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营养动态与叶色的关系
所谓营养动态,就是指水稻各主要生育阶段体内碳、氮营养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叶色上,出现黑、黄的变化或者是浓绿和淡绿的变化。所以叶色像一面镜子,从它的变化上,可以诊断植株体内碳、氮营养的变化。当叶色呈黑或浓绿时,反映植株体内氮素含量高,碳氮比值(c/n)低。在这种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大,氮素同化作用旺盛,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细胞增殖,促进新生器官的生长,茎秆组织不够充实。
当叶色呈黄或淡绿时,反映植株体内氮素含量降低,碳氮比值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光合强度减弱,氮素同化作用下降,光合产物主要向叶鞘和茎秆内积累,从而新生器官生长减慢,茎秆组织充实健壮。由此可见,在生产中要密切掌握叶色的变化,以便利用水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有计划地调控水稻植株体内的碳氮营养含量,使之符合水稻高产乃至超高产的要求。
二、超高产水稻营养动态和叶色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调查得知,超高产水稻的营养动态和叶色变化有如下规律:
1.有效分蘖末期是植株含氮量最高,叶色最深的时期。从分集始期植株体内含氮量便迅速提高,到有效分蘖末期达到全生育期含氮量的最高峰,一般植株含氮率达到3.5%以上,叶片含氮率5%以上,叶色浓绿,叶色级别也是水稻一生中最高的时期,无论是常规密植还是旱育稀植,均达到4.5级。因为氮素是组成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形成植物体、特别是形成茎叶的主要成分,所以植株体内氮素含量水平高,才能获得足够的有效分蘖,确保收获穗数。
2.最高分蘖期植株含氮量开始下降,叶色开始褪淡。到最高分蘖期,常规密植和旱育稀植的植株含氮率和叶片含氮率,均下降1%左右,叶色下降0.5~1.0级。植株体内氮素水平下降,说明氮代射开始减弱,碳代谢逐渐增强,分蘖发生开始受到抑制,植株个体得以充实健壮。这是保证分蘖不过多、群体不过大、中后期植株个体健壮的关键。如果最高分集期植株体内氮素含量持续最高,叶色不褪,则必然造成无效分蘖发生过多,群体过大,招致后期倒伏和病害。
3.穗轴分化(圆梗)期,植株含氮率继续下降,叶色明显落黄或褪淡。到穗轴分化期,常规密植水稻植株含氮率下降到1.6%,叶色由有效分蘖末期的5级降到3.25级,达到明显落黄的程度;旱育稀植水稻的叶片含氮率下降到3.5%~4.0%,叶色由有效分蘖末期的4.28级下降到3.6级,明显褪淡。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程度的植株含氮率和叶色级,才能促进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才有可能实现水稻超高产。
4.齐穗期以后,常规密植水稻的植株含氮率下降到1.0%以下,叶色下降到2.5级;旱育稀植水稻的叶片含氮率要下降到3.0%以下,叶色下降到3级。这样才能使氮代谢减弱,碳代谢增强,光合产物向穗部输送和积累。实践证明,如果水稻生育后期植株含氮率超高,必然造成贪青晚熟,空秋粒增多,并容易招致病虫害。
三、不同栽培方式和叶色的差异
综合超高产水稻的叶色调查可知,常规密植与旱育稀植两种超高产栽培方式和不同的栽培密度,其叶色都有较明显的差异:
常规密植在生育过程中,叶色有黑、绿、黄的明显变化;而旱育稀植由于植株含氮率高,而且变幅较小,所以叶色只有黑、绿、淡的差别,除成熟期外,没有明显落黄。全生育期叶色级平均值,常规密植为3.5级,旱育稀植为3.9级。
同一种植方式,密度大小不同,叶色深浅也有差异。在旱育稀植条件下,密度越小,叶色越深。据测定,六个生育期的平均值,旱育密植为3.67级,稀植为4.01级,超稀植为4.25级。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