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乡土桐城 | 紫来桥头有棵石榴树

2019/10/11 13:24:24发布55次查看

紫来桥头有棵石榴树
文|汪向军
位于东门老街的紫来桥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怕是许多人会忽略——那株长于桥头不知经年的“石榴树”。每至盛夏,这株石榴树都是满目绿意,花开百朵。红艳艳的石榴花,如同东门老街经年深处燃亮的红灯笼。树上年年结有石榴,不大,里面的石榴籽是红,是白,我没有摘过。
树是老树,桥是古桥。相得益彰。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清初桥基渐圯,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邬汝楫复修,延邑人、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今不存)。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木桥,七年(1668年)知县胡必选加以修葺,构造坚实,往来称便,一度更名为“子来桥”。诗人韩胪有诗云:“朱栏照水赤,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记其盛况。曾有人问我可晓得东门大桥怎么走?想破了脑壳,都不知道东门大桥在什么位置,后来才晓得原来东门大桥就是紫来桥。
乾隆初,桥毁于洪水,桐城籍大学士张廷玉,捐金数万,重建石桥,两岸俱有桥亭。邑人德之,更名为“良弼桥”,取清雍正皇帝赐书匾额“调梅良弼”之意。邑生姚兴泉词云:“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很光玉,能看出老桥的古朴与沧桑。
至于石榴树怎么长到桥里面?坊间曾流传市民在桥上纳凉吃石榴,无意中丢下的石榴子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石缝中,久而久之长成石榴树的说法。传说的“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的对联故事倒也能印证。但另一种“工匠造桥时刻意为之”的说法似乎更为确切有依据。据说,这种独特的风景与流传下来的独特造桥工艺有关。那时,工匠用糯米粉浆拌石榴籽来砌石缝,取“石留”之义。生命力顽强的石榴籽从石缝中发芽、生根,长成丛树,树根紧紧抓住石块,还能够起到“固石留石”的作用。另外,石榴树长势缓慢,也不易对石桥本身造成伤害。
桥享受着历史文物保护的殊荣,然而石榴树就站在保护碑的身后,无疑也算是蹭热度,被无形的保护起来。时间久了,古桥老树,慢慢产生一种相互依恋的情感。
如果说紫来桥是一种静态文物,那么石榴树就是一种活态文物,两者动静结合。石榴树于紫来桥来说,可谓生花妙笔,这座古朴的石拱桥也因此平添了几许灵动与画意。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