有嚼劲。
白腊肉挂在老屋的房梁上,在自然风下慢慢发酵成熟
白腊肉的储存方式和西班牙火腿的窖藏相似,采取的都是阴干的方式。因此储存空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低温、干燥。有天井的老房子是白腊肉绝佳的储存空间,没有阳光曝晒,又能满足通风的要求。且木构泥墙的老房子室内温度会比水泥房子低。
白腊肉做好了,挂在老屋的房梁上,在自然风的爱抚下慢慢发酵。农人们田间归来,想吃肉了,便爬上梯子取下来,割一小块来吃,剩下的又挂回去。在过去,梁上的白腊肉要供一家人吃上一年。有客人来,白腊肉也是上好的菜肴。但农人也不着急,他们愿意花几个月的时间去等待美味。腊月间挂上的白腊肉,六七月取下来吃,味道最好。有些家里白腊肉做的多,可以一直吃到过年。
02
寻腊味:美味在乡野
只要不受潮,温度适宜,白腊肉放置的时间越长,风味儿也就越来越浓郁。
有天井的老房子是白腊肉绝佳的储存空间,没有阳光曝晒,又能满足通风的要求。
然而,随着老村拆迁,土坯房一批批被推倒,做白腊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放新房子里风干的白腊肉,味道总归差强人意。
汪年发选择将分割好的白腊肉,请挑夫挑到中山古村阴干。中山村海拔800米,全村都是老房子,十分适合白腊肉的储存。要去中山,必须走六里山路。我们想上山去看看,无奈时间紧迫只能作罢。看出我们的失落,汪年发让女婿四处问问,谁家的老房子里还有白腊肉。
就这样我们随着引路人左拐右拐,来到左溪村的一幢老房子前。
老房子大门处的水泥墙剥落,露出黄泥土,房顶铺着青瓦,进了大门,便是一个小小的天井,然后是大厅。迈进大厅,瞬间清凉许多,大厅的正中央供着毛主席画像,一股股浓浓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原来,这里住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
抬起头,二楼木板阁楼的横梁上,十几条腊肉就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横梁上的腊肉已经长满白色的微生物,腊肉的最下端,被套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腊肉的油滴到人们身上。这时,几只燕子从外面回来,钻进横梁上那些以泥土筑成的巢穴中。
白腊肉表面发黄发黑,代表着它完成了从鲜猪肉到腊肉的质变。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和腊肉表面的脂肪发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发黄发黑,富含脂肪的外层非常厚,使里层的肉与空气隔绝,因此里层的肉得到了保护。
天然的化学反应被封锁在里层,肉渐渐开始发酵,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产生的酵素,慢慢将肉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最基本的单位氨基酸,其中一种重要的成分谷氨基酸能够带来鲜味。因此,只要不受潮,温度适宜,白腊肉放置的时间越长,风味儿也就越来越浓郁。
在这清凉的老屋里,老奶奶日出而起,日落而歇;白腊肉的里层日复一日进行着化学反应,等待着涅槃后的新生;春来燕子到梁上筑巢,完成生命的孕育……这看似静谧、古旧的空间里,生命以不同的形式,悄悄发生着变化,似乎也是件有趣的事。
03
尝腊香:返璞归本真
白腊肉最吸引我的是它的香味,因为没有腌制和烟熏,白腊肉的香气更纯更鲜,香味也更持久。
放在炭火上慢炖的白腊肉煲。经历几个月发酵、风干的白腊肉,经长时间的文火慢炖,封存沉淀已久的香气和味道缓缓释放出来。
白腊肉表面发黄发黑是白腊肉形成的标志,这当然也会为厨师增添不少麻烦。
白腊肉从一块新鲜的猪肉,到正式发酵完成,会有30%的缩水。而真正下锅时,还要将外围发黑发黄的部分切除不要,只留下里层完好的部分。这样出锅的白腊肉,味道才鲜,口感才好。洗尽后的白腊肉晶莹透亮,如同一块半透明的玉,很难想象发黑发黄的外表下,竟裹藏着如此美好的里层,大约这便是大自然的奇妙力量。
汪年发为我们准备了白腊肉的两种烧法:炒白腊肉和白腊肉煲。炒腊肉的切片要薄,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厨娘们一刀刀下去,一盘肥瘦相宜,厚薄均匀的白腊肉便切好了。大火热油,翻炒两三分钟,加入开化当地的青辣椒,一盘炒白腊肉便已完成。炒熟的白腊肉层次分明,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老家人是很爱吃肥肉的,因为常年在地里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油脂。而我对肥肉始终“敬而远之”,因此面对这样一盘白腊肉,一开始也是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挑了最小片的夹走。入口时没有感受到肥肉的油腻味,便放心了些。炒白腊肉的味道和风干肉有些相似,却没有风干肉撕扯难咬,肥肉部分不油腻,吃起来不柴不腻,很合我的胃口。以至于喊着不吃肥肉的我连着吃了三四片,也没觉得腻,简直是大型“真香现场”。
白腊肉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它的香味,因为没有腌制和烟熏,白腊肉的香气更纯更鲜,香味也更持久,伴着开化特有的鲜辣味,是下酒下饭的最佳搭配。
炒腊肉的切片要薄,炒熟的白腊肉层次分明,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和炒白腊肉相比,白腊肉煲增添了不少江湖气。不必小心翼翼切成薄片,没有青辣椒的互补增香,做法原始“粗暴”,吃起来也适合大快朵颐。先将白腊肉大块切好,加盐,放高压锅炖煮30分钟左右。用筷子夹出后切小块,洒上葱花、辣椒即可。
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也可以放在炭炉上,让发红的炭火慢慢炖煮一天,白腊肉煲也就完成了。文火慢炖,对我们来说是耗时的,但却给农人带来便利。从前农户早上出门劳作,便会将土鸡、腊肉等炖煮在炭炉上,待到晚上归家,一碗浓郁芳香的肉煲是他们一天劳累最好的抚慰。再者,炖煮最能检验食材的优质程度。经历几个月发酵、风干的白腊肉,经长时间的文火慢炖,封存沉淀已久的香气和味道便缓缓释放出来了。
有了炒白腊肉的铺垫,吃白腊肉煲时,我也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撸起袖子利索地夹了一大块放入碗中,再舀上一勺肉汤拌饭,香气浓郁持久,肉质鲜嫩。吃完一块,唇齿间尽是弥留的肉香。一碗饭下肚,尽是酣畅淋漓的快感。我想,这大约就是开化的祖先们摒弃腌制和烟熏的腊肉工序,另辟蹊径的原因吧。
从白腊肉的原始食材,到自然阴干,最后变成佳肴,我看到的是开化祖先们善于观察自然,从自然汲取力量,最后回归自然的过程。年复一年,四季轮回。这是白腊肉的自我修养,也是开化人的生存智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