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抗生素有耐药性?药理学专家解答

2019/10/13 10:27:48发布48次查看

有史以来,最造福人类的药品是抗生素和疫苗。抗生素对人不是祸害,对动物也不例外。做好抗生素是基础,用好抗生素是关键。相信科学,相信总体事实。殷生章研究员说。
科学使用兽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控和治疗动物疾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导致出现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抗生素使用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患者反复使用胰岛素,效率会降低,这类药物耐受性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产生的药物耐受,所说的对象是机体。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机体内的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的耐受,对象是机体中的病原体。这两种情况在学术上不能混为一谈。
误区二:减量或减疗程使用抗生素可减少耐药。
抗生素要在机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并且维持一定的浓度。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疗程都是通过反复实验证实能达到必要药效的使用方法。减量、减疗程服用,会使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结果使杀菌效果大打折扣。症状一有好转便停药,不但容易使急性感染转变成慢性感染,导致感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且细菌也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细菌的根本原因,但如果没有抗生素滥用,耐药性不会以如此快的速度蔓延开来。正常使用抗生素能杀死90%以上的目标细菌,个别漏网之鱼通常也会被机体免疫系统消灭殆尽。其中一些细菌个体虽然已经带有耐药性的萌芽,但这些萌芽不足以抵御正常剂量抗生素,也会随着个体死去而消失。因此,耐药性即便能够传播也是非常缓慢的。
机体出现感染时,未能足够疗程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把细菌彻底杀灭,就会让这些不那么敏感的萌芽菌株留存下来建立新的种群。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误区三:越高级的抗生素,效果越好。
不少人以为,抗菌药越高级越好。比如三代头孢一定比一代头孢要好。这个概念是错误的。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抗菌谱的概念,即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细菌可以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一代头孢,例如头孢拉定,主要抗革兰阳性菌;三代头孢,主要抗革兰阴性菌,其抗革兰阳性菌的能力比第一代头孢弱。所以,如果是抗革兰阳性菌,那一般一代比三代要好。理想的抗生素应该对细菌有高度选择性,对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选用高级广谱抗生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容易破坏机体内的正常菌群。
抗生素并非越高级越好,越新越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服药无效就是耐药,得换抗生素。
不少人认为细菌感染后使用抗生素,但几天后还是有相关症状,没有药到病除,就认为选用的这种抗生素无效或者体内的细菌已经耐药了。
事实上,抗生素的选用不仅要适应病原体,而且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医临床上对于治疗无效的肺炎判定时间界定为72小时。
误区五:耐药后,从此不能再用这种药。
细菌的耐药基因不仅可遗传给后代,还可传播给其他种类的细菌。研究发现,细菌还可以「回复突变」,即一种抗菌药物,例如青霉素,在某一区域内应用一段时间后,一些细菌针对青霉素发生了耐药,这时如果换用另外一类抗菌药物,例如环丙沙星,则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可以被环丙沙星杀死,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也不能再传递下去,甚至可以逐渐消退。循环使用抗菌药物,是针对一个区域遏制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
对我们使用者来说,需要记住的是:每一次用药,都要足量、足疗程地使用抗菌药物,彻底消灭病原菌。
误区六:长期使用抗生素,细菌都会产生耐药性。
天然的抗生素是细菌的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之间也有竞争,在庞大的细菌菌群中,在抗生素杀灭敏感菌群时,难免会有个别幸运儿幸免于难,很可能缘于偶然的适应性基因突变。
细菌的耐药性,也可以通过细菌间的耐药基因传递而在不同种的细菌中传播,使多种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在自然状态下,耐药变异菌所占的比例极小。
想要降低细菌耐药性,正确的方法不是不使用或者小剂量使用抗生素,而是应该正确、合理、足量使用抗生素,这样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概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