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汶朗镇汶朗村杨远钦的生态农场看到,农场入口处已经建起了一层水泥楼,绿树成荫的山坳里筑起了十几亩鱼塘,成群的鱼和鸭子在鱼塘里游来游去。
池塘边上200多平米的鹅棚里,小鹅在相互追逐嬉闹,“鹅!鹅!鹅!”叫个不停;池塘边的丛林里,一群群小鸡在觅食,“喔!喔!喔!”一派热闹而和美的山村景象。杨远钦在鹅苗基地料理着他的鹅崽,黑黝黝的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
杨远钦是汶朗镇汶朗村的一名普通村民,80后,有理想,有干劲。然而,2003年的一场交通事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不但治病花费了几十万元,欠下巨额债务,还落下了肢体残疾,从此他走路一瘸一拐,生活变得一片迷茫。成家以后,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家庭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妻子为了哺育年幼的孩子也不能外出务工,全家仅靠杨远钦帮人照看农场获得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这个原本生活清苦的家庭变得愈发艰难。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杨远钦家被列为贫困户,属于因残致贫。
驻村扶贫干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杨远钦家的困难后,为他做好了建档立卡工作,并按照一户一策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政府兜底政策为他家缴纳了合作医疗保险,申请了教育补助、残疾人补助和低保补助。同时,杨远钦家住的房子是上世纪建造的泥砖房,由于年久失修,泥砖房摇摇欲坠,驻村扶贫干部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2018年底,杨远钦家的一层水泥楼房建好了,全家在新房里度过了祥和的春节。
政府的“输血”,让杨远钦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杨远钦深知,不能一直靠政府的帮助生活,只有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输血”为“造血”,才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拔掉穷根、战胜贫穷,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
2017年初,他想起村子后山有一个山坳,那里常年溪流不断,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立体养殖,自己早年外出打工时也学习过一些养殖技术,或许可以走养殖道路。
他的想法得到肇庆高新区纪工委帮扶单位和镇政府的赞同和支持。同年7月,杨远钦在帮扶单位和镇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多方筹措,在山坳里筑起了一道几十米长的堤坝,开发出了十几亩鱼塘养鱼,当年投下罗非鱼、草鱼、鲢鱼等3000多尾。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场收入,2018年肇庆高新区纪工委再一次资助他在鱼塘周边建起了鸭棚,尝试发展立体养殖,首批投放鸭苗500多只,并且利用鱼塘周边丰富的林地资源,养殖山地鸡200多只。
创业初期,杨远钦和妻子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由于他行动不便,爬山涉水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痛。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首批养殖的鸡鸭已成功出栏售罄,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发展养殖的决心。杨远钦“现在,我的农场养有鸡、鸭、鹅、鱼等,利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一个立体养殖小农场。由于是天然养殖,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销售基本有保障,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今年,杨远钦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养鸭600只、鹅500只、鸡700多只。
为了帮助他早日脱贫,驻村扶贫干部还主动联系村委会,聘请其妻子为该村的保洁员,每月工资1200元,收入进一步得到保障。
杨远钦心里有一本账,“今年政府帮缴纳合医500元,养老保险480元,教育补助3000元,低保金15240元,残疾人补贴4487元,村里的扶贫项目分红预计有8000多元,妻子务工收入14400元,农场的收入预计有20000元,全年家庭总收入可达66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000元,预计今年就可实现脱贫。”脱贫在即,杨远钦腰杆子挺起来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工作队,是他们给予我希望,帮助我实现脱贫的梦想。”杨远钦感慨地说道。“今后我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广开销售渠道,不仅把产品卖给散户,我还要批发到市场、饭店,放到网上去卖,努力增加收入,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杨远钦坚定地说道。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产业扶贫来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变“输血”为“造血”,深扎的穷根才能彻底拔掉,脱贫致富才能成为现实。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光吉 徐槿
编辑:方海娟
编审:黄永烽
喜欢!就点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