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选择地块有误区。我们知道 大蒜是弦状须根,根系浅,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能力 弱,忌连作种植。所以,选择地块成为大蒜增产的重要前 提。由于主产区蒜农种植习惯,往往连作或在上茬种植的 洋葱、韭菜的地块种植,因葱蒜类蔬菜生长特点与病虫害 发生规律基本相同,茬口安排不对路,导致大蒜早衰、病虫 害加重。 在地块选择上,应根据大蒜的植物生理结构特点和生 长发育规律,选择质地疏松、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 强, 灌排方便,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地,前茬非葱蒜类的蔬菜、 玉米、花生、大豆等茬口为好。地块周边水质、大气、土壤 环境必须要良好,无污染。
二、施肥不合理。 大蒜是喜肥作物,产量高需肥量大,播种期应按照大 蒜的需肥规律,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控制氮肥,稳施 磷肥,增施钾肥、补充微肥,且以长效缓释肥为主,提倡配 方施肥。 但是目前蒜农在大蒜的播种期,往往重施氮、磷肥,轻视有机 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部分蒜农一次尿素的用量甚至超 过每亩50公斤、磷肥超过50公斤,不施钾肥和有机 肥。致使蒜田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钾肥微肥缺乏,氮肥 磷肥过量,影响大蒜正常的生长发育。
经过杞县农业局对大蒜主产区的农田养分测定和配 方施肥实验,一般中上等肥力, 目标产量每亩在2500 斤以上的地块,建议施入充分腐熟厕肥1500公斤,饼肥 150公斤、纯氮21公斤,五氧化二磷15公斤,氧化硫16公斤(以硫酸钾为标准)、硫酸锌7公斤,硼 肥1公斤。重茬多年而又无***作的蒜田,每亩 增施腐植酸60公斤,硫酸钙30公斤,可有效治理大蒜 的连作障碍,确保大蒜丰收。
三、整地质量差 。大蒜的根系一般在0 ~ 20厘米的土层中分布和生长, 吸收能力差,所以对种蒜地块要深耕细粑。近年来,随着 旋耕机的普遍使用,由于耕层浅,只有0~15厘米,上部肥 土层肥料浓度大,造成浇水后蒜瓣“跳蒜”和烧苗现象。 在整地时旋耕次数不低于两遍,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粑细楼平,使肥料与耕层土充分混匀,做到埂、畦 整齐,地平肥匀,上虚下实。对于秸秆还田的地块,收获后 应立即耕地翻土,晒垡、腐熟秸秆。为打破犁底层和旋耕 浅的矛盾,每隔3年旋耕与深耕轮换一次,确保整地质量。
四、选种不科学 。大蒜夺高产,选种很关键。只有选择适应本地和具有 该品种形态特征的优良品种,才能取得高产。在大蒜的 实际生产中蒜农只在播种前,剥蒜瓣时留种,且大、中、小 标瓣分级不规范,引种不实验,盲目性大、造成减产。
选择蒜种应采取“两选-分” 的方法:收获时在田间选种择生长势强,植株健壮,蒜墓粗壮,蒜头大,瓣数匀的单彬 单独留种。二是在剥蒜瓣时在从中挑选大、中瓣留种,要求蒜瓣均匀、色泽好无病斑、无伤口、无干瘪。三是对蒜 瓣分级,单瓣重5克以上的为一级、4~5克为二级,3 ~4 克为三级播种时先种-级瓣,后种二级瓣,三级瓣不做生 产蒜头的种子用。蒜农引种时要先试种,待成功后,在推 广种植。
五、种子和土壤处理措施需加强。 播种前药肥浸种,不但能打破休眠,便于地膜大蒜出 苗时间一致,苗齐苗壮,减轻蒜农在大蒜出苗期的农事操作,而且结合对土壤的药剂处理,可对大蒜苗期的病虫害 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这一技术措施,蒜农往往不重 视。
在播种前,用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浸种5~7 小时,然后用50%的多菌灵粉剂400克拌60公斤蒜种,同 时每公顷用45%的乐斯本3750毫升加50%的多菌灵粉 剂7.5公斤拌适量细土,均匀撒人播种沟,既能预防大蒜 苗期的叶枯病,又能杀死地蛆。同时也可以选择市场供应的大蒜专用拌种剂。
六、播种技术要完善 。由于蒜农受前茬作物玉米,辣椒、棉花,蔬菜等收获时 间的影响,种植时间客观上存在着过早和过晚。播种早, 冬前生长旺,易发生二次生长和地蛆危害,播种晚,蒜苗 小,形不成六叶一心的壮苗,耐寒能力差,易受冻害。而且,蒜农为了提高大蒜产量和收益,要么栽培过密,蒜头小,商品性差;要么过稀蒜头大,商品性好,但产量低;混级种植和种植方法落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豫东地区地膜大蒜,以产蒜头为主的品种,适播期为 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一般行距20厘米,株距12厘米为 宜,密度控制在42万株每公顷左右,播种深度在3~5厘 米,大瓣宜深,中瓣宜浅,种瓣的背腹连线与行向要垂直,避免蒜叶之间遮荫,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播后达到上齐 下不齐,覆土深度1厘米,浇水后以不露蒜尖为宜。
七、施药方法要改进。 由于蒜田牛繁缕,猪殃殃等抗性杂草危害严重,蒜农 往往超量使用除草剂,不能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针 对性不强,喷药时顺向行走,脚印破坏了药膜层,导致杂草 滋生。 建议在使用除草剂时,合理轮换选择除 草剂品种;蒜 播种后,若气温适宜,无论墒情好坏,应即时浇水,待地面 能进人时立即喷酒除草剂,喷药时要逆向均匀喷酒,然后覆盖地膜。同时避免浇水覆膜等农事操作人为对 破坏,提高除草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