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销售额是否达标
if函数是最常用的判断类函数之一,能完成非此即彼的判断。
如下图,考核得分的标准为9分,要判断b列的考核成绩是否合格。
=if(b4>=9,合格,不合格)
if,相当于普通话的“如果”,常规用法是:
if(判断的条件,符合条件时的结果,不符合条件时的结果)
2、按班级统计总成绩
如下图所示,使用sumif函数计算一班的总成绩:
=sumif(d2:d5,f2,c2:c5)
sumif用法是:
=sumif(条件区域,指定的求和条件,求和的区域)
用通俗的话描述就是:
如果d2:d5区域的班级等于f2单元格的“一班”,就对c2:c5单元格对应的区域求和。
3、统计指定店铺的业务笔数
如下图,要统计指定店铺的业务笔数。也就是统计b列中有多少个指定的店铺名称。
=countif(b2:b12,e3)
countif函数常规用法为:
=countif(条件区域,指定条件)
统计条件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个数。
4、根据姓名查询部门
vlookup函数一直是大众情人般的存在,函数的语法为:
vlookup(要找谁,在哪儿找,返回第几列的内容,精确找还是近似找)
如下图,要查询f5单元格中的员工姓名是什么职务。
=vlookup($f$5,$b$1:$d$10,2,0)
使用该函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第4参数一般用0(或fasle)以精确匹配方式进行查找。
2、第3参数中的列号,不能理解为工作表中实际的列号,而是指定返回值在查找范围中的第几列。
3、如果查找值与数据区域关键字的数据类型不一致,会返回错误值#n/a。
4、查找值必须位于查询区域中的第一列。
5、根据姓名查询工号
如下图所示,要根据g2单元格姓名,在a~e数据区域中查询对应的工号。
=lookup(1,0/(g2=b2:b6),a2:a6)
lookup常用方法为:
=lookup(1,0/(条件区域=指定条件),要返回的区域)
6、组合查询
用match函数来定位查询值的位置,再用index函数返回指定区域中指定位置的内容,二者结合,可以实现上下左右全方位的查询。
如下图所示,根据姓名查询部门和职务。
f3单元格公式为:
=index(a:a,match($e3,$c:$c,))
7、根据出生年月计算年龄
如下图所示,要根据c列的出生年月计算年龄。
=datedif(c2,today(),y)
datedif函数第一参数是开始日期,第二参数是结束日期,第三参数是返回的数据类型。
使用y,表示返回整年数。
使用m,则表示返回整月数。
8、sumif多条件求和
要求:统计e2和e3单元格中两个部门的岗位补助总额
公式:
=sumproduct(sumif(b2:b9,e2:e3,c2:c9))
sumif函数求和条件使用e2:e3,分别得到两个部门的岗位补助额,再使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求和。
9、sumifs多条件求和
要求:统计部门为生产,并且岗位为主操的补助总额
公式:
=sumifs(d2:d9,b2:b9,f2,c2:c9,g2)
sumifs函数求和区域为d2:d9,求和条件为b2:b9=f2并且c2:c9=g2
10、包含关键字的多条件求和
要求:统计部门包含“生产”,并且岗位为主操的补助总额
公式:
=sumifs(d2:d9,b2:b9,*&f2&*,c2:c9,g2)
sumifs函数支持使用通配符。
11、多条件计数
要求:统计统计部门为生产,并且岗位为主操的人数
公式:
=countifs(b2:b9,f2,c2:c9,g2)
countifs函数也支持使用通配符,用法与sumifs函数相同。
12、多条件计算平均值
要求:统计统计部门为“生产”,并且岗位为“主操”的平均补助额
公式:
=averageifs(d2:d9,b2:b9,f2,c2:c9,g2)
第一参数是要统计的数值区域,之后分别是成对的条件区域和指定条件。
13、多条件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
要求:统计统计部门为生产,并且岗位为主操的最高补助额
数组公式,注意按shift+ctrl+回车:
=max(if((b2:b9=f2)*(c2:c9=g2),d2:d9))
数组公式中,判断多条件时不能使用and或是or函数,因此先使用两个判断条件相乘,表示两个条件要求同时符合。
再使用if函数对结果进行判断,两个条件同时符合时,if函数返回d2:d9中的数值,否则返回逻辑值false。
最后使用max函数忽略其中的逻辑值计算出最大值。
要计算多个条件的最小值时,只要将公式中的max换成min函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