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玉米地里,玉米不是主角,主角却是种的茶苗。到底是玉米地里种的茶叶,还是茶叶地里种的玉米,一眼看过去,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不过在茶苗刚栽下去后的两年时间里,在两垄间种上玉米,好处还真不少。竹山地处鄂西北,是典型的山地气候,每年夏季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会对农作物带来不小的影响,套种玉米,一方面能够为茶苗遮荫,另一方面也能增加乡亲们的收入,一举两得。
等到两年后,茶苗长出茶冠,茶树对高温的抵抗力增强了,茶园也有了收入,这时候就不需要套种玉米了。利用这个模式,最近三年来,竹山县发展了十二万亩高标准茶园,那什么叫高标准茶园呢?竹山县在发展茶园前,首先用测绘的方式,对全县适合发展茶园的土地进行了定位。同时为了应对山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全县对新建茶园统一规划,传统茶园建设是在一米二一垄、一米四一垄,而现在则建设为一米八一垄,厢面只有60公分,长出蓬面只有80公分,剩余有1米到1.2米的空间,使其适合后期机械化作业。
在竹山县竹坪乡宽坪村的一块高标准茶园里,茶树的长势喜人,竹山镇农业农村局的丁主任说,这是因为在建园时,就对土壤进行了改良,包谷杆、秸秆、玉米花生的秆,全部回填到地里。乡亲们如果有意愿转种茶树,只需要每亩田准备六千斤的秸秆回填即可,政府提供一千斤有机肥,挖机,人工,茶苗。茶园建好后,乡亲们负责管护,最后茶园产生的效益也都全部归于乡亲们。
每亩茶园投入1200元,工程式建园,由企业老板进行发包。高标准茶园建好后,后期管护上就得依靠乡亲们。由于种植茶叶前期3到5年内是没有收入的,为了提高乡亲们管护茶叶的积极性,县里又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三年每一亩田每年补贴500元。
工业园式政策引进农企 快速提升茶叶加工能力
从建到管,真正让贫困户受益,可茶叶的生产能力快速上去了,茶产业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从2017年到2019年,十二万亩高标准茶园建好了,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全县茶叶的加工能力需要市场主体进入,谈何容易。为此政府指挥棒再次发挥了作用,计划在两年时间里把茶叶的加工能力翻两倍。从厂房到征地,政府“买单”,而企业只需带着经营的设备就可以了。
丁主任说,把工业园招商引资的政策运用到茶企引进身上,这种支持力度在省内都不多见。企业进驻后,政府和企业还要签订责任书。企业保证产值达到两千万,就可以免去租金。这样算下来,一家茶企一年能够加工六千到一万吨茶叶,乡亲们的茶叶也就有了销路。目前已经引进了七家企业,计划未来两年总共建十家大规模的茶企。
茶叶加工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茶叶的加工水平也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只做名优茶,到现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加工产品,老百姓的收入从以前的两千增加到了四千块钱。通过这一整套茶叶发展体系,预计到2021年,竹山县将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30万亩,鲜叶利用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年综合产值达到三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