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谁是三国最有学识的人?诸葛亮杨修曹氏父子都排不上行

2019/8/9 2:51:49发布59次查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凭籍难以踰越的长江天险,偏安江左一隅的孙吴政权相对稳定,因此成了民众躲避战乱的首选地,大量的流民涌入东南,这其中也有许多的佛教徒。
建安末年曹丕代汉称帝,一时许多关中、洛阳地区军人叛降、百姓南附,政治动荡,史称“献帝之末汉室大乱”。这些南附东吴政权的人当中,就有著名历史上著名的译经者支谦。
支谦是大月氏(也称为月支)后裔,字恭明。月氏为佛国,是中国早期佛教传入地之一。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即联合了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此后,月氏人入居汉地络绎不绝,移民汉地的月氏人大多以支为姓,佛教也随之东传。支谦的祖父在汉灵帝时率数百人归附东汉,被任命为“率善中郎将”之职。佛教史上,支谶、支亮、支谦三人为汉末传播佛教的著名人物,而且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三个人,“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其中支谶为支亮师傅,支亮又为支谦老师。支谦从小学习汉学典籍,并且“学胡书、备通六国言”,又拜在支亮门下刻苦钻研佛教文化,“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直到“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仍好学不倦,时人称其为“知囊”。
这个时候,东吴政权正是风雨飘摇之际,刘备起倾国之兵前来报夺荆州之仇,孙权担心腹背受敌,不得不违心地向曹丕称臣。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得知博学多识的支谦辗转避乱到了江南,焦头烂额的吴主孙权喜出望外,立即请支谦入宫,“因问经中深隐之义”,支谦对答如流,“应机释难,无疑不析”。孙权大喜,当即“拜为博士”。等击退刘备,解除政治危机,孙权称后不久,又使支谦“辅导东宫,甚加宠秩”。
或者有吃瓜群众会问,孙权怎么会选一个和尚做太子师傅?其实,这个时候的支谦还是一个居士,并没有出家。另外,早期佛教进入中国后,并不象现代和尚一样张扬,而是依附在道家的阴影下,以至于人们误以为佛教也只是黄老道术的一种。孙权请支谦以“宾友”的身份辅导太子,自然不会引来非议的。
孙权本来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孙登不幸早亡。太子死后引发朝堂震动,支谦害怕惹祸上身,激流勇退从此隐居穹隘山,跟随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专心译经事业,直到六十岁入寂。孙权另一子孙亮曾赞其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业履冲素,始终可高。”
支谦一生译经29部,虽是一代高僧,却不为尘世人所知,其事亦不见于史料记载,或者正是因为他既是方外人,且为异族,故此孙吴政权对其人其事讳莫如深。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支谦学贯东西中外,所译佛文畅达经意,易于理解,所译作品中的一些掌故、名词直到今天仍广为流传,只是人们茫然不知而已。
如“盲人摸象”、“出淤泥而不染”等……
世人皆知,莲花本为佛教象征物,随着佛教的汉传又赋与了新的含义。新版《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解释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能保持芳洁,不受污染,比喻人处于污秽混浊的环境而能保持自身清白。”这样解释并不大错,然而辞典却将其出处记在了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出淤泥而不染”之句见于历代名僧所译经文中,支谦《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中即有“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渍不释、风吹不动……譬如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著。”,
支谦的译文比周敦颐足足早了数百年之外,难怪钱钟书会说周敦颐《爱莲说》“有拾彼法牙慧之嫌”了。
至于“盲人摸象”的成语更是首见于支谦《佛说义足经》中,故事主干和情节在支谦的笔下成型,最终成为汉语成语,正是因为佛教文学随着历史发展与儒学渐渐融合的原因。如果以为盲人摸象只是一个简单的四字成语,那就真的是“盲人摸象”,闹大笑话了。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