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是怎么来的?
“翰”又是怎么来的??
听着一点都不像啊???
按理说不是应该叫“乔恩”之类的吗?
本期的舶来词,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最早出现的john,还要从西方文明的一大源头——《圣经》讲起。
《圣经》当中有一个人物叫“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还有一个使徒也叫“约翰”(john the apostle),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翻译。
(左:施洗者约翰;右:使徒约翰)
然而《圣经》最初并不是英文的,而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我们看到的英文版《圣经》其实也都是译本。
说到英文中john这个名字,它又是从中古拉丁语iohannes转来的,人家本来是希伯来文(yochanan),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yahweh is gracious)。
而当圣经传到中国,有史料记载最早对这个名字的翻译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约翰”,而是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781年)上的“大德曜轮”的“曜轮”,还挺有中国范儿的是不是 ( ̄▽ ̄)
(图片左侧最上方)
既然“约翰”不是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甚至英文的“john”都只是希伯来文的翻译,那么,国内最早把这个名字念成“约翰”的是谁呢?
是1837年,郭士立、 麦都思、裨治文、马儒翰等人译制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
看到上面写的“约翰”了吗?
别看这些翻译者的名字这么中国化,他们可都是当时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从左至右,第一排:郭士立、 麦都思;第二排:裨治文、马儒翰
(从左至右,第一排:郭士立、 麦都思;第二排:裨治文、马儒翰。表情和动作太有意思了好想把他们做成表情包……)
咳,言归正传,让我们看看这里的“约翰”从何而来吧!
这个翻译小组译制《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的过程其实是对马礼逊(就是上文提到的马儒翰的父亲)1823年译成的《神天圣书》(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中文圣经)的修订
马礼逊
既是修订,那其中内容来源应该参考原稿件。那马礼逊的《神天圣书》译本又是从何而来呢?
马礼逊在伦敦学习中文时,曾从大英博物院借来天主教的中文《新约》稿本,此稿本即是《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都福音之合编》,它原是法国天主教士巴设(j.basset)所译,其后辗转进入了大英博物院。马礼逊借来后同他的中文老师、当时到伦敦学英文的广东青年容三德(yong-sam-tak)一边研究,一边誊抄了一遍,带到中国,成为他译经的蓝本。
他说“我把珍藏在大英博物院的中文《新约》译本誊抄一遍,它成为我翻译和编辑中文《新约》的基础。” 在1814年的一封信中他又提到,他的一部分翻译是“根据某个不知名的人的著作,他的虔诚的劳动保存在大英博物院里,我冒昧地改正和补充了我所需要的东西。”这显然指的是巴设译本。
也就是说,马礼逊是基于巴设的翻译之上翻译的,那么内容应该来自那个“巴设译本”咯!
搜索发现,这个“巴设译本”是基于拉丁文的基础上翻译过来的,而拉丁文中这个名字念什么呢?上面说了,是iohannes
把这个词拿给谷哥读一下,就知道这个词发音和“约翰”有多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