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树品最大愿望就是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传给后代。
4月17日,即墨区段泊岚镇埠东村一烧窑旁,村民乔树品在制作泥饭罩(也叫箅子,胶东农村地区是常见的一种炊具),这些泥饭罩原料都是地里的黄泥,经过搅拌加工后,首先要人工用拉胚机进行拉胚、晾晒、手工钻孔、修饰毛边,然后再烧窑,这一系列流程全部都是人工操作,如今这些物品被不少单位当做工艺礼品对外进行赠送给国外,但是最主要的用途还是一些百姓家中用作蒸馒头、蒸海鲜、盛放面食等物品,因为是用黄泥烧制而成,富含铁质,可塑性强,吸水性好,,便于水蒸气和热量更好地被食物吸收,不粘面食,更好地保持口感和新鲜质感。乔树品家祖祖辈辈烧窑制作泥饭罩,他自己19岁就跟随父亲学习这个老手艺,到现在整整35年。刚开始做泥饭罩的时候,经常把握不好大小和厚薄。为了做好泥饭罩,乔树品每天跟在父亲后边,仔细看着每一个动作,不停地练习,5年终于学成了手艺。
乔树品告诉记者,“目前泥饭罩根据大小不同,批发价是20元到30元,,自己是从老父亲拿接手过来的,家族干这行大约上百余年的历史,但是现在90后的年轻人不喜欢与黄泥、烧窑打交道,觉得脏和累,所以传承人越来越少,老一辈人只会做,不会推广,对新鲜事物的淘宝、微商不了解,担心这门老手艺以后无人会做,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用心做好每一个泥饭罩,仔细地用拉胚机拉胚。
据了解,即墨区段泊岚镇埠东村有300余年的烧窑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最鼎盛时有50多家村民烧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瓷器、不锈钢等器具逐渐占据了市场,烧窑的村民日益减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只有四五家在烧,上世纪90年代之后,依然在坚守这门老手艺的只有乔树品,他也是即墨地区目前极少在做泥饭罩的手艺人。
挖黄泥做材料。
拉胚好的泥饭罩放在太阳下晾晒。
烧窑之前,先清理干净窑内的物品和炉灰。
准备烧窑。
乔树品把烧制好的泥饭罩进行晾晒,等候客户来取货。
今年56岁的乔树品经常通过这个口,进出烧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