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短暂的“中止”后 UCloud离“云计算第一股”还有多远?

2019/8/27 8:47:57发布101次查看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称t客
作者/编辑:张苏月
关于上市的问题,ucloud ceo季昕华一直强调“上市是手段不是目标,ucloud会按既定时间表走。”只是不知道,这份“既定时间表”是否将闯关科创板ipo过程中短暂的“中止”考虑在内呢?!
被寄予厚望的“云计算第一股”
ucloud成立于2012年,最早从游戏行业切入公有云。目前已为互联网、金融、新零售、制造、教育、政府等诸多行业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在内的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
成立至今共获得六轮融资:2013年1月获bai、dcm中国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6月获君联资本、bai、dcm中国5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4月曾获君联资本、bai、dcm中国、光信资本、周大福亿元及以上美元c轮融资;2017年3月消息,获元禾控股和中金甲子9.6亿元d轮融资;2018年获得中国的移动的e轮融资。
得益于国内企业对云计算服务模式逐渐认可与接受,加之资本的青睐及ucloud自身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不断打磨,目前ucloud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中立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
然而,在阿里、腾讯、金山等巨头环伺下,作为没有背景依靠的创业公司,ucloud要想持续参与到竞争中显然还需要外部助力,除了资本在资金方面的加持外,上市对于企业的品牌传递而言无疑是另一个强大的背书。正如,d轮融资完成后,季昕华所表示的那样,公司期望上市,以补上资金和品牌方面的短板。
而这一期望,在2019年4月1日,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上交所正式受理后,不仅给了ucloud一剂强心剂,也让外界纷纷将其视为“云计算第一股”的潜力型选手。
只是这“云计算第一股”的上市之路远没有大家所希望看到的那么顺利。
猝不及防的“中止”
从提交受理以来近4个月的时间里,ucloud一直处于“已问询”状态,迟迟未见下文。要知道,在目前已经注册生效的28家公司中,从获得受理到注册生效最长时间不超过120天。
而7月31日,ucloud在上交所网站的显示已突然变为显眼的红色“中止”状态。尽管上交所官网披露,7月30日一天内中止科创板上市审核的企业数量已经激增至80家,但这发生在被寄予厚望的“云计算第一股”身上还是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当然,根据上交所随后发布的公告显示,这80家科创板企业中止审核的主要原因为其财报有效期已过。
财报有效期已过固然是“中止”的一个原因,但在这近4个月的时间里,ucloud同其他冲刺科创板ipo的众多企业一样,多次接受上市问询,截至中止前已接受4轮问询,就像那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被剥皮。
从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到,在第一轮问询中,上交所从不同层面对其提出了多达57个问题,在随后的的二、三轮问询中针对其答复又提出了相应的补充问题。
在第四轮问询中,上交所对ucloud共提出5个问题,关于股东出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与代理客户的代理业务、申请文件的制作质量以及财务报表五个方面。
上交所官网中关于ucloud的问询与答复相关文件
在答复“请补充提供 2019 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及审阅报告”这一所谓中止原因的问询中,ucloud提供的结果显示,其2019 年 1-3 月实现营业收入为 33,084.97 万元,同比增长 32.67%;毛利 10,364.68 万元,同比增长 7.25%;实现毛利率 31.33%,同比下降 7.45 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 426.38 万元,同比下降 81.26%;实现净利率 1.29%,同比下降 7.84 个百分点。
对于净利润及净利率均出现同比下降,ucloud表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毛利率下降造成。由于期间费用率同比相对稳定,因此发行人净利率同比下降主要是毛利率同比下降造成。
尽管该回复意见于6月24日已提交,不过,或许由于其财报迟迟尚未更新至6月份最新数据,7月31的受理中止或许可以看做是上交所对其财报数据更新的一种正常警示。
真的只是“财报数据过期”这么简单?
笔者最新查阅ucloud在上交所的状态发现,其已于21日恢复“已问询”状态,这意味着其上市之路又开始进入正常流程。
在该公司最近更新的相关文件显示,2019年1月至6月的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98,500,769.42元。
最终,根据《变更后审计报告》,按合并报表计算,ucloud 2016 年度、2017 年度、2018 年度及 2019 年 1-6 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515,955,052.77 元、838,441,111.90 元、1,184,553,419.27 元和 697,934,731.74 元,分别占发行人当期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 99.90%、99.84%、99.76%和 99.92%。
尽管从营收数据来看,ucloud近几年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但就如招股书中所披露的那样,该公司存在诸多风险,比如公司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公有云的风险等。
公有云是报告期内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公司公有云的业务收入分别为 47,219.80 万元、76,399.46 万元、101,112.50 万元,分别贡献了 91.43%、90.97%和 85.15%的营业收入。
当然,由于该公司在2015年开始发力私有云等业务,该公司对公有云业务的依赖程度逐渐减缓,这从上述的营收占比中很好地反映出来。
不过,据其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ucloud 2019年一季度的营收下滑,主要由私有云和混合云收入环比下降导致。私有云、混合云收入的环比下降分别占营业收入环比下降金额的59.26%和27.50%。可见,ucloud在2015年发力的私有云业务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方面,新发力业务成效尚未显现,另一方面,主营公有云业务也受到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份额一点点被挤压。
2017年,idc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厂商中,按照份额排名,前五名分别为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中国电信及ucloud。
同样是id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优刻得(ucloud)在中国的公有云laas市场份额占比4.8%,排名第6位,位列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之后。
而在2019一季度的idc报告中,ucloud则未进入到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七名中,行业前七占据了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的80.6%。
市场占有份额逐年下降,冲刺科创板ipo“云计算第一股”的道路上也越来越拥挤。
“云计算第一股”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其实,在ucloud上市申请获正式受理后的20多天后,国内另一家与云计算业务相关厂商白山云也走上了科创板ipo之路。
尽管从成立时间上来看,白山云比ucloud晚了3年多,但从二者递交的招股书来看,或许还真有些“不相上下”之意。
ucloud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到2018年间,营收分别为5.16亿元、8.4亿元和11.8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7683.46万元和8032.33万元;白山云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亿元、6.2亿元和10.5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白山云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7万元、1717万元和4930万元。
巧的是,二者于同一天被中止审核。只不过,如今已经恢复问询状态的是ucloud,而白山云尚处中止状态。
而除了白山云的临门一脚外,与ucloud同年成立,且都主打“中立”卖点的青云qingcloud也正悄悄向科创板靠拢。在ucloud中止上市审核的第二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显示,青云qingcloud已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
这样看来,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最终会花落谁家尚属未知数。
由t客汇、软交会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好软件风云盛典暨渠道推荐最强品牌”已正式进入开测阶段,欢迎更多企业报名参与,详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