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术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之1、追求成熟美;
让儿童统一去临摹成年人的作品或一些公认获奖作品,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个体经验和创造的权利,犹如让儿童吃营养不良的精神快餐,终究会因方法沉闷而留下后遗症。
误区之2、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部分家长在孩子绘画时,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形成定势思维。家长看到孩子把小草涂成黄色或红色就硬要孩子改成绿色,看到鱼画在天上,就告诉孩子鱼应该画在水里,粗暴的扼杀孩子的想象,幼儿学画不应只学画“看”到的,更重要的学画“想”到的。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是儿童内心的写照。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对于学习美术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之2、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现实中,幼儿常被要求学画壹定要“象”,横要平,竖要直,把画画得“象”与“不象”作为学画的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谨小慎微,匠气十足。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
把儿童美术课堂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单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
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像。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
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其实幼稚也是一种美,认识幼儿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幼儿手指小肌肉发育得不够完全,画出来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但形的“不似”却成全了“神似”,这种离形求神的画法,或者“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法,更显得纯真可爱。我们鼓励孩子们认真大胆,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心意。
学习美术的好处有哪些?
1.发展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2.促进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美术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3.提高运用媒材,技术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画画以动手操作为特征,新的媒材,技术不仅容易引起兴趣,而且可以培养探索学习的习惯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 4.培养丰厚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活动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 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画画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和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青岛尚言艺术文化培训学校
0532 666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