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的家底捻军的底子与太平天国是不一样的,它的前身是捻党,这是一个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四省边区出现的一个反对地主官府的贫苦农民组织。他们由中下层农民集合起来,打劫当铺和盐店,进行杀富济贫、抗官杀差的斗争。他们活动的特点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即有事召集时集中成捻,平时则分散回家为民务农的一种不定型的半武装组织。
清军
捻党的首领初时被称为“响者”,后面又随着捻党的势力逐渐发展而称“捻首”。可以说捻党是一种很早便在民间公开的反清的组织,而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农民起义的潮流的涌现,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这时的捻党才发展成为武装起义的捻军。由此看来,从整个底蕴上面来看,捻军的抗争历史可是比太平天国要长得多了。
捻军走上历史的舞台提到捻军是怎样从一开始小打小闹走向形成一个联合的集团和农民起义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他就是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 1 8 10年(嘉庆十五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本来过着富足生活的他应该是这辈子都不会和由穷苦农民组成的捻军打上交道的,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便在地方上贩卖私盐聚众抗官,成为朝廷追捕的对象,后来干脆聚众成捻,对抗清政府,成为捻首。
张乐行故居
1 8 5 3年在北伐太平军对抗清政府的感染下,张乐行和永城的冯金标,毫州的朱洪立等十八个不同地区的捻首歃血为盟,立黄旗,号召农民起义并且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 ,从此,捻军由一支支分散在不同地区,各自为政,互相之间鲜少交流的队伍,逐渐走向了联合的道路。
1 8 5 5年各路捻军聚集在雉河集的山西会馆内举行了雉河集会议,会议决定各路捻军统一编制,张乐行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苏添福领黑旗,侯士伟领红旗是为捻军的五大旗,另外河南夏邑黑旗捻首王贯三则是作为有相当实力的友军。会上还推选了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并以大汉盟主张乐行的名义发表布告祭告天地,颁布行军条例,确定军事纪律。除了五大旗以外,此后的捻军由于人数扩充,又增加了各类镶边旗、八卦旗、水花旗。这次会议使捻军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半农民半武装状态发展成为一支正规的农民起义军。
近代清朝战争
捻军算是太平天国军一部分?那么来到这里便会有一个新的疑问了。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捻军的发展早于它,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那为什么在网络上却有着那么多人认为捻军是太平天国的一部分或是认为是太平天国的“新军”呢?
其实关于捻军是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部分,最早是在1952年由著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提出的,当时他是最早研究捻军的一批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有着极其丰富的认识,那一年他把他的旧作《捻军的运动战事》改名为《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 ,并在这本书书的新版序言中 ,他主张把“捻军”改称为“太平天国新军”。这一说法也在当时得到了学界的支持,就这样,捻军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新军。
当然了,对待有争议的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蘑菇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时间回到1857年左右,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事变以及石达开的出走后,江苏、安徽等地的太平军元气大伤,让洪秀全等人深感忧虑,决定广泛吸纳周边地区的兵员及起义队伍。李秀成部通过李昭寿与张乐行旧日情谊,成功联系上了此时捻军的首领张乐行,由桐城送信给在三河尖的张乐行 ,邀请捻军参加太平天国 ,后张乐行复文表示同意 ,这时太平天国与捻军这两个当时比较大的农民起义部队开始有了接触。同年,太平军和捻军会师于霍邱城外,捻军将领受封,军队改换太平军旗帜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在两军结合以后,张乐行与陈玉成两军配合在河南固始和安徽颖上等地作战。但捻军后来被袁甲三的清军围困在正阳关,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得已弃关向南走到达太平天国区域前沿的六安驻扎。
名义上的归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虽然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征北主将、沃王等称号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分封时间,而是草草带过。而且捻军同太平天国联合后 ,虽然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 ,但其军队却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有权不受太平军改编和调遣。关于这一点 ,李秀成后来在自述中也有所指出“虽招有张乐行之众 ,此等之人听封而不听用也”。
太平军
所以照如此看来捻军当时与太平军合作作战是真,接受太平军的封号也是真 ,但这却并不等于是与太平军合并作战,而且捻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在信仰上、政治理想和军事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或许会让双方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后张乐行就对太平军的高傲态度表示不满 ,他在自述中曾经这样说道: “我因他们待人不好 ,就折回老家居住。” 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捻军是否属于太平军的一部分,还是说双方只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友好的关系则是有赖各位朋友自己定夺了。
咸丰皇帝(1831-1861)
刘饿狼事变1857年,撤退到六安的捻军,由于受到了清军沉痛的打击,士气低弱,此时以绰号“饿狼”的刘永敬和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二人为首的蓝旗自恃实力强大反对继续和太平天国联合,不服从张乐行的统一指挥。捻军内部的团结受到威胁,而张乐行和龚得树则坚决主张和太平天国联合,反对分裂。于是在张乐行的默许下龚得树以反叛为由将刘永敬和刘天台处死。随后蓝旗将领不服,在将领刘天福和刘天样等带领下,率部北上。从此捻军分裂为淮北和淮南两个部分。淮北捻军向山东和河南远征,而淮南捻军继续和太平天国联合作战,这场事变也被后世称为“刘饿狼事变”,与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出走”一样,这次事变沉痛的打击了捻军的军事实力,使之影响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
太平军
捻军,何去何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赖文光与张宗禹将残余的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对清政府进行袭扰,在豫、鲁等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在1865年5月,于山东曹州全歼僧格林沁的部队,此战的胜利震惊华北,以致京师戒严。
1866年,联军受清政府“画河圈地”所限,再次分兵为东西两军,赖文光率军在中原作战,为东捻军;张宗禹则率西捻军入陕西配合回民起义。
1868年1月,东捻军与李鸿章的淮军作战,在山东被困,西捻军随后增援,逼近天津。但或许是天有意忘捻,在太平天国失败后采取骑兵灵活作战的捻军在山东、河北地区遇到连日的大雨,让骑兵行动受限,作战效率降低,反被清军包围,最终左宗棠灭西捻军,李鸿章灭东捻军,历时多年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终于落下帷幕。
李鸿章
捻军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从正式起事到被消灭,历时近二十年,捻军的战争波及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造成的影响几乎覆盖全国,在近代救亡图存,反抗封建主义统治上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样,作为农民起义运动,它同样有着很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加之它在后期与太平天国的密切关系,或许这正是它为什么被有意无意的被置于太平天国运动当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