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程等效采用oiml国际建议r60 (2000) 《metrological regulation for load
cells》 -《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2000版)。其定型鉴定要求、试验方法和试验报告
格式与r60相同,并根据我国法制计量管理的要求,增加了计量器具控制的内容。
1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称重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的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首次检定及后续检定。
1.2本规程规定了质量测量中使用的称重传感器的主要静态计量性能和静态评定方法。
本规程是为计量部门提供确定在受控计量装置中使用的传感器的计量性能的统一方法。
1.3本规程将传感器几种误差一并考虑,用允许的误差包络线表征传感器的特征,也
就是说,不对给定特性(如非线性,滞后等)规定其各自相应的误差限,而考虑作为极限因素的整个允许的误差包络线。使用误差包络线的概念使我们得到所期望的结果的同时,能够平衡对整个测量误差有贡献的每个因素。
注:误差包络线可以定义为提供z大允许误差界限的曲线(见表5),该曲线在测量范围内为所加载荷(质量)的函数。规定的综合误差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并且包括非线性、滞后和灵敏度温度影响。
1.4写传感器配套使用的、并给出质量示值的仪表不包括在本规程的范围内。
2术语及定义
下面给出了传感器领域z常使用的术语及定义(某些定义的图解见2.6)
本规程中使用的术语与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名词及法制计量词汇相一致。为方便本规程的应用,以下给出了相关的定义。
为帮助查寻相应的定义,所有定义的术语的索引作为独立的表格刊登在本规程的末尾。
2.1通用术语
2.1.1施加的载荷(aplication of load)
2.1.1.1 压向载荷(compression loading)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压缩力。
2.1.1.2拉向载荷(tension loading)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拉伸力。
2.1.2称重传感器(load cell)
考虑使用地点重力加速度和空气浮力影响之后,通过把被测量——质量,转换成为
另一个被测量——输出信号,来测量质量的力传感器。
2. 1.3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load cell equipped with electronics)
使用可识别自身功能的电子元件组件的传感器。
电子组件举例:p -n结,放大器,编码器,a/d转换器,cpu,1/0接口等(不包
括应变计桥路)。
2.1.3.1 电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
在半导体、气体或真空中使用电子或空穴导电的z小的物理实物。
2.1.4性能试验(pedormance test)
证明传感器是否能够实现它的预期功能的试验。
2.2称重传感器计量学特征
2.2.1 准确度级别(accuracy class)
服从于同一准确度条件的传感器级别
2.2,2湿度符号( humidity symbol)
为在指出的湿度条件下做过湿度试验的传感器规定的符号。
2.2.3传感器家族(load cell family)
对于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传感器家族应由具有下列条件的传感器组成:
·相同材料或相同材料组合(例如:低碳钢,不锈钢或铝);
·相同测量技术(例如:粘贴在金属上的应变计);
·相同的结构(例如:形状,应变计密封,安装方式,制造方法);
·相同的电特性(例如:额定输出,输入阻抗,供桥电压,电缆);
·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组。
注:不应受提供的例子所局限。
2.2.3.1传感器组(load cell group)
在一个家族中具有相同的计量特性的所有昀传感器(例如:级别,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额定温度等)。
2,3量程、秤量和输出
2.3.1传感器分度值(load cell interval)
传感器测量范围被等分后,一个分度的大小。
2.3.2传感器测量范围(load cell measuring range)
测量结果不超过z大允许误差( mpe)的被测量(质量)值的范围(见2.4.9)。
2,3.3传感器输出(load cell output)
传感器将被测量(质量)转换成的可测量。
2.3.4传感器检定分度值(口)(load cell verification interval)
在传感器准确度分级试验中使用的,以质量为单位的传感器分度值。
2.3.5z大秤量(emax)(maximum capacity)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不超出z大允许误差( mpe)的z大量(质量)值。
2.3.6测量范围的z大载荷(d…)(maximum ioad of the measuring range)
试验或使用时,施加到传感器上的z大量(质量)值,该值不应大于e。。(见2.3.5)。试验时对d…的极限值的要求,见a.3.2.4。
2.3.7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n…)(maxinum number of load cell verification intervals)
使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不超过z大允许误差( mpe)的测量范围,可分成的z大检定分度数(见2.4.9)。
2.3.8z小静载荷(emi)(minimun dead load)
可以加到传感器上的,不超过z大允许误差的z小质量值。(见2.4.9)。
2.3.9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r)(minimum dead load output retum)
施加载荷前、后测得的z小静载荷输出之差。
2.3. 10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vmj,,)(minimum load cell verification interval)
传感器测量范围可以分成的z小检定分度值(质量)。
2.3 .11 测量范围的z小载荷(dmin)(minimum load of the measuring range)
试验或使用时施加到传感器上的z小量(质量)值,该值不应小于e—(见2.3.8)。试验时d…的极限值为e_;_,见a.3.2,4。
2.3. 12传感器检定分度数(n)(number of load cell verification intervals)
传感器测量范围被分成的检定分度数目。
2.3.13相对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r)或z(relative dr or z)
z大秤量ema.对两倍的z小静载荷输出(dr)之比,该比值用作描述多分度值秤。
2.3.14楣对口。,。或r(relative vmin or y)
z大秤量e。。对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之比,该比值描述了与传感器秤量无关的分辨力。
2.3.15安全极限载荷(e¨m)(safe load limit)
在传感器上允许施加的,在性能上不能产生超过规定值的性变化的z大载荷。
2.3.16 预热时间(warm - up time)
从电源加到传感器上起,到传感器能符合要求止所经历的时间。
2.4测量和误差
2.4.1蠕变(creep)
在恒定的载荷下,并且所有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可变化量保持不变时,传感器输出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2.4.2分配系数(plc)(apportionment factor)
用于确定z大允许误差(见2.4.9)以十进制表示的无量纲的小数值(如0.7)。它表示当可能应用到秤上时,单独分配到传感器的误差的比例。
2.4.3 扩展不确定度(expanded uncertainty)
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2.4.4干扰误差(fault)
传感器误差与传感器固有误差之差(见2.4.8)。
2.4,5干扰误差检测输出(fault detection output)
传惑器发出的表明干扰误差状态的电子显示。
2.4.6滞后误差(hysteresis error)
施加同一载荷时,传感器两次输出读数之间的差值,其中一次是从z小载荷dmi口开始的递增载荷的读数,而另一次是从z大载荷d…开始的递减载荷的读数。
2.4.7传感器误差(load cell error)
传感器测量结果与被测量(以质量为单位的载荷)的真值之差。
2.4.8 传感器固有误差(load cell intrinsic error)
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传感器误差(见2.5.3)。
2.4.9z大允许误差(mpe)( maximum permissible error)
传感器允许误差的极限值(参见第5条)。
2.4. 10非线性(non-linearity)
传感器的递增校准曲线与某一直线的偏差。
2.4. 11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不变的试验条件下,以相同的方式在传感器上施加几次相同载荷,提供连续一致结果的能力。
2.4.12重复性误差(repeatahility error)
在相同的载荷和相同的测量环境下连续试验时,传感器输出读数的差。
2.4.13灵敏度(sensitivity)
传感器响应(输出)的变化对相应的激励(施加的载荷)变化的比。
2.4.14显著干扰误差(significat fault)
大于传感器检定分度值”的干扰误差。
即使干扰误差超过了传感器检定分度值”,下列各条也不认为是显著干扰误差。
a)由几个同时发生的,又相互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干抗误差;
b)不可能测量的干扰误差;
c)严重程度定能被察觉的干扰误差;
d)传感器输出中那些快速变化的瞬间干扰误差,它们不能作为测量结果来解释、贮存和传输。
2.4.15量程稳定性(span stability)
使用周期内,传感器保持z大载荷dmax的输出和z小载荷d。。的输出之差在规定极限内的稳定能力。
2.4.16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temperature effect on minimum dead load output)
由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z小静载荷输出的变化。
2.4.17灵敏度温度影响(temperature effect on sensitivity)
由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灵敏度的变化。
2.5影响和参考条件
2.5.1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影响测量结果的非被测量。
2.5.1.1干扰(disturbance)
一种影响量,其值处于本规程规定的界限之内,但超出传感器规定的额定工作条件。
2.5.1.2影响因素(influence factor)
一种影响量,其值处于传感器规定的额定工作条件之内(例如,可对传感器进行试验的特殊温度或特殊的电源电压)。
2.5.2额定工作条件(rated operation conditions)
传感器预期的计量性能处在规定的z大允许误差(见2.4.9)之内的使用条件。
注:额定工作条件,通常规定被测量和影响量的范围或额定值。
2.5.3参考条件(reference conditions)
为试验传感器性能或为测量结果的相互比较而规定的使用条件。
注:参考条件通常包括影响传感器的影响量的参考值或参考范围。
2.6某些定义的图解
在图l中,水平中心线上面的术语是在传感器设计时确定的参数;水平中心线下面的术语,是与传感器的使用条件或试验条件相关的可变参数(特别是在秤中使用的传感器)。
图l 某些定义的图解
3计量单位
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克(g),千克(kg),或吨(t)。
4计量要求
4.1称重传感器分级原则
将传感器划分为明确的准确度级别,是为了便于传感器在各种质量测量系统中的应用。在本规程的使用中必须认识到,一个传感器的性能,可以在使用该传感器的测量系统中通过补偿而得到改善。因此本规程既不要求传感器与使用它的称重系统具有相同的准确度级别,也不要求显示质量的称重仪表使用单独获得批准的传感器。
表1相应准确庋级别的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n。。)
┏━━━━━┳━━━━━┳━━━━━━┳━━━━━┳━━━━━┓
┃ ┃ a级 ┃ b级 ┃ c级 ┃ d级 ┃
┣━━━━━╋━━━━━╋━━━━━━╋━━━━━╋━━━━━┫
┃ 下限 ┃ 50000 ┃ 5000 ┃ 500 ┃ 100 ┃
┣━━━━━╋━━━━━╋━━━━━━╋━━━━━╋━━━━━┫
┃ 上限 ┃ 不限 ┃ 100000 ┃ 10000 ┃ 1000 ┃
┗━━━━━┻━━━━━┻━━━━━━┻━━━━━┻━━━━━┛
4.2准确度级别
根据传感器综合性能,传感器可分为四个准确度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4.3称重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
在一个测量系统中传感器测量范围可以分成的z大检定分度数,应处于表1规定的极限范围内。
4.4称重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
应规定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vmin。
4.5补充分类
传感器也可以按施加在传感器上载荷的类型分类,即压向加载或拉向加载,对于不同的加载类型传感器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对于不同加载类型应作出规定。对于多秤量的传感器,每个秤量应分别分级。
4.6完整的称重传感器分级
完整的传感器分级应包括6个部分:
(l)准确度级别标记(见4.2和4.6.1);
(2)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见4.3和4.6.2);
(3)必要时,应有加载类型(见4.5和4.6.3);
(4)必要时,应有特殊的工作温度范围(见4.6.4);
(5)必要时,应有湿度符号(见4.6.5);
(6)如下所列的附加性能信息。
图2是传感器分级六个部分图解的一个例子。
4.6.1 准确度分级标记
a级传感器用字母“a”标记,b级用“b”标记,c级用“c”标记,d级用“d”标记。
4.6.2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
应有传感器准确度级别对应的z犬检定分度数,并以实际单位(例如3000)标出。当与准确度级别标记(见4.6.1)组合时,使用分级符号(见4.6.7),并以1000为单位
标明。
4.6.3施加在传感器上载荷类型的标识
当从传感器结构上看不出加载类型时,应指明加载类型,使用的符号见表2。
4.6.4工作温度标识
当传感器在5.5.1.1条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不能达到5.1至5.5条的误差限要求时,应参照5.5.1.2条规定特殊的工作温度范围,这种情况下温度范围应以摄氏度(℃)为单位标出。
4.6.5湿度符号
图2标准分级符号图解
表2不同加载类型传感器符号
┏━━━━━━━━━━━┳━━━━━━┓
┃ 拉伸 ┃ { ┃
┣━━━━━━━━━━━╋━━━━━━┫
┃ 压缩 ┃ { ┃
┣━━━━━━━━━━━╋━━━━━━┫
┃ 梁(剪切或弯曲) ┃ 十或十 ┃
┣━━━━━━━━━━━╋━━━━━━┫
┃ 多向 ┃ { i ┃
┗━━━━━━━━━━━┻━━━━━━┛
4.6.5.1
试验时,
4.6.5.2
符号。
4.6.5.3
当一只传感器既未经过a.4.5规定的湿度试验,也未经过a.4.6规定的湿度应标记nh符号。
当一只传感器经过a.4.5规定的湿度试验时,可以标记ch符号或无湿度分类
当一只传感器经过a.4.6规定的湿度试验时,应标记sh符号。
4.6.6附加信息
4.6.6.1强制性附加信息
除4.6.1至4.6.5条要求的信息外,对每个传感器还应提供下列信息:
a)制造者名称或商标;
b)制造者标识或传感器的型号;
c)编号和生产年份;
d)z小静载荷e。。,z大秤量e—,安全极限载荷e.,。(可能时都以g,kg,t为单位);
e)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vmin;
f)为获得规定的性能(例如:传感器电特性,如额定输出、输入阻抗、电源电压、电缆等)必须遵守的其他相应条件。
g)不等于0.7时,分配系数plc值。
4.6.6.2非强制性附加信息
除4.6.1至4,6.6.1条要求的信息外,对每个传感器可以提供下列信息:
a)对于服从oiml r76的多量程秤可提供y,这里y= ema,/”…(见2.3.14);
b)对于服从jjg 555-1996多分度值秤可提供z,这里z=e。。/(2×dr) (见2.3.13),依据5.3.2,dr规定为z大允许的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值(见2.3.9)。
4,6.7标准分级
应使用标准分级,如表3所示:
表3传感器分级举例
┏━━━━━━━┳━━━━━━━━━━━━━━━━━━━━┓
┃ 分级符号 ┃ 说明 ┃
┣━━━━━━━╋━━━━━━━━━━━━━━━━━━━━┫
┃ c2 ┃ c级,2000个分度 ┃
┣━━━━━━━╋━━━━━━━━━━━━━━━━━━━━┫
┃ c3 1 5/35 ┃ c级,3000个分度,压缩,+5℃- +35℃ ┃
┣━━━━━━━╋━━━━━━━━━━━━━━━━━━━━┫
┃ c2nh ┃ c级,2000个分度,未经过湿度试验 ┃
┗━━━━━━━┻━━━━━━━━━━━━━━━━━━━━┛
4.6.8多重分级
对于具有不同加载类型的完整分级的传感器,对每个分级应提供单独的信息,例如表4所示,图2用一个例子表明了标准分级符号的图示。
表4多重分级举例
┏━━━━━━━┳━━━━━━━━━━━━━━━━━━━━┓
┃ 分级符号 ┃ 说明 ┃
┣━━━━━━━╋━━━━━━━━━━━━━━━━━━━━┫
┃ c2十 ┃ c级,2000分度,剪切梁 ┃
┃ c1.5 0 ┃ c级,1500分度,弯曲梁 ┃
┣━━━━━━━╋━━━━━━━━━━━━━━━━━━━━┫
┃cl j: -5/30 ┃ c级,1000劳度,压缩,- 50c -+ 300c ┃
┃c3 t - 5/30 ┃ c级,3000分度,拉伸,- 50c -+ 30dc ┃
┗━━━━━━━┻━━━━━━━━━━━━━━━━━━━━┛
4.7信息的表示
4.7.1传感器上z少标记
4.6条要求的应标在每个传感器上z少的信息量如下
a)制造者名称或商标;
b)制造者的标识或传感器型号;
c)编号;
d)z大秤量emax。
4.7,2未标记在传感器上要求的信息
如果4.6条要求的信息没有标记在传感器上,那么这些信息应由制造者在随传感器的文件中提供。与此同时,4.7.1条要求的信息也应在文件中给出。
5传感器的z大允许误差
5.1每个准确度级别的z大允许误差
每个级别传感器的z大允许误差(在z小静载荷e—时,传感器的输出已经调整到零)与规定的传感器z大检定分度数(见4.3)及传感器实际检定分度值”有关。
5.1.1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及有关检定的要求
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及检定的z大允许误差(见2.4.9)由表5左列的表达式给出。分配系数plc应由制造者选择(如果不是0.7),其值在0.3 - 0.8范围内(0.3≤pl.e≤0.8)。
如果分配系数p。。不等于0.7.该值应在证书上标明。如果在证书上没有标明plc值,则认为plc为0.7。
传感器z大允许误差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既适用于递增载荷,也适用于递减载荷。
上述误差限包括由于非线性、滞后和在5.5.1.1和5.5.1.2规定的一定温度范围内灵敏度温度影响引起的误差,没有包括在上述误差限的其他的误差将分别处理。
5.2确定误差的原则
5.2.1条件
上述误差限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传感器整个测量范围。
n≤i max
移≥玄mⅲ
5.2.2误差限
上述误差限应参照1.2和5.1条确定的误差包络线,该误差包络线是在20℃首次递增加载试验得到的,它的参照直线是通过z小载荷输出和测量范围的75%载荷输出的直线,见c.2.2。
5.2.3初读数
进行试验时,应在加、卸载开始之后,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读取初始读数,规定如表6所列。
5.2.3.1加载/卸载时间
加载或卸载时间应近似等于规定时间的一半,余下的时间用于稳定。试验应在恒定的条件下进行,应以绝对时间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2,3.2不能实现规定的加/卸载时间的规定
当规定的加、卸载时间不能实现时,应利用下列各条:
a)在做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试验时,如果测量结果的允许变化随着卸载后z小静载荷输出初读数与加载前的读数之差在100%到50%范围内成比例的减少,则表6中规定的时间可以从1 00%增加到150%;
b)在其他情况下,实际时间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3测量结果的允许变化
5.3.1蠕变
在传感器上施加一个恒定的e…的90%至ioo%的z大载荷dmax,初读数与以后30min内记录的任一读数之差,不能大于所加载荷z大允许误差(见5.3.1.1)绝对值的0.7倍,在20min和30min的读数之差,不能大于z大允许误差(见5.3.1.1)绝对值的0.15倍。
5.3.1.1蠕变的z大允许误差
根据表5,在确定蠕变的z大允许误差(mpe)时,不管制造者公布的分配系数pl.e的值是多少,均采用分配系数尸。。= 0.7。
5.3.2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z小静载荷输出的初读数与施加了e…的90%至ioo%的z大载苻dmax 30min之后恢复到z小载荷d—的读数之差,应不超过检定分度值的一半(0.5”)。
5,4重复性误差
对a级和b级传感器施加同一载荷5次,对c级和d级传感器施加同一载荷3次,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z大差值不应大于该载荷的z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5.5影响量
5.5.1温度
5.5. 1.1温度范围
在不考虑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时,传感器在- io℃-+ 40q:温度范围内使用时,误差应不超过5.1.1条规定的误差限。当传感器工作温度范围与上述范围不同时,应遵从5.5.1.2的规定。
5.5.1.2特殊温度范围
对于已规定特殊工作温度范围的传感器,在规定的温度界限内应满足5,1.1条确定的条件,这些界限至少是:
a级传感器:5℃;
b级传感器:15℃;
c级和d级传感器:300c。
5.5.1.3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
在5.5.1.1或5.5.1.2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有如下的变化时,传感器z小静载荷输出变化不能大于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的plc倍。
a级传感器:2℃;
b、c、d级传感器:5℃;
传感器在环境温度下已经热稳定之后,读取z小静载荷输出。
5.5.2大气压力
在95kpa至105kpa的大气压力范围内,当大气压力变化lkpa时,传感器输出变化不应大于z小检定分度值”…。
5.5.3湿度
当传感器标记有nh符号,不应进行a.4.5或a.4.6规定的湿度试验。
当传感器标记有ch符号,或没有湿度符号标记,应按a.4.5的规定做湿度试验。
当传感器标有sh符号时,应进行a.4.6所规定的试验。
5.5.3.1 温度误差(适用标有ch或无湿度标记的传感器,不适用于标有nh或sh的传感器)
进行湿度试验之前的z小载荷输出读数的平均值与按a.4.5进行湿度试验之后,在相同载荷下得到读数的平均值之差不应大于z大秤量e_的输出与z小静载荷输出之差的4%。
传感器在按a.4.5进行湿度试验前后,在相同z大载荷|d。。下的输出平均值(已进行z小载荷输出修正)的变化不得超过该传感器的一个检定分度值(”)。a、b两个准确度级别的传感器取5次测量平均值;对于c、d两个准确度级别的传感器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5.5,3.2湿度误差(适用于标记有sh的传感器,不适用于标有ch或nh或无湿度符号的传感器)
按a.4.6进行湿度试验时,传感器应满足相应的z大允许误差要求。
5.6测量标准器
力产生系统和用于观测传感器输出的指示仪表组合起来的系统扩展不确定度u(包含因子k=2),应小于1/3倍被试验传感器的z大允许误差。
11
6对装有电子线路的称重传感器的要求
6.1 -般要求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除满足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遵守下列要求。确定z大允许误
差及其他性能试验时,使用分配系数plc= 1.0,取代了由制造者给出的分配系数plc。
如果一个传感器实际上具有一个电子秤所有的电子功能,那么可以针对秤的规程要
求,进行附加评定,这些评定不在本规程范围内。
6.1.1干扰误差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应保证其受到电子干扰时:
a)不产生显著干扰误差;
b)能够检出并反应其显著干扰误差,显著干扰误差的信息不应与其他已有信息相
混淆。
注:不管输出的误差值如何,允许有等于或小于传感器检定分度值”的干扰误差。
6. 1.2耐用性
传感器应耐用,以便在传感器的预期使用中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6.1.3符合性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如果它通过了6.3和6,4规定的检查,就认为满足6.1.1
和6.1.2的要求。
6.1.4 6.1.1条的使用
对于6.1.1的要求可以由制造者选择其中一种。
6.2显著干扰误差处理
当一个显著干扰误差被查出,或者传感器自动地不再工作或自动送出干扰误差检测输出,该干扰误差检测输出应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使用者处理干扰误差或干扰误差消失;
6.3功能要求
6.3.1 装有显示器的传感器的专用程序
当装有显示器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在接通电源时,应立即执行一个专用程序,并在充
分长的时间内显示表明传感器是否处在工作状态的所有相关符号标志,以便使用者检查。
6.3.2预热时间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在规定的预热时间内,不应有测量结果的传输。
6.3.3交流电源(ac)
用交流电网供电的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如果电源有下述变化应满足计量要求。
a)由制造者规定的电源电压从- 15% -+ io%的变化;
b)由制造者规定的电源频率从- 2% -+ 20-10的变化。
6.3.4电池电源(dc)
使用电池供电的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无论何时电源电压低于制造者规定值时,传
感器或者能正常工作,或者不提供测量结果。
6.3.5干扰
当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受到6.4.1条规定的干扰时,有干扰传感器的输出与无干
12
扰的输出之差不应超过传感器检定分度值”,或传感器能够检测出显著干扰误差并对其
发生反应。
6.3.6量程稳定性要求(不适用于a级传感器)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应按6.4.1和a.4.7.8的规定进行量程稳定性试验。传感器
量程的变化不应超过传感器检定分度值的一半(0.5”)或不超过所加载荷z大允许误差
绝对值的一半(0.5mpe),取其大者。传感器在力产生系统的装、卸不应对量程稳定性
测量产生影响。
6.4附加试验
6.4.1性能和稳定性试验
应依据a.4.7的要求对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进行表7给出的试验。
通常试验在额定的状态下或尽可能相同的状态下进行。如果传感器装有与外部设备
相连接的接口,通过接口应能正常地完成所有的功能。
表7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性能和稳定性试验
┏━━━━━━━━━━━━┳━━━━━━━━━┳━━━━━┳━━━━━━━━┓
┃ 试验 ┃ 附录a试验程序 ┃ plc ┃ 试验的性能 ┃
┣━━━━━━━━━━━━╋━━━━━━━━━╋━━━━━╋━━━━━━━━┫
┃ 预热时间 ┃ a.4.7.2 ┃ 1.0 ┃ 影响因素 ┃
┣━━━━━━━━━━━━╋━━━━━━━━━╋━━━━━╋━━━━━━━━┫
┃ 电源电压变化 ┃ a.4.7.3 ┃ 1.0 ┃ 影响因素 ┃
┣━━━━━━━━━━━━╋━━━━━━━━━╋━━━━━╋━━━━━━━━┫
┃ 短时电源电压降低 ┃ a.4.7.4 ┃ 1.o ┃ 干扰 ┃
┣━━━━━━━━━━━━╋━━━━━━━━━╋━━━━━╋━━━━━━━━┫
┃电脉冲串(电快速瞬变) ┃ a.4.7.5 ┃ 1.0 ┃ 干扰 ┃
┣━━━━━━━━━━━━╋━━━━━━━━━╋━━━━━╋━━━━━━━━┫
┃ 静电放电 ┃ a.4.7.6 ┃ i.o ┃ 干扰 ┃
┣━━━━━━━━━━━━╋━━━━━━━━━╋━━━━━╋━━━━━━━━┫
┃ 电磁场辐射 ┃ a.4.7.7 ┃ 1.o ┃ 干扰 ┃
┣━━━━━━━━━━━━╋━━━━━━━━━╋━━━━━╋━━━━━━━━┫
┃ 量程稳定性 ┃ a.4.7.8 ┃ 1.0 ┃ 影响因素 ┃
┗━━━━━━━━━━━━┻━━━━━━━━━┻━━━━━┻━━━━━━━━┛
7计量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定型鉴定(或祥机试验)、首次检定和后续检定。
7.1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
7.1.1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的要求见本规程第4章至第6章的各项内容。
7.1.2附录a提供了传感器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和有关检定的试验方法,附录c
和附录d提供了试验报告通用格式和表格。
7.1.3传感器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时,一个家族中传感器的选择
对由一组或多组不同秤量和不同性能的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家族,进行定型鉴定
(或样机试验),应遵从下列条款。
7.1.3.1试验传感器的数量
试验传感器的选择应使试验传感器的数量z少(见附录b实例)。
7.1.3.2属于不同组具有相同秤量的传感器
对于属于不同组具有相同秤量的传感器的评定,只选择具有z好计量特性的传感器
13
进行检验。
7.1.3.3已选秤量范围内任一秤量的传感器
在已选秤量范围内任一秤量以及大于但不超过已选z大秤量5倍的传感器认为不需
检定。
7.1.3.4组中z小秤量传感器
对于任何家族具有z佳特性的组中,秤量z小的传感器应选择试验。对于其他组中
秤量z小的传感器一般要选择试验,但如果依据7.1.3.2和7.1.3.3的要求,该秤量落
入已选并具有更佳计量性能的秤量范围内,该传感器不需试验。
7.1.3.5大秤量对z近的较小秤量之比
在每一组中当大秤量传感器对已经选择试验的z近的较小秤量之比大于5,那么那
个传感器应选择试验。选择的传感器应具有已选择的z近的较小秤量传感器5和10倍
之间秤量。
当没有满足这个标准的秤量,应选择超过z近的已选较小秤量10倍那个z小秤量
传感器。
7.1.3.6湿度试验
如果提交试验的属于传感器家族的传感器多于一只,当适合时,只对一只传感器作
湿度试验;并且当适合时,对于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只对一只传感器作附加试验,
选择试验的传感器具有z佳计量特性(例如n max为z大值,或vmin相对为z小的)。
7.1.4传感器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时,应按7.1.3的规定选择试验的传感器,进
行确定足否满足z大允许误差、测量结果的允许变化、重复性误差及影响量的试验;对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还应根据6.4、a.4.7的要求进行附加试验。
7.2首次检定及后续检定
首次检定是对未曾检定过的传感器进行的第一次检定。对使用中的称重系统,如果
怀疑传感器出现故障或通过其他有效方法确定系统中的传感器有问题,可从系统中拆下
该传感器进行后续检定,后续检定项目同首次检定。
7.2.1检定项目
传感器检定(包括首次检定和后续检定)项目见表8和表9。
7.2.2检定条件
传感器检定条件见附录a中的a3。
7.2.3检定方法
传感器检定方法见附录a。
7.3检定结果处理
传感器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见附录e。
7.4检定周期
由于传感器装入称重系统后,将服从相应称重系统的要求,故不单独做周期检定。
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和有关检定的试验方法
a.1范围
本附录为质量测量中使用的传感器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和检定提供了试验方
法。
a.1.1在本规程范围内的所有传感器,应尽可能广泛地应用本试验方法。
a.1.2本方法仅适用于传感器试验,不适用含传感器的整个系统的试验。
a.2 目的
为定量地确定传感器的性能,制定如下的试验方法。
a.3试验条件
a.3.1试验装置
基本试验装置:包括一个力产生系统和一台测量传感器输出的线性仪表。
a.3.2环境和试验条件的考虑事项
在进行试验之前,应仔细注意环境和试验条件,重大偏差常常是没有充分认识这些
细节的结果。进行试验程序之前,应充分考虑下列各条。
a.3.2.1 重力加速度
在试验中使用的质量标准必要时应修正。试验地点和试验地点重力加速度g值,
应同试验结果一并记录。用于产生力的质量标准应溯源到国家质量基准。
a.3.2.2环境条件
试验应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所谓稳定的环境温度是指:在试验期间记录的两
极值之差不超过被试验传感器温度范围的1/5,并不大于2℃。
a.3.2.3加载条件
为防止产生传感器非固有误差,应特别注意加载条件。例如:表面粗糙度、平面
度、腐蚀、划伤、偏心等因素虚予以特别注意。加载条件应满足传感器制造者的要求。
加、卸载应沿着传感器敏感轴,不能产生冲击。
a.3.2.4测量范围界限
当力产生系统允许时,z小载荷d…(以下称为z小试验载荷)应尽可能靠近z小
静载荷e_,但不小于z小静载荷emin。z大载荷d。。(以下称为z大试验载荷)应不
小于emax的90%,但不大于emax(参阅图1)。
a.3.2.5参考标准
应对标准做周期(根据使用情况)检定。
a.3.2,6稳定时间
传感器和指示仪表的稳定时间应由传感器制造者推荐。
a.3.2.7温度条件
允许充分的时间使传感器温度达到稳定,对于大的传感器要特别注意这条要求。加
载系统的设计应保证传感器中间不产生明显的温度梯度,传感器和与它相连的连接件
(电缆等)应处于同一试验温度,指示仪表应与室温一致。在确定结果时,应考虑温度
对附加连接件的影响。
a.3.2.8大气压力影响
当大气压力变化,可能明显地影响传感器输出时,应考虑这种变化。
a.3.2.9加载装置的稳定性
指示仪表和加载装置应保证在表6规定的读数时间内充分稳定。
a.3.2. 10指示仪表检查
某些仪表提供有方便的自检方法,当具有此功能时,应经常使用该功能进行检查,
以保证仪表处于完成试验要求的准确度内。仪表也应作周期检定。
a.3.2.11其他条件
在试验时应考虑制造者规定的其他条件,例如,输入/输出电压等。
a.3.2.12时间和日期数据
应对所有的时间和日期作记录,以便在以后的试验报告中,可以用当地的时间和日
期表示,而不是相对时间。
a.3.2. 13量程稳定性
应非常仔细地将传感器装入力产生系统,传感器的装、卸不应对其计量性能产生影
响。
a.4试验程序
下面给出的每个试验均作为“独立”的单个试验,为提高效率,可以采取在给定的
温度下,对传感器施加递增载荷、递减载荷并进行蠕变和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试验,而
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温度(见a.5,图a.1和a.2)。
在完成上述试验后,接着单独进行大气压力和湿度试验。
a.4.1传感器误差、重复性误差、和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的确定。
a.4.1.1裣查试验条件
在进行下述试验前,应对a.3的试验条件予以充分考虑。
a.4.1.2装入传感器
将传感器放入力产生系统,加载到z小试验载荷d_;n,在20℃保持力值稳定。
a.4.1.3对传感器施加预载荷
对传感器施加预试验载荷到z大载荷d_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
d_;.,,等待5min。
a.4.1.4检查指示仪表
根据a.3.2.10检查指示仪表。
a.4.1.5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z小试验载荷输出,直到稳定。
a.4.1.6记录示值
在z小试验载荷d_;n下,记录指示仪表示值。
a.4.1.7试验载荷点
在一个加载和卸载过程中,各载荷点加、卸载时间应相等。读数时间应尽可能接近
5.2.3条表6的规定,加载和卸载的时间都应作记录。
a.4,1.8施加载荷
施加递增载荷到z大试验载荷dmax,至少有5个递增载荷点,其中应包括5.1.1条
表5所列传感器z大允许误差相应台阶中与z高值接近的载荷。
a.4.1.9记录示值
尽可能接近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仪表示值。
a.4.1.10递减试验载荷
按a.4.1.8的说明,以相同的载荷点,将载荷递减到z小试验载荷d_。
a.4.1.11记录示值
尽可能接近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仪表示值。
a.4,1.12不同准确度级别重复程序
对于a级和b级再重复a.4.1.7至a.4.1.11的操作4次,对于c级和d级再重复
操作2次。
a.4.1.13不同温度的重复程序
首先在较高的温度,然后在较低的温度重复a.4.1.3至a.4.1.12的操作,两个温
度应尽可能包括预定的准确度级别的温度范围限。接着在20cc下,再重复a.4.1.3至
a.4.1.12的操作。
a.4.1.14确定传感器误差的大小
根据每个温度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传感器误差的大小,并与5.1.1中传感器z
大允许误差相比较。
a.4.1.15确定重复性误差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重复性误差,并与5.4条规走的极限值比较。
a.4.1.16确定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z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并与5.5.1.3条规定的极限值
比较。
a.4.2蠕变误差的确定
a.4.2,1 检查试验条件
在进行下述试验前,应对a.3的试验条件予以充分考虑。
a.4.2.2将传感器放入力产生系统,加载到z小试验载荷d…,在200c下保持力值稳
定。
a.4.2,3对传感器施加预载荷
对传感器施加预试验载荷到z大载荷口…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
d。。,之后等待th。
a.4.2.4检查指示仪表
按照a.3.2. 10的要求检查指示仪表。
a.4.2.5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z小试验载荷输出,直到稳定。
a.4.2.6记录示值
记录在z小试验载荷下仪表示值。
a.4.2.7施加载荷
施加恒定的z大试验载荷d…。
a.4.2.8记录示值
根据5.2.3条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仪表初始示值。而后,在30min时间内继
续周期的作记录,并保证在20min时读取一个读数。
a.4.2.9对于不同温度重复程序
对于预期的准确度级别,先在接近温度范围限的较高温度,然后在较低温度,z后
再回到20℃重复a.4.2.3至a.4.2.8叙述的操作。
a.4.2.10确定蠕变误差
从得到的数据,并根据a.3.2.8条考虑大气压力变化的影响,可以确定蠕变误差的
大小,同时与5.3.1条规定的允许的变化相比较。
a.4.3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r)的确定
a.4.3.1检查试验条件
在进行下列试验前,应对a.3条试验条件予以充分考虑。
a.4.3.2装入传感器
将传感器装入力产生系统中,施加z小试验载荷口…,使其在20℃时保持试验力
稳定。
a.4.3.3施加预载荷
对传感器施加预试验载荷到z大载荷d…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
d_;,等待1h。
a.4.3.4检查指示仪表
根据a.3.2.10检查指示仪表。
a.4.3.5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z小试验载荷输出,直奎稳定。
a.4.3.6记录示值
记录z小试验载荷dmi.下的示值。
a.4.3.7施加载荷
施加恒定的z大试验载荷口…。
a.4.3.8记录示值
尽可能按5.2.3表6中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初始示值,记录载荷完全加上和载荷保
持30min的时间。
a.4.3.9记录数据
记录卸载的初始时间和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dmin的时间。
a.4.3.10记录示值
尽可能按5.2.3表6中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仪表示值。
a.4.3. 11对于不同温度重复程序
对于预期的准确度级别,先在接近温度范围限的较高温度,然后在较低温度,z后
再回到20℃重复a.4.3.3到a.4.3.10的操作。
a.4.3.12确定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r)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dr),并与5.3.2条规定的允许变
化相比较。
a.4.4确定大气压力影响
除非有设计的充分理由,说明传感器性能不受大气压力变化的影响外,则应进行该
试验。
a.4.4.1检查试验条件,同a.4.1.1。
a.4.4.2安装传感器
在室温下,将未受载荷作用的传感器放人大气压力下的压力容器中。
a.4.4.3检查指示仪表
依据a.3.2.10检查指示仪表。
a.4.4.4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输出,直至稳定。
a.4.4.5记录示值
记录仪表示值。
a.4.4.6改变大气压力
改变气压,使气压比大气压力高或低大约lkpa,并记录仪表示值。
a.4.4.7确定大气压力影响引起的误差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大气压力影响的大小,并与5.5.2规定的极限值比较。
a.4.5确定湿度对标记有ch或无湿度标记的传感器的影响
a.4.5.1检查试验条件
在进行下述试验前,应对a.3的试验条件予以充分考虑。
a.4.5.2安装传感嚣
将传感器放入力产生系统,加载到z小试验载荷d…,在20℃保持力值稳定。
a.4.5.3施加预载荷
对传感器施加预载荷到z大试验载荷d。。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
dmi。
a.4.5.4检查指示仪表
依据a.3.2.10检查指示仪表。
a.4.5.5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z小试验载荷输出,直到稳定。
a.4.5.6记录示值
记录在z小静载荷d_;_下的示值。
a.4.5.7施加载荷
施加z大试验载荷d…。
a.4.5.8记录示值
按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初始示值。
a.4.5,9卸载
卸除试验载荷到z小试验载荷d。。
a.4.5. 10记录示值
按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仪表示值。
a.4.5. 11 不同准确度级别重复上述程序
对于a级和b级再重复a.4.5.7至a.4.5.10的操作4次,对于c级和d级再重复
操作2次。
a.4.5.12湿热循环试验
根据gb/t2423. 4-1993交变湿热试验方法,cb/t2424. 2-1993湿热试验导则进行
湿热循环试验。
试验程序简述:
该试验由每一循环持续24h的12个温度循环组成,根据规定的循环相对湿度在
80%和96%之间温度从25℃到40℃之间变化。
试验严酷度:40℃,12个循环。
初始测量:根据上述的a.4.5.1至a.4.5. 11进行初始测量。
调整时传感器的状态:将传感器放在温湿箱内,输出线留在箱外,给传感器断电,
当降低温度时,应用gb/t 2423. 4-1993国家标准的相关部分。
恢复状况和z后测量:根据下述的a.4.5. 13进行测量。
a.4.5.13从湿度箱中取出传感器,仔细擦掉表面湿气,让传感器保持在标准大气压下
一段时间(通常th - 2h),烈便得到充分的温度稳定。
重复a.4.5.1至a,4.5.11,确保所加的z小和z大试验载荷d_;_、d—与先前试验
时相同。
a.4.5.14确定湿度引起的变化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湿度引起的变化,并与5.5.3.1规定的极限值相比较。
a.4.6确定湿度对标记有sh的传感器的影响
a.4.6.1 检查仪表
在进行下述试验前,应对a.3的试验条件予以充分考虑。
a.4.6.2安装传感器
将传感器放入力产生系统,加载到z小试验载荷dmin,在20℃保持力值稳定。
a.4.6.3对传感器施加预载荷
对传感器施加预载荷到z大试验载荷d_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
d—。
a.4.6.4检查指示仪表
依据a.3.2. 10检查指示仪表。
a.4.6.5监视传感器输出
监视z小试验载荷输出,直到稳定。
a.4.6.6记录示值
记录在z小试验载荷口—下的示值。
a.4.6.7试验载荷点
在加载和卸载的过程中所有的试验载荷点,应设置尽量相等的时间间隔,读数时间
应尽可能按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读数。
a.4.6.8施加载荷
施加递增载荷,直到z大试验载荷d…,至少应有5个递增载荷点,其中应包括
5.1.1表5中列的传感器z大允许误差相应台阶中接近的z高载荷值。
a.4.6,9记录示值
尽可能按5.2.3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指示仪表的示值。
a.4.6. 10递减载荷
用a.4.6.8指出的相同的载荷点,将载荷递减到z小试验载荷d—。
a.4.6. 11进行湿热稳态试验
进行湿热稳态试验的依据为gb/t 2423. 3-1993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试验程序简述:
此试验是针对受常温、常相对湿度的传感器。传感器应按a.4.6.1至a.4.6. 10的
规定试验:
a)在参考温度(20℃或当20℃不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取温度范围的中间值)和
50%的相对湿度进行试验。
b)而后在5.5.1条规定的传感器温度范围的较高温度和8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
保持温度、湿度稳定两天后进行试验。
c)z后在参考温度和50%昀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
湿热稳定调节期间传感器的状态
将传感器放入湿热箱中,输出连接件留在箱外,给传感器通电,降温时按
gb/t 2423. 3-1993、gb/t 2424. 2-1993的规定进行。
a.4.6.12记录示值
尽可能按5.2.3表6的规定时间间隔记录仪表的示值。
a.4.6.13确定湿度引起的变化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湿度引起的变化量,并与5.5.3.2规定的极限相比较。
a.4.7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的附加试验
a.4.7.1具有数字输出分度值传感器误差的评定
对于具有大于0.20v数字输出分度的传感器,应采用闪变点法进行化整之前误差评
定,方法如下。在一个已知载荷£下,记录数字输出值,,逐次地施加附加载荷,例如
o.lv,直到传感器输出明显增加一个数字输出增量成为(,+”),施加在传感器上的附
加载荷a£带来的化整前数字输出值p
式中:i-示值或数字输出值;
v-传感器检定分度值;
a/-加到传感器上的附加载荷。
化整前误差e为
e=p一£=,+丢口一△£一£
化整前修正误差ee为
ee=e- eo≤mpe
式中e。为z小试验载荷d。。的计算误差。
a.4.7,2预热时间(见6.3.2)
试验程序简述:
使传感器在20c下稳定,在试验前至少8h不与任何电源连接。
将传感器放入力产生系统后,施加z大试验载荷dmax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
小试验载荷dmin,允许传感器休息5min,将传感器与电源相连,并打开开关。
记录数据:
一旦可以得到测量结果,立即记录z小试验载荷输出及旋加的z大试验载荷d_^.。
加载及卸载:
应尽可能接近5,2.3中表6规定的时间间隔,确定z大试验载荷输出并作记录,载
荷应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d。;。,在5min、15min和30mjn之后应重复这些试验。
z大允许变化:
z大试验载荷d。。的示值和在施加z大载荷d。。之前迅速读取的z小试验载荷的示
值之间差值绝对值的变化,在任何分别测量的情况下不能超过施加的z大试验载荷d。。
z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对于a级传感器应遵守关于连接电源时间的操作细则的规定。
a.4.7.3 电源电压变化【见6.3.3和6.3.4)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电源电压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传感器在200c、在参考电压下,依据a.4.1.1至a.4.1.12完成一次加载试验,在
上限电压和下限电压重复该试验。
试验前:
使传感器在恒定环境条件下稳定。
试验严酷度:
电源电压变化:
a)上限电压[y(1+10%)]
b)下限电压[矿(1—15%)]
电池电源电压变化:
a)电压上限(不适用);
b)电压下限(根据制造者规定,低于y)。
电压矿是制造者规定的值,如果规定了一个参考电源电压范围( vmin,y…),那么
应在vmax的上限电压和vmin的下限电压进行试验。
z大允许变化:
所有的功能应按设计操作,所有的测量结果应在z大允许误差之内。
注:传感器用三相电源供电对,则依次适用每一相的变化,同时适用于三相同步变化的情况。
参考:gb/t17626. 11-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
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a.4.7.4短时电源电压降低(见6.3.5)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按规定的短时电源电压降低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应使用一个能降低交流电源电压一个或多个半周期(过零)幅值的试验发生器,试
验发生器与传感器联接前应被调整。两次电源电压降低至少间隔los,并重复进行10
次。
试验载荷:
试验时,任何自动置零或零跟踪功能应关闭或被抑制(例如,通过施加一小载荷)。
试验载荷需不大于实现这个抑制所必需的载荷。
试验前:
传感器在恒定的环境条件下稳定。
试验严酷度:
降低: 100%,50q。
半个周期数:1, 2
z大允许变化:
有干扰的测量结果与无干扰的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不能超过传感器z小检定努度值
v。,,或传感器应检测出显著干扰误差并对其做出反应。
参考:cb/t17626. 11-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
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a.4.7.5电脉冲串(电的快速瞬变) (见6,3.5)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规定电压尖峰脉冲串影响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试验仪器、试验安装、试验程序,依据gb/t17626 .4-1995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
度试验。
试验前:
使传感器在恒定环境条件下稳定。
脉冲串分别施加于:
a)电源线;
b) 1/0电路和通讯线(如果有的话)。
试验载荷:
试验时,任何自动置零或零跟踪功能应关闭或被抑制(例如通过施加一小载荷)。
试验载荷需不大于实现抑制所必须的载荷。
试验严酷度:
2级(根据cb/t17626. 4-1995)
开路输出试验电压为:
(a)电源线:lkv;
(b) 1/0信号、数据和控制线:0.5kv。
z大允许变化:
有干扰和无干扰测量结果的差值不能超过传感器一个z小检定分度值vmin,或传感
器应检出显著干扰误差并对其做出反应。
参考:gb/t17626. 4-199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试验。
a.4,7.6静电放电(见6.3.5)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规定的直接和间接静电放电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试验产生装置、试验安装、试验程序,根据gb/t17626. 2-1998静电放电抗扰度试
验。
放电方法:
a.如果适合,该试验包括漆渗透法;
b.对于直接放电,当接触放电方法不适用时,应利用空气放电。
试验前:
使传感器在恒定环境条件下稳定。
放电种类:
至少应施加10次直接放电和10次间接放电。
时间间隔:
相邻两次放电的时间间隔至少los。
试验载荷:
试验时,任何自动置零或零跟踪功能应关闭或被抑制(例如通过施加一小载荷)。
试验载荷需不大干实现抑制所必须的载荷。
试验严酷度:
3级(根据cb/t17626. 2-1998)对于接触放电直流电压z高为6kv;对于空气放
电,z高为8kv。
z大允许变化:
有干扰和无干扰测量结果之差不能超过传感器z小检定分度值vmin,或者传感器应
检出显著干扰误差并对其做出反应。
参考:cbtt17626. 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a.4.7.7电磁场辐射(见6.3.5)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规定的电磁场环境中试验。
试验产生装置、试验安装、试验程序,根据cb/t17626. 3-1998射频电磁场辐射抗
扰度试验进行。
试验前:
使传感器在恒定环境下稳定。
电磁场强度:
传感器应放在按严酷度级别规定的强度和特性的电磁场中。
试验载荷:
试验时,任何自动置零和零点跟踪功能应关闭或被抑制(例如通过施加一小载荷)。
试验载荷需不大于实现抑制所必须的载荷。
试验严酷度:
2级(根据gb/t17626. 3-1998);
频率范围:26mhz - iooomhz;
场强:3v/m;
调制:80%调幅,lkhz正弦波。
z大允许误差:
有干扰和无干扰的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传感器一个z小检定分度值vmin,或者传
感器应检出显著干扰误差并对其做出反应。
参考:c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
验。
a.4.7.8量程稳定性(span stability)(见6.3,6)(不适用a级传感器)
试验程序简述:
将传感器置于稳定的环境(即±2℃)下,观测传感器进行本附录的试验前、中、
后的变化。
在试验期间,传感器至少应与电源或电池断开两次,每次断电时间至少8h。如果
制造者有规定,断开次教也可以增加,或这方面无任何条件,检验机构可以随意增加。
进行此试验,制造者的操作细则应予以考虑。接通电源后,传感器应在恒定环境条
件下充分稳定至少sh,但进行温度、湿度试验后至少稳定16h。
试验持续时间:
28天或完成本附录试验的时间,取其短者。
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在0.5天(12h)至10天(240h)之间,在总的测量持续时
间上应均匀的分配。
试验载荷:
整个试验,应使用相同的试验载荷及相同的z小试验载荷dmin、相同z大试验载荷
dma,。
测量次数:至少8次。
试验次序:
整个试验应使用相同的试验设备和试验载荷。在充分恒定的环境条件下,使所有的
可变因素稳定。每组测量应如下组成:
a)对传感器施加z大试验载荷d_三次,每次加载后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d—。
b)使传感器在z小试验载荷d…下稳定。
c)读取z小试验载荷dmin输出,并施加z大试验载荷d_y,在尽量接近5.2.3表6
规定的时间间隔,读取z大试验载荷d_输出,并恢复到z小试验载荷d…。对于b级
再重复4次,对于c级和d级再重复2次。
d)确定z大试验载荷平均输出与z小试验载荷平均输出之差的量程测量结果,后
来的测量结果与初始的量程测量结果相比较,并确定误差。
记录如下数据:
a)日期和时间(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温度;
c)大气压力;
d)相对湿度;
e)试验载荷值;
f)传感器输出;
g)误差。
在各测量中,对温度、压力等影响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做其他试验之前允许传感器充分的恢复。
z大允许误差:
传感器量程测量结果的变化不应大于传感器检定分度值的一半或施加试验载荷的z
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一半,两者取其较大者。当结果的差值表明有大于上述规定的允许
变化的一半的倾向,应继续试验直到该倾向停止或自身变好,或者直到误差超过允许的
z大变化。
a.5推荐的试验程序
a.5.1试验程序
当所有的试验在同一力产生系统中迸行时,每一试验温度推荐的试验程序见图a.1。
图a.1 当所有的试验在同一机器上进行时,每一试验温度的推荐试验程序
试验报告通用格式
c.1概述
c.i.i使用“试验报告通用格式”的目的是:当按照本规程叙述的试验程序鉴定或检
定一只传感器时,提供一个表示试验结果的标准格式。
c.1.2此试验报告格式的作用是强制性的。
c.1.3某些试验可能必须重复几次,并且使用几个相同的报告页,因此必须在每页的
顶部编写报告页码,并指明总页数。
c.2计算方法
c.2,l为了容易比较,试验者应使用共同的方法来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因此,在完
成试验报告时,应遵从下面的计算程序。
c.2.2传感器误差(el= error load test)
c.2.2.1对于每一试验温度填d.1表(3遍),计算平均值并记录在右列,当必须5遍
时,使用表d.1表(5遍)。
c.2.2.2确定转换系数f,,是与传感器一个检定分度值”对应的示值单位数,该系数
用来将所有的“示值单位”转换成“””。它是在初始的标称试验温度20'时,由递增
加载试验的试验数据平均值确定。
c.2.2.3如果传感器测量范围的75 qo的试验载荷(即对于3000分度的传感器,为2250
分度,它是d_;_加上d。:与d一差的75%)没有包括在d.1所用的试验载荷中,可在三
次试验平均值中其接近的上、下载苻之间内插求得,并记录在d.2中(见5.2.2)。
c.2.2.4在递增加载时,计算dm&x和d—之间差值的75%载荷点的平均示值与dmin的
示值之差,该结果(五位有效数字)除以该载荷下的检定分度数(75%n),获得转换
系数f,并记录在表中。
f=(d0.75,,-d…,,),(0.75×n)
式中:d。.,,。dmin,——分别为75%(dma. - dmi)载荷点、z小载荷下的示值。
c.2.2.5在表d.2中,列入在20℃初始试验及随后的各温度下平均试验示值。在记录
数据中,指出“无试验载荷”示值作为“o”,这就要求从“试验载荷示值”中减去“无
载荷示值”,以便在表中首先写“o”,这些“o”已经预先打印在格式纸上,表明静载荷
状态取作“0”。
c.2.2.6对每个试验载荷,把以质量为单位的净试验载荷转换成以“””为单位,再乘
以,,并记录在表d.2中的第2列,以此计算参考示值r,:
尺.=[(d.- dnjin)/(d。“一d~)]xn×,
式中:d.——试验载荷。
c.2.2.7在表d.2中计算在每一试验温度下,每一试验载荷的平均示值与参考示值的
差,并除以,,得到用。表示的每一试验载荷的误差:
el=(d.-r.)/,
式中:d,——平均试验示值。
c.2.2.8将e,与每一试验载荷相应的z大允许误差(mpe)相比较。
c.2.3重复性误差(er= error repeatahility)
c.2.3.1将数据填人表d.3。
c.2.3.2计算d.1表格中的每一载荷试验示值间的z大差值,除以,,得到以”为单位
重复性误差占。:
e。=(d。。:一d。,。)/f
式中:d皿、d…——分别为某一载荷下的z大、z小示值。
c.2.3.3将er与每一试验载荷相应的z大允许误差(mpe)的绝对值相比较。
c.2.4z小静载荷输出(mdlo)温度影响(c。=change mdlo)。
c.2.4.1将表d.1中的每一试验温度下,初始的z小试验载荷dmin的平均示值填入表
d.4。
c.2.4.2依次计算每一试验温度下平均试验示值与前一试验温度下试验示值的差,并
除以,,得到以”为单位的变化。
cm=(dn.,- dti,)if
式中:d。,,、d,.,——分别为某温度t2r:前一温度r,下的平均示值。
c.2.4.3将c。除以(r:-r.),其结果乘以5,或者乘以2,得到以口表示的对于b、
c、d级每5℃的变化,或对于a级每2℃的变化。
c.2.4.4将碍到的结果乘以[(d。。-d。。,)/n]tvrain得到以vram为单位的,对于b、c、
d级每5℃,或对于a级每2℃的z后结果,此结果不能超过plc。
c.2.5蠕变(c。)和z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r)
(ce= creep,以传感器检定分度值。为单位表示)
(c。。= dr,以传感器检定分度值”为单位表示)
c.2.5.1用表d.5记录的试验示值,计算试验载荷稳定之后得到的初始示值与在30min
试验期间获得的任一示值之间的z大差值,并除以,(如果此次试验的d…或d_;不同
于用于“传感器误差”程序c.2.2载荷试验中的dmax、d_,,必须重新计算),从而
得到以”为单位的蠕变误差cc:
ce=(de,,-d。。)玎
式中:de,——蠕变试验中30min内的z大示值;
d。,。——蠕变试验中试验载荷稳定之后得到的初始示值。
c.2.5.2 ce不能超过试验载荷的z大允许误差(mpe)绝对值的0.7倍。
c.2.5.3计算在超始载荷施加后,在20min和30min时得到的试验示值的差,并除以
厂,得到以。为单位的蠕变误差cc(30 -。)。
cc(30 -20)=(d30.,-d20..),,
式中:d,。,。、dzo.~—分别为蠕变试验中在30min、20min时得到的示值。
c.2.5.4 c。(。。-)不能超过试验载荷的z大允许误差(mpe)绝对值的0.15倍。
1范围
电子称重仪表
本标准规定了作为衡器模块的电子称重仪表(以下简称仪表),包括称重指示器(以下简称指示器)、
用作指示器的个人计算机(pc)、模拟数据处理装置、数字数据处理装置、终端、数字显示器等装置的一
般要求、计量要求、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非自动衡器中采用的以下装置:
一一称重指示器;
——模拟数据处理装置,如数字化接线盒,ad模块,数字式重量变送器等;
…一数字数据处理装置,如数据存储装置等;
——终端,如pc,销售终端(pos)等;
……数字显示器,如大屏幕显示器等。
本标准中,术语“电子称重仪表”包括以上装置。
本标准仅适用于非自动衡器的电子称重仪表。
注1:适用范围内的各种装置,可以有自己单独的机壳,也可以安装在其他装置(如称重模块、个人计算机等等)巾。
注2:如果适用范围内的各种装置必须与软件关联才能满足本标准各项要求,那么不论该关联软件是否已经安装于
装置中,均适合于本标准。
注3:本标准也适用于用来测定与测量的质量有关的其他量值、数量、参数或特性的衡器(例如用称重原理的水分
计、密度计等)的称重仪表。
注4:对于在非自动衡器中采用的某一装置,井不要求实现本标准所列的全部功能。
注5:本标准的一些计量要求和测试方法是针对连接以电压形式输出的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称重仪表,但其原
则也适用于连接其他输出形式(如以频率量、电荷量形式输出)的称重传感器的称重仪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z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z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2008,is0 780:1997,mod)
gb/t 2423. 37-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l:沙尘试验
(iec 60068-2-68:1994,idt)
gb/t 2423. 38-200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
则(iec 60068-2-18: 2000 ,idt)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eqv iec 529:1989)
gb 4793. 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隶(iec 61010-
1:2001,idt)
gb/t 4857. 0-1992包装 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eqv is0 2248:1985)
gb/t 4857. 102005 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 第10部分:正弦变频振动试验方法
(is0 8318:2000,mod)
gb/t 4857. 20-1992包装运输包装件碰撞试验方法
gb/t 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7724-2008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250-2008 衡器术语
gb/t 23111-2008 非自动衡器(oiml r76:2006,idt)
3术语和定义
gb/t 23111--2008和gb/t l4200-2008确立的术语、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
标准。
3.1结构
3.1.1
电子称重仪表 electronic weighing meter
可作为衡器模块的以下电子装置的统称:
称重指示器;
…模拟数据处理装置;
擞字数据处理装置;
…一终端;
数字显示器。
3.1.2
数字化接线盒 digital j unction box
一种模拟数据处理装置,连接于一个或更多的称重传感器,将各称重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合并
(单通道ad转换)或分别(多通道ad转换)转换为数字输出信号,可做数据处理或进一步的数据处理。
3.1.3
ad模块ad module
一种非独立安装使用的模拟数据处理装置,将称重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输出信号,可做数
据处理或进一步的数据处理。
3.1.4
数字式重量变送器 digital weight convert device
一种独立安装使用的模拟数据处理装置,将称重侍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输出信号,做数据处
理或进一步的数据处理。
3.1.5
纯数字模块 purely digital module
不包含模拟信号处理的电子称重仪表,包括数字数据处理装置,终端和数字显示器等。
3.1.6
数据存储装置 data storage device
一种数字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存储称重结果,用于事后有法制相关目的的数据处理。
3.1.7
销售终端 point of sale device (pos)
一种数字终端,用于商业销售巾的数据处理。
3.1.8
大屏幕显示器scoreboard
向消费者或其他关心称重结果的人员显示衡器的主要示值和/或次要示值的主要或辅助显示器,一
般采用较大的字符尺寸显示。
3.1.9
岛通道输入 multi-channel input
称重仪表具有一个以上的称重信号接口。
注:接口的数量为逻辑意义上的数量而非单纯物理意义上的,例如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数字传感器,认为称重
仪表与每个传感器之间都有一个独立的称重信号接口。
3.2计量特性
3.2.1
实际分度值 actual scale interval (d)
以质量单位表示的两个相邻示值的差值。在本标准中,也表示称重仪表每实际分度值对应的输入
信号电压。
3.2.2
捡定分度值 verification scale interval(e)
专门用于分级和梭定的分度值。在本标准中,也表示称重仪表每检定分度值对应的输入信号电压。
3.2.3
z大秤量 maximum capacity (max)
不考虑添加皮重的z大称重能力。在本标准中,也表示按规定的检定分度值和称重仪表的z大分
度数确定的z大输入信号。
3.2.4
传感器激励电压 load cell excitation voltage
对于应变式或类似特性的称重传感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变化量与传感器激励电压和重量载荷变
化量的乘积成正比。
3.2.5
z小静载荷信号电压minimum signal voltage for dead load
祢重仪表允许输入且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相当于衡器空载时称重传感器输出的承载器重量信号
的信号电压z小值。
3.2.6
z大静载荷信号电压 maximum signal voltage for dead ioad
称重仪表允许输入且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相当于衡器空载时称重传感器输出的承载器重量信号
的信号电压z大值。
3.2.7
每检定分度值8的z小输入电压 mlmmum mput-voltage per verification scale interval 8
称重仪表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每检定分度值e对应的z小输入电压,此时称重仪表具有z小检定
分度值和z大放大倍率。
3.2.8
测量范围z小电压 measuring range minimum voltage
称重仪表允许输入且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重量信号电压z小值。
3.2.9
测量范围z大电压 measurlng range maximum voltage
称重仪表允许输入且仍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重量信号电压z大值。
3.2.10
z小传感器阻抗 minimum ioad cell impedance
受称重仪表激励电源或其他因素限制所确定的称重仪表允许的称重传感器z小输入阻抗。该指标也可以用激励电源z大允评电流表示。
3.2.11
z大传感器阻抗 maximum load cell impedance
受称重仪表允许的信号源z大内阻或其他限制因素确定的称重仪表允许的称重传感器z大输出阻抗,一般认为称重传感器输出阻抗近似等于其输入阻抗。
注:对于使用某种“并联调节式接线盒”的称重传感器接线方式,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相差较大,此时应按接线方式的实际输出阻抗验算。
3.2. 12
零点zero
被测称重仪表的零点指在称重仪表信号输入端仅施加了假定的静载荷信号值。
3.3
噪声noise
称重仪表内部测量数据中非实际信号产生的短时间内的变化。它将影响称重仪表的重复性、置零和/或除皮准确度及平衡稳定的判别。
3.4
传感器模拟器load cell simulator
模拟称重传感器标准的输出信号的一种装置,可用来检验称重仪表的某些计量特性。模拟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传感器模拟器,其输出电压应等于激励电压(v)与给定的传感器输出(mv/v)的乘积。模拟数字称重传感器的数字传感器模拟器可按给定重量值输出相应的数字信号。
4-般要求
4.1计量单位
称重仪表示值的单位应与衡器使用的质量单位一致,为千克(kg)、毫克(mg)、克(g)和吨(t)。
对于某些特殊用途,倒如宝石贸易,也可以使用米制克拉(1克拉=o.2 9)作为该计量单位。克拉的
符号是ct。
4.2计量要求的原则
称重仪表划分等级的依据是:
代表绝对准确度的检定分度值,以及
…代表相对准确度的检定分度数。
称重仪表的z大允许误差在量级上与检定分度值相同。它们不仅适用于毛重载荷,在皮重装置运行时,也适用于净重载荷,但不适用于类似预置皮重等装置运行时计算的净重值。
4.3技术要求的原则
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种称重仪表,不论是为了使称重仪表适于某些特殊目的而用附加要求作了补充或改进的、或为某种特殊技术而设计的。技术要求旨在规定称重仪表的技术性能,并非称重仪表的设计,因而并不妨碍技术的进步。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标准未涵盖的称重仪表功能,只要它们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不影响计量要求,且符合相关计量管理要求,都允许设置。称重仪表的所有功能应在其产品说明书或使用手册中清楚地说明。
提供测试程序是为了确保称重仪表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应当运用这些程序与型式评价报告以促进计量控制部门间所取得的测试结果的交换与相互认可。
5计量要求
5.1 等级划分原则
5.1.1 准确度等级
拟在本标准适用的衡器中使用的称重仪表,其准确度等级至少应与所构成衡器的准确度等级相同,高准确度称重仪表在满足低准确度衡器要求时,可使用在低准确度等级的衡器中。例如:qd级称重仪表若满足(@级衡器要求,可用在(画橛衡器上。
纯数字模块不划分准确度等级,可适用于任何准确度等级的衡器。
5. 1.2检定分度值
以质量单位表示的检定分度值e应以1×lok、2×100或5×100的形式表示,其中指数k为正整数、负整数或零。6
“本条款不适用于非质量单位表示的称重仪表输入信号量。
5.2称重仪表的等级
称重仪表准确度等级及相关的检定分度数见表2。
表2称重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
┃ ┃ 检定分度数 ┃
┃ 准确度等级 ┃ ┃
┃ ┃ n-maz/e ┃
┣━━━━━┳━━━━━╋━━━━━━┳━━━━━━┫
┃ 等级 ┃ 符号 ┃ z小 ┃ z大 ┃
┣━━━━━╋━━━━━╋━━━━━━╋━━━━━━┫
┃ 特种 ┃ ① ┃ 50 000 ┃ ┃
┣━━━━━╋━━━━━╋━━━━━━╋━━━━━━┫
┃ 高 ┃ ① ┃ 100 ┃ 100 000 ┃
┣━━━━━╋━━━━━╋━━━━━━╋━━━━━━┫
┃ 中 ┃ ① ┃ 100 ┃ 10 000 ┃
┣━━━━━╋━━━━━╋━━━━━━╋━━━━━━┫
┃ 低 ┃ ① ┃ 1 00 ┃ 1 000 ┃
┗━━━━━┻━━━━━┻━━━━━━┻━━━━━━┛
用于多称量范围衡嚣的称重仪表,每一个称量范围应按一台单称量范围衡器称重仪表来处理的。
对于机身上明确地标注了特殊用途的衡器,可兼有q)级和(d级,或者@)级和(d级的称量范围。称重仪表应执行5.4中适用于两个等级的要求中更严格的一个。
用于组成本标准适用的衡器的称重仪表,其检定分度数应等于或大于用其所组成的衡器的检定分度数。
5.3可用于多分度衡器的称重仪表的附加要求
5.3.1局部称量范围
对每个局部称量范围(i=l,2…)规定为:检定分度值:%,ei-.,>ei;
z大秤量max:,且
z小秤量mini =mazi-1(i一1时,z小秤量mim =min)。
每个局部称量范围的检定分度数n:按公式计算:ni一max:/岛
5.3.2准确度等级
每个局部称量范围的检定分度值ei和检定分度数n:以及z小秤量mini,根据称重仪表准确度等级应符合表2给出的要求。
5.3.3局部称量范围的z大秤量
根据称重仪表的准确度等级,除z后的局部称量范围外,应符合表3规定的要求。
表3局部秤量范围
┏━━━━━━━━┳━━━━━━━┳━━━━━━┳━━━━━┳━━━━━┓
┃ 准确度等级 ┃ ① ┃ ① ┃ ① ┃ ┃
┣━━━━━━━━╋━━━━━━━╋━━━━━━╋━━━━━╋━━━━━┫
┃ maz./el+ ┃ ≥50 000 ┃ ≥5 000 ┃ ≥500 ┃ ≥50 ┃
┗━━━━━━━━┻━━━━━━━┻━━━━━━┻━━━━━┻━━━━━┛
5.4z大允许误差
5.4.1 称重仪表型式试验的z大允许误差
衡器在加载或卸载时的z大允许误差见表4
表4衡器的z大允许误差
┏━━━━━━━━━┳━━━━━━━━━━━━━━━━━━━━━━━━━━━━━━━━━━━┓
┃ 首次检定摄大 ┃ 以检定分度值e表示的信号m ┃
┃ ┣━━━━━━━━━┳━━━━━━━━━┳━━━━━━━━┳━━━━━━┫
┃ 允许误差 ┃ ① ┃ ① ┃ ⑧ ┃ ⑩ ┃
┣━━━━━━━━━╋━━━━━━━━━╋━━━━━━━━━╋━━━━━━━━╋━━━━━━┫
┃ lo. se ┃ o<m<50 000 ┃ o<m<5 000 ┃ o<m<500 ┃ o≤m<50 ┃
┃ 土1. oe ┃50 000<m<200 000 ┃ 5 000<m<20 000 ┃ 500<m<2 000 ┃ 50<m<200 ┃
┃ 土1.58 ┃ 200 000<m ┃20 000<m<100 000 ┃2 000<m<10 000 ┃200<m<l ooo ┃
┗━━━━━━━━━┻━━━━━━━━━┻━━━━━━━━━┻━━━━━━━━┻━━━━━━┛
称重仪表型式试验的z大允许误差为:按测试项曰采用相应的误差分配系数p,(表5)乘以表4的对应的值。
5.4.2误差分配系数pi
指示器和模拟数据处理装置标准的误差分配系数是pi=o.5。在衡器整机型式试验中单独测试指示器和模拟数据处理装置时,误差分配系数可在0.3与0.8之间变化。对纯数字模块,系数声,一般取零。
制造厂商应固定系数p,,使它可以作力分配了许多p:的一个测试基础(见表5)。
对系数p,,没有给出有关重复性的量值。称重仪表通常不会造成重复性的误差。测试中如果出现重复性差的情况,应特别注意其原因和后果。
表5误差分配系数pi
5.4.3确定误差的基本规则
5.4.3.1影响因子
各误差应在正常的测试条件下确定。当评价一个影响因子的效果时,其他所有的影响因子应保持相对恒定并接近于正常值。
5.4.3.2化整误差的消除
着实际分度值大于0. 2e.p:,应消除任何数字示值的化整误差。
5.4.3.3净重值的z大允许误差
除预置皮重值外,对每个可能的皮重载荷信号,z大允许误差适用于净重值。
5.4.3.4皮重称量装置
对每个可能的皮重值而言,皮重称量装置的z大允许误差与称重仪表在加载相同载荷信号下的z大允许误差相同。
5.5多通道
对于多通道输入的称重仪表,各通道均应具备独立调整机构,使相同载荷经不同称重传感器传递后得到的示值,仍符合z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5.6检定用标准器
产生重量信号的检定用标准器的z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所加信号下称重仪表z大允许误差的1/3。
注:检定用标准器的误差指由于标准器的原因使称重仪表产生的误差。
5.7 由影响量引起的变化
除非另有规定,称重仪表在5.7规定的条件下,应符合5.4的要求。如果没有其他规定,影响量测试不应合并。
5.7.1温度
5.7.1.1规定的温度限
在称重仪表的说明标记中,著没有标明特定的工作温度,则称重仪表应在-lo℃-+40℃温度范围内保持其计量性能。
与衡器在同一环境下工作的称重仪表应具有与衡器相同的或更宽的温度限。
5.7.1.2特种温度界限
在称重仪表的说明标记中,若标明了特定的工作温度界限,则称重仪表应在该温度界限内符合计量要求。
称蒙仪表工作温度界限的大小,可以根据称重仪表的用途、称重仪表的工作环境确定。
称重仪表温度界限的范围至少应等于:
(1)缴称重仪表为5℃,
(亘)级称重仪表为15℃,
(d级和(◎级称重仪表为30℃。
5. 7.1.3温度对空载示值的影响
当环境温度对q)级称重仪表变化1℃、对其他等级的称重仪表变化5℃时,其对应于零点信号或零点信号附近的示值变化,不应大于e.p,。
对于多分度和多称量范围衡器称重仪表,此条款中的检定分度值e应选用称重仪表的z小检定分度值。
5.7.2湿度影响
称重仪表在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及85%的相对湿度下,应满足对称重仪表的要求。此条款不适用于q)级称重仪表。
5.7.3供电电源
若供电电压不同于称重仪表的额定电压(u。。m)或电压范围(umin、um。。),在下列情况下,称重仪表也应满足计量要求:
——电源(ac):
下限=0. 85.u。。。或0.85。urni。
上限=l. lo.u。。。或1.10。um。。
一一外接或插入式供电电源(ac或dc);若称重仪表在正常工作时可对电池充电,也包括充电电
池供电电源:
下限一z低工作电压
上限=1. 20.unom或1.20.umax
一一非充电电池电源(dc)以及称重仪表在正常工作期间不可能对电池充电的电池电源:
下限一z低工作电压
上限=u。。。或umax
-12v或24v道路车辆电池电源:
下限=z低工作电压
上限=16 v(12v电池)或32 v(24v电池)
注:z低工作电压规定为称重仪表自动关机前z低的可工作电压。
采用电池供电的称重仪表和带外接或插入式电源(ac或dc)的称重仪表,如果其电源电压低于称
重仪表制造厂商规定的值时,要么继续正确地工作,要么不显示任何重量值。外接或插入式供电电源应
大于或等于z低工作电压。
5.8称重仪表的抗干扰要求
5.8.1应当通过设计与制造,使称重仪表置于干扰场合时:
a)不会发生显著增差a,或
b)可检测出显著增差,并作出处理。显示器中的显著增差的指示不应与显示器中出现的其他信息相混淆。
8无论示值误差的值如何,允许存在小于或等于s的增差。
5.8.2称重仪表应根据其使用目的,始终满足5.4、5.5、5.7以及5.8.1的要求。
5.8.3如果称重仪表的型式通过5. 10规定的检验与测试,即可认为符合5.8.1、5.8.2的要求。
5.8.4 5.8.1的要求可分剐适用于引起显著增差的各单个的原因。
5.9对显著增差的响应
当监测到显著增差时,称重仪表应自动处于非工作状态,或自动提供看得见或听得到的信息,并持续到使用者采取措施或显著增差消失为止。
5. 10影响量测试
5. 10.1 被测称重仪表的状态
性能测试应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或尽可能类似的状态的称重仪表l进行。当采用非正常连接配
置时,其测试程序需经授权机构与中请单位的相互同意,并应在测试文件中加以说明。
如果称重仪表配有允许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则应在进行7.4.8规定的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和
静电放电(gb/t 23111-2008的b.3.2、b.3.3和b.3.4)测试期间,按测试程序的规定应把外部设备
连接上。
5.11量程稳定性
除仅用于q)级衡器的称重仪表,均应进行7.5规定的量程稳定性测试。接近称重仪表z大秤量
的误差,应不超过z大允许误差;任意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异,应不超过检定分度值的一半或表4规定的z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二分之一,两者中取其大者。
5. 12兼容性
称重仪表的兼容性应由制造厂商确立并作出声明,并在使用说明书和/或数据手册中给出相关数据。
为核查衡器的兼容性,对于指示器和模拟数据处理装置以下数据组是必要的,以检查称重仪表是否满足兼容性的要求。
5. 12.1计量特性数据
——准确度等级
——z大检定分度数n
——工作温度范围(℃)
——误差分配系数p,
5. 12.2电气数据
——电源电压(v ac或dc)
电源的形式(及频率(hz))
——传感器激励电压(v ac或dc)
z小静载荷信号电压(mv)
一…z大静载荷信号电压cmv)
~…‘每检定分度值e的z小输入电压(rlv)
…测量范围z小电压(mv)
一一测量范围z大电压(mv)
一一z小传感器阻抗(n)
——z大传感器阻抗(n)
注:应为电气数据标注z恰当的量值单位,本条款在数据名称后的括弧中列举的是配有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时
z典型的量值单位,并不表明只限于此。
5. 12.3俦感器激励反馈
称重传感器激励反馈存在或不存在。
5. 12.4信号电缆
连接称重仪表与称重传感器或传感器接线盒的附加电缆(仅适用于六线制称重仪表,即带有激励反馈的称重仪表)应按如下方式规定:
—一材料(铜、铝等)
——长度(m)
——截面积( 1111112)
或
材料(铜、铝等)固定时,单位截面积/z大长度(rntn2 /m)
或
——每单根线z大直流电阻
6技术要求
下述要求涉及到称重仪表的设计与结构,旨在确保衡器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由不熟练的用户通过
正确的操作,能提供正确而清楚的称量结果和其他主要示值。这些要求不是要规定解决的办法,而是为了明确称重仪表的适当功能。
6.1 -般要求
6.1.1安全防护要求
6.1.1.1 环境防护能力
单独安装使用的称重仪表的防护能力不得低于gb 4208规定的ip41级,其他防护等级的应在产品的说明文件中注明防护等级。实际使用中应根据使用要求选用适用的防护能力的称重仪表。
6.1.1.2电气安全要求
6.1.1.2.1 -般要求
称重仪表(包括其标志、说明文件等)应符合gb 4793.卜2007的各项要求。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污染等级均按2级。
6.1.1.2.2称重仪表防电击等级
称重仪表应按gb 4793. 1-2007有关规定,确定以下称重仪表的防电击等级:
i类设备称重仪表:具有防电击安全保护接地等保护连接的设备称重仪表。
ⅱ类设备称重仪表:没有防电击安全保护接地等保护连接的设备称重仪表。
i类设备称重仪表应满足gb 4793. 1-2007中6.5.1的规定。jl类设备称重仪表应在外壳上标注gb 4793. 1-2007表1中编号11的标志,并满足gb 4793.卜2007中6.5.2的规定。
6.1.1.2.3测试的严酷度
由220v交流电网供电的称重仪表,在湿热试验后,供电回路与其他回路和易触及导电部件之问的电气安金要求为:
a) 直流500 v条件下绝缘电阻不低于
一i类设备称重仪表为5 mo;
一ⅱ类设备称重仪表为lo mn。
b) 交流供电电源电压上限条件下交流漏电流不大于
一一i类设备称重仪表为3.5 ma;
-ⅱ类设备称重仪表为o.25 ma。
c) 称重仪表施加以下交流电压1 min应不击穿
-i类设备称重仪表为交流有效值l 500 v;
ⅱ类设备称重仪表为交流有效值3 000 v。
注:供电回路包括称重仪表与供电接点之间的电缆线。
6.1.1.2.4保护接地端的导电能力
对于i类设备的称重仪表,保护接地端与各个可能触及的导电性零部件之间的电阻应不大于0.1 n。
6.1.1.3附加说明
本标准只适用于通常条件下运输、普通环境下使用的称重仪表。对某种称重仪表提出其他特殊机械要求(如用于机械振动大的场合)、防护要求(如用于腐蚀性环境)或电气要求(如用于有爆炸危险的场合)时,应附加另外的技术条件。
6.1.2适用性
6.1.2.1 应用适用性
称重仪表的设计应适合于其预期的用途。
注:“预期的用途”包括适用的衡器种类、使用要求和环境要求。对衡器“预期的用途”需要进行限制时,可以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对限制进行标记。
6.1.2.2使用适用性
称重仪表的结构应糟密、坚固,以保证在使用周期内能维持其计量性能。
6.1.2.3检定适用性
称重仪表应允许按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对其进行测试。
6.1.3安全性
6.1.3.1欺骗性使用
称重仪表不得具有易于被欺骗使用的特性。
6.1.3.2意外损坏与错误调整
称重仪表应满足当意外受损或控制元件失效、失调时,在其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下,其正确功能应不受干扰。
6.1.3.3控制
称重仪表的设计应保障控制的动作只能进入设计预定的位置(有意设计除外),除非操作期间所有的称量指示都不可用;各按键的标记均应明确清晰。
6.1.3.4器件和预置控制件的保护
带有预置和调整装置的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2.4的要求。
6.1.3.5量程调整
称重仪表允许配备一个自动或半自动量程调整装置。调整装置应装于称重仪表内部。除cd级称
重仪表外,应对量程调整装置提供保护(如加封),以使保护后外部的影响不对此装置产生作用。
6.1.3.6重力补偿
称重仪表可装备一个补偿重力变化影响的装置。加封保护后,它不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和接触。
6.2示值
本条款不适合仅输出非可见数字形式中间结果的称重仪表。
6.2.1读数品质
称重仪表的主要示值(包括数字、单位、指示符)在大小、形状和清晰度应满足易读的耍求;
称重仪表示值的打印输出应是简单并列易于读取。
6.2.2示值的形式
6.2.2.1 称重仪表的重量示值、单价及付款额等应包括表示其单位的名称或符号(如适用)
对任何一种重量示值,只可以使用一种质量单位。重量示值的分度值应以1×lok,2×lok或5×lok形式表示,指数k为正整数、负整数或等于零。对于任一称量范围内的任何给定的载荷信号,称重仪表所有显示、打印和皮重称量装置必须具有相同的分度值。
6.2.2.2数字示值应从z右端开始,至少显示一位数字
分度值自动改变的称重仪表,小数点符号在显示器上应保持其位置不变。
小数部分必须用小数点(圆点)将其与整数分开,示值显示时小数点左边至少应有一位数字,右边显示全部小数位。
小数点符号必须与数字底部在同一行上(例如0. 305 kg)。
示值零可以由z右边一个零指示,无需小数点符号。
质量单位选择应使重量值z右边不多于一个无效零。对于带小数点符号的值,无效零只允许出现在小数点后面第三个位置。对自动切换的多分度值称重仪表和多称量范围称重仪表,这些要求仅适用于z小(局部)称量范围。
6.2.3示值的极限
称重仪表示值超过max+9e应无示值显示。
对于多称量范围称重仪表,速一要求适用每一个称量范围。对自动切换的多称量范围称重仪表,
max等于z大称量范围r的max,,对于max。一n×e。的较小称量范围i,不应有上述极限指示。
对于多分度值称重仪表,在max:一n:×e.较低称量范围i,不应有上述极限指示。
当皮重装置在运行,且皮重载荷已从承载器上移去,可以显示零点以下的示值(带负号)。即使皮重装置不运行,也可以显示零点以下至-20 d的负值,这些值不能被传输、打印或用于价格计算。
6.3数字指示装置与打印装置
以下要求用于对6.2.1至6.2.3的补充。
6.3.1示值变化
加在称重仪表上的载荷信号改变后,称重仪表原示值保持时问不应超过is。
6.3.2平衡稳定
假如示值非常接近z终重量值,则认为该示值是平衡稳定的。如满足下述要求可认为达到稳定:
……在数据的打印和(或)保存情形中,打印和保存的称重值与z终称重值的偏差不大于le(即允 许相邻的两个值)。
在置零操作和除皮操作情形下,装置按6.4和6.5实际操作,如满足相应准确度要求,则认为达到平衡稳定。
----在平衡受到连续或瞬时干扰情况下,对称重仪表的打印、数据存储、置零和除皮操作应无效。
6.3.3扩展指示装置
如果称重仪表安装了扩展指示装置,可以显示小于检定分度e的示值的条件是:
--_一按住该功能键期间,或
在给出一个手动命令后的ss期问内。
当扩展指示装置在运行时,无沦何种情形均不可能打印。
6.3.4多用指示装置
除主要指示外,同一指示装置可以显示或打印其他指示,假如:
一任何附』j日指示不得引起对主要指示任何误解;
——除重量值外的其他量用适当昀计量单位、符号、特殊记号或名称加以识别;
一一非称量结果重量值(毛重、皮重、净重)能被清楚地识别,并且只有在给出手动命令时才可以暂时显示,但不能被打印。
如果明确指示称重仪表在非称重模式,可以不受上述限定(包括用于直接向公众售货衡器称重仪表的客户显示)。
6.3.5打印装置
打印应清晰、耐久,满足预期的使用。打印的字符高度至少为2 mm。
如果需要打印,计量单位的名称或符号应同时打印在数值的右边或该数值列的上方。
称重仪表不满足平衡稳定时应不能执行对当前称量数据的打印。
6.3.6存储装置
平衡不稳定时,应禁止对用于后续指示、数据传输、累计等主要指示进行存储。
6.4置零装置及零点跟踪装置
置零装置及零点跟踪装置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5的要求。
6.5皮重装置
皮重装置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6有关电子衡器的要求。
6.6预置皮重装置
预置皮重装置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7的要求。
6.7多称量范围衡器称重仪表称量范围的选择
多称量范围衡器的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0的要求。
6.8不同承载器和(或)载荷传送传递装置与不同电子称重仪表间韵选择(或切换)
不同承载器和(或)载荷传送传递装置与和不同电子称重仪表的间的选择(或切换)装置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王的要求。
6.9功能要求
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5.3的要求。
6. 10直接向公众售货的衡器用称重仪表
直接向公众售货的衡器用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3中适合电子衡器的要求。
6.11直接向公众售货用计价衡器用称重仪表的附加要求
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4中适合电子衡器的要求。
6.12类似于通常直接向公众售货用的衡器用称重仪表
类似通常直接向公众售货,而又不符合6. 10与6.11要求的衡器,应当在指示器附近标上不可擦除的“不可用于直接向公众售货”等字样。
6.13价格标签衡器用称重仪表
价格标签衡器用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4.16的要求。
6. 14 对软件控制称重仪表的附加要求
软件控制的称重仪表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5.5的要求。不满足gb/t 23111----2008的5.5.1的要求的称重仪表应符合对pc的要求(gb/t 2 3111-2008的5.5.2)。
6. 15包装保护能力
6. 15.1 包装跌落保护能力
称重仪表在包装条件下,受到跌落冲击时对内装称重仪表应有保护能力。试验严酷度见表7规定。
跌落试验按包装箱外标讽的放置方向进行。
6. 15.2包装振动保护能力
称重仪表在包装条件下,受到正弦变频振动及产生共振现象时对内装穆重仪表应有保护能力。
振动试验的严酷度一般由运输条件的具体情况而定,若未规定时,推荐以下规定:
扫频试验:2 hz-200 hz-2 hz,重复2次;
共振试验:发现共振时,在主共振频率上持续15 min。
加速度值:2 hz9 hz振幅3.5 mm;9 hz-200 hz加速度10fn/s2。
试验应在包装箱外标识的放置方向和垂直于包装箱另一z大平面的两个方向上进行。
6. 15.3包装碰撞保护能力
称重仪表在包装条件下运输,受到多次重复性机械碰撞时对内装称重仪表应有保护能力。碰撞试验的严酷度见表8规定。
7测试方法
7.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7.1.1 文件审查与结构对比
按提供的技术文件,包括图纸、照片、操作使用说明书等,对照称重仪表,审查是否一致且符合要求。
7.1.2外观检查
7.1.2.1说明性标记(9.1)
依据评价报告(gb/t 23111----2008的附录h或r76-2)中给出的核查表,检查产品说明性标记。
7.1.2.2印记与保护(6.1.3.4和9.1+3)
若适用,依据评价报告(gb/t 23111 - 2008的附录h或r76-2)中给出的核查表,检查封印和保护措施。
7.1.3测试用信号源(5.6)
性能测试用的信号源a应与eut(被测试称重仪表)相匹配。对于模拟量输入的eut,测试信号源的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量程和零点的时漂对eut的影响应小于eut的z大允许误差的1/3。在eut频率响应范尉内信号源的噪声不应大于eut每检定分度值z小输入信号值的o.1倍。
a在使用模拟器作为信号源时,在eut显示分度值细分到d-0.1 e的状态,如果5s内示值的极差不大于o.2e,则 认为模拟器噪声指标符合要求。如果示值变化超过o.2e,则应判断噪声的来源,例如将eut信号输入端短路注意应保持适当的其模电压)以判断eut的固有噪声。
用于模拟信号输入eut的信号源,在称量测试、影响因子测试和量程稳定度测试巾可采用传感器模拟器;在干扰测试中,应使用称重传感器和标准砝码作为信号源。
用于数字信号输入eut的信号源,可用配有经过验证的测试软件和适当接口的pc、专用的数字传感器模拟器或数字式传感器。
7.2测试原则
7.2.1 指示器和模拟数据处理装置
对指示器和模拟数据处理装置的测试应符合gb/t 23111 2008的c.2的要求。测试时传感器阻抗和eut状态按gb/t 23111- -2008的表12设置。
7.2.2模拟数据处理装置的测试
生产商应提供与模拟数据处理装置连接的其他装置,用于测试模拟数据处理装置的计量特性和功能。与模拟数据处理装置无关的功能不进行测试。
7.2.3纯数字模块
纯数字模块应按gb/t 23111---2008的附录d的要求进行测试和文件审查。对于不带a/d功能的纯数字模块,不需要做量程和零点的温度测试(7.4.4)、湿热(7,4.7)、量程稳定性测试(7.5);若适用,应增加多通道的测试(7.2.6)。如果eut已经符合iec其他相关标准且至少与本标准的要求具有相同的测试水平,也不霈要进行干扰测试(7.4.8)。
7.2.4 作为指示器的pc的测试(6.14)
作为指示器的pc应按gb/t 23111----2008的5.5.2表11的要求进行测试和文件辞r查;
7.2.5多称量范围衡器和多分度值衡器的称重仪表(5.2,5.3)
应按z小检定分度值和各称量范围中z大的分度数,类同普通的称重仪表进行测试。
7.2.6 多通道称重仪表(5.5)
对于多通道输入的称重仪表,每一通道就如同一台单独的称重仪表一样进行测试。
——对于数字输入的多通道称重仪表,如果通道数多于两个,仅对两个通道分别测试即可。 对于模拟输入的多通道称重仪表,则需要对每个通道分别进行测试;如果各通道使用了相同的、结构上独立的模块,则仅对两个通道分别测试即可。
7.2.7模拟在高或低传感器阻抗时的测试
在进行干扰和影响量测试时,应按照gb/t 23111--2008的附录c.2.2的要求进行。
7.3性能测试
7.3.1 -般条件
7.3.1.1正常测试条件(5.4.3.1)
各种误差的测定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测定一个影响因子的效果时,其他影响因子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即接近正常值。
7.3.1.2温度
测试应在稳定的环境温度下进行,一般是正常的室温。
稳定的环境温度,是指测试期间z大温差不大于称重仪表工作温度范围的1/5或5℃(取较小者),温度变化率每小时应不超过5℃。
7.3.1.3供电电源
使用交流电网供电的称重仪表,在每项测试的整个测试期间处于开机状态,不允许断电。
使用电池供电的称重仪表,在每项测试的整个测试期问应保持电池电压在生产商规定的电压范围内,或使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
7.3.1.4预热(6.9)
测试前允许对eut通电预热,预热时间应大于或等于生产商规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 min。在厂家规定的预热时间内,应符合6.9的要求。一旦eut有示值或传送称量结果,即认为生产商规定的预热过程结束。
如果eut预热时间可以设置,则设置为z小(或生产商规定的)预热时间,
7.3.1.5自动置零与零点跟踪
测试中可关掉自动置零装置或零点跟踪装置,或施加loe的重量信号消除上述功能。
在某些测试中,要求自动置零或零点跟踪装置必须处于工作(或非工作)状态,这种情况在测试说明中应有特别的提示并在测试报告中记录。
7.3.1.6分度值小于b的指示(5.4.3.2)
如果eut用于显示重量值的装置分度值较小(不大于0.2e.p,,高分辨方式),则可用这个装置来确定误差。也可以按服务(调试)方式进行测试。在这种方式下,可以使用模数转换器的“原码”(计数值)。无论采用其中任意一种装置,应在型式评价报告中注明。
测试前,应确认这种指示方式适合对测量误差的确定。如果高分辨方式满足不了这一需要,则应采用称重传感器、砝码和小附加砝码确定闪变点,它们的不确定度应优于0. 2e。p,。
7.3.1.7传感嚣模拟器(5.6,7.1.3)
如果用模拟器对eut进行测试,则要求模拟器应有足够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便能确定模块的性能,至少具有用砝码测试衡器整机时同样的准确度,此时认为z大允许误差对模块也适用。如果使用模拟器,在评定报告中注明,并说明其溯源性。
模拟器应按eut激励电压校准(ac激励电压也就足ac校准)。校准后量程的准确度误差应小于0.1%。模拟器的非线性和稳定性(月变化量)应小于eutz大允许误差的1/3,模拟器的噪声应小于称重仪表每检定分度值z小输入信号的1/10(见7.1.3注)。
7.3.1.8调整(6.1.3.5)
半自动量程调整装置只能在单一项测试之前,方可启动一次。
对于q)级衡器的称重仪表,如果适用,应按操作手册的规定在每一项测试之前,进行量程调整。
注:温度测试7.4.4可看作是一项测试。
7.3.1.9恢复
在每一项测试之后,下一项测试之前,应允许eut有充分的恢复。
7.3.2零点检查
零点检查应在7.3.3.1规定的eut的两种极限设置状态下进行。本测试可结合7.3.3进行。
7.3.2.1景零范围(6.4)
如果eut置零范围可调,应能调整到符合6.4的要求。
按z小或z大检定分度值和z大检定分度数确定max,用大于等于1/5 max的信号作为静载荷(空载)信号,按确定的max校准eut,逐步增加或减小输入称重仪表的重量信号,短时中断eut电源,直至eut不能自动置零或手动初始置零,以此确定eut初始置零的范围,应符合6.4初始置零的要求。
用类似方法确定半自动或非自动置零范围,应符合6.4置零范围的要求。
7.3.2.2零点指示装置(6.4)
对数字指示且不带零点跟踪装置的指示器,先输入信号调至零以下约一个分度值;然后逐次增加相当于1/10分度值的相应的信号,以此来确定零点指示装置显示零点偏差的范围。
7.3,2.3置零准确度(6.4)
对于不能按小于0. 2e.声,显示的eut,按gb/t 23111 -‘2008的a.4.2.3的方法检查置零准确度。能按分度值小于o.2e.p,显示的eut可直接或加loe信号后读取零点误差。
该测试可与7.3.3.1合并进行。
7.3.2.4如载称量信号前的置零
eut按下述方法z零或确定零点:
a)对非自动置零称重仪表,增加相当于o.5个分度值的相应的信号,并调整称重仪表直至出现示值在零与一个分度值之问交替指示为止。然后减小相当于o.5个分度值的相应的信号,即获 得准确的标准零位。
b)对具有半自动置零或零点跟踪的称重仪表,零点偏差按照7.3.2.3所述方法确定。
7.3.3称量测试(5.4.1)
7.3.3.1测试
将eut设定为分度数z大,每个检定分度值e的输入电压z小,静负荷信号值取测量范围z小电压加1/5 max的信号电压,然后将输入量从零点加载至max,并以相似的方式减小至零。当确定初始固有误差时,至少应选择】o个不同的输入量。在其他称量测试中,至少要选择5个输入量。所选定的输入量,应包括max以及处于或接近z大允许误差(mpe)发生变化的那些输入信号值。
注:如果测量范围z小电压为负值,静负荷信号值也可取1/5 max的信号电压值。
再将eut设定为分度数z大,检定分度值按z大信号输入范围确定的z大值,重复以f^_测试。
如果eut具备自动置零或零点跟踪装置,除了温度测试以外,在进行其他测试期间,该装置均可处于运行状态。零威误差按照7.3.2.3确定。
7.3.3.2误差评定(5.4.3.2)
对不具备能够显示较小分度值(不大于0. 2e.pi)装置的eut,应采用闪变点方式来确定eut化整前的示值,其方法应按gb/t 23111--2008的a.4.4.3执行。
对具有显示较小分度值(不大于o.2e.p,)装置的称重仪表,可直接读取化整前的示值。如果示值跳动,在一般情况下应取接近示值跳动范围中位值的读数,有特殊规定的要求除外。
7.3.4除皮测试(5.4.3.3)
除皮测试按gb/t 23111--2008的c.3.2执行。
7.3.5激励反馈功琵测试(只适用于六线制传感器连接)(5.12 3,5. 12.4)
激励反馈功能的测试,按gb/t 23111-- 2008的c.3.3执行。
z大允许的因温度对电缆的影响而引起的量程变化,为eut因温度造成的z大量程误差与误差限之间的差值,且应不超过表3规定的z大允许误差乘以声,的绝对值的1/3。
如果eut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则z大电缆电阻即z大电缆长度应减小,或者选择截面积较大的电缆。
规定的电缆长度可以m/mm2的方式给出(根据电缆的材料,例如铜、铝)。
7.4影响量测试(5.1 0)
7.4.1测试状态a
eut应进入工作状态,并经过不少于生产商规定的预热时间。任何测试之前,将eut零点误差调整到尽可能接近零。如果eut有接口,测试中其辅助装置或其模拟装置应接在相应的接口上。
8本测试方法尽可能地取自国家标准。尽管参考了iec出版物的现行版本,所有emc和电子衡器的其他测试都 应在测试对在z新有效版本的基础上进行。这在评价报告中应该提到,其目的是要与未来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 一致。
7.4.2测试的一般要求
接通eut的电源,预热时间等于或大于制造厂商规定的预热时间,并在整个测试期间,eut保持
通电。
在每项测试之前,尽可能实际地将eut调至接近零点;在整个测试期间,除非出现显著增差,将不再重新调整零点。任何因测试条件所引起的空载示值偏差,均应记录下来,并对相应信号的示值作相应
的修正,以获取称量结果。
应采取措旌使称重仪表不会出现水汽凝结。
7.4.3预热时间测试(6.9)
将eut按z大放大(即每检窟分度值的输入信号z小)校准。先断电8h以上。然后接通电源和开机,待示值一稳定后即对称重仪表置零,并确定零点误差。再以接近于z大秤量的信号,对称重仪表加载。在5 min、l5min和30 min后,重复进行观察。5min、15 min、和30mln后的每一次测试时,应分别用当时的零点误差进行修正。误差应符合5.4.1的要求。
对于(重)级称重仪表,应按操作手册上规定的通电后的时间进行测试。
7.4.4温度测试(5.8.1,5. 10.2)
温度测试包括温度对量程的影响和温度对零点的影响。温度测试按gb/t 23111 2008的a.5.3
和c.3.1的规定进行。对纯数字模块,只考核在工作温度范围的上下限能否正常工作,不考核误差。
7.4.5电压变化(5.8.3)
按gb/t 2311卜2008的a.5.3和c.3.1的规定进行电压变化测试。
7.4.6平衡稳定的测试(6.3)
本测试尽量在接近实际的工作状态下进行,例如用小秤量的称重传感器和承载器的组合为eut提供称重信号。
测试方法按gb/t 23111--2008的a.4.12执行。
7.4.7湿热、稳态(5.8.2,5. 10.2)
湿热、稳态测试按照gb/t 23111---2008酌b.2进行。
7.4.8抗干扰性能测试(5.9)
抗干扰测试按gb/t 23111 -2008的b.3执行。
7.5量程稳定性测试(5.11)
量程稳定性测试按gb/t 23111 2008的b.4执行,误差分配系数pi=l。
7.6软件的审查和测试(6.14)
对软件控制的称重称重仪表按gb/t 23111 - 2008的附录g进行软件及数据存储装置的审查和测试。
7.7电气安全性测试(6.1.1.2)
电气安全性测试,应在湿热测试之后,恢复之前立即进行。
7.7.1测试状态
7.7.1.1测试直流绝缘电阻和耐压测试时,eut处于非工作状态,供电回路均为通路。
7.7.1.2测试交流漏电流时,受试称重仪表处于工作状态。
7.7.1.3受试端为供电回路与接地端、裸露导电部件等可触及的部分。接地一端还应包括连接称重传感器屏蔽线的端子,如果可能,还应包括信号地的端子。
7.7.2直流绝缘电阻[6.1.1.2.3a)]
兆欧表的测试电缆与受试端联结,然后接通测试电压,稳定后绝缘电阻数值应符合6.1.1.2.3a)的要求。
7.7.3交流漏电流[6.1.1.2.3b)]
等效测试电路如图1所示。电路联接后接通电源,并将开关k2分别与a、b两端接通,所读取的漏电流数据应符合6.1.1.2. 3b)的要求。
7.7.4绝缘强度测试[6.1.1.2.3c)]
高压测试设备的高压端测试电缆与供电回路联结,低压端测试电缆与另一个受试端联结,测试电压
在3 s-10 s内逐渐升到6.1.1.2.3c)的规定值,保持1 min。受试称重仪表不应出现飞弧和击穿现象。
注:若eut内装有过电压保护元件,允许将其拆除。
7.7.5保护接地线测试(6.1.1.2.4)
测量保护接地线端子与所有已接地的棵露导电部件之间的电阻,应不大于0.1 n。
7.8运输包装测试(6.15,9.2)
本测试不适合(d级和(d级称重仪表。
7.8.1包装跌落测试(6.15.1)
按gb/t 4857.5中的有关方法进行,测试后检查包装及内装称重仪表的情况,外包装不应破裂,称重仪表外观不应有损伤。接通电源检查,称重仪表计量性能和功能应正常。
7.8.2包装振动测试(6.15.2)
按gb/t 4857. 10中的有关方法进行,测试后检查包装及内装称重仪表的情况,包装不应损坏,称重仪表不应有损伤和部件松动。接通电源检查,称重仪表计量性能和功能应正常。
7.8.3包装碰撞试验(6.15.3)
按gb/t 4857. 20中的有关方法进行,测试后检查包装及内装称重仪表的情况,包装不应损坏,称重仪表不应有损伤和部件松动。接通电源检查,称重仪表计量性能和功能应正常。
7.9结构防护能力测试(6.1.1.1)
7.9.1沙尘试验
对防护等级不低于ip51的称重仪表,按gb/t 2423. 37--2006条款4中类型2外壳样品的有关规 定和方法进行沙尘试验。试验后接通电源检查,称重仪表计量性能和功能应正常。检查称重仪表内部
的情况,应无明显沙尘进入。
7.9.2水试验测试
对防护等级不低于ip62的称重仪表,按gb/t 2423. 38-2005中5.2z严酷等级的有关方法进行滴水试验测试。试验测试后接通电源检查,称重仪表计量性能和功能应正常。检查称重仪表内部的情
况,应无进水情况。
8检验规则
8.1检验类别
8.1.1 出厂检验(交收检验):出厂前必须进行的各项检验。
8.1.2型式试验(例行检验):按照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的测试。
8.2出厂检验
每台产品出厂前应按表9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进行检验后才能人库和出厂,并应附有产品合格证书。
8.3型式试验
8.3.1有下列情况之…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a)新产品或老产晶转厂生产的称重仪表;
b)正常生产后,如果在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可能会影响产品性能时;
c) 产品长期停产又恢复生产时;
d) 交收检验与上次型式试验测试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试验的要求时。
8.3.2检验项目:称重仪表应按表10的要求进行型式试验测试。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1标志
9.1.1产品标志
称重仪表应有产品铭牌标志,并包括下列内容
a)制造企业名称及商标;
b)产品名称;
c) 产品型号或标记;
d) 软件标识(软件控制的称重仪表);
e) 准确度等级(若适用);
f) z大检定分度数n一(若适用);
g) 每检定分度值的z小输入电压tv/e(若适用);
h)误差分配系数p=(若适用);
i)工作温度范围;
j)供电电压、频率;
k) 称重仪表的其他主要参数(若适用);
1)产品编号及制造日期;
m)许可证标记及编号。
9.1.2衡器标志
称重指示器上应留有固定衡器标牌的位置。衡器标志一般不应覆盖称重仪表标志,除非称重仪表是固定在衡器上成为一个整体。
9.1.3检定标记
称重仪表安放检定标志的位置应符合gb/t 23111-2008的7.2的要求。
9.1.4安全标志
应按gb 4793.1--1995中5.1的要求标注相关的标志。
9.1.5包装标志
包装标志应符合gb/t 191和gp/t 6388的有关规定。
9.2包装
包装应符合gb/t 13384-2008的有关规定。
9.2.1包装应确保称重仪表在正常装卸、运输、仓库存储等过程中不发生损坏、锈蚀、受潮、降低性能等;的情况,以使称重仪表安全完整地运到目的地。
9.2.2根据称重仪表的性质、形状、大小和精密程度的要求进行包装设计,做到包装紧凑、防护可靠。
9.3运输
称重仪表的运输应符合运输部门的有关规定。
9.4贮存
称重仪表应存放在温度不低干-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rh,通风良好的室内,目室内空气不得含有腐蚀性气体。
称重传感器检定规程
天津普锐司顿仪器仪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