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利用农业大棚改建“私家庄园”、别墅等违法违规建筑,不但触及法律红线,还动摇了那些本分做农业的社会资本的信心,既然可以挣快钱,谁还愿意好好种地接下来的结果就是盲目跟风,大棚房进一步蔓延。因此,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我们必须承认,的确有很多社会资本下乡的初衷是不单纯的,他们有故意钻空子的嫌疑,他们有意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问题是,还有更多真心想做农业、真心想带领乡亲致富、真心喜欢乡村田园、真心看好乡村未来前景的社会资本,他们想发展,却无依无凭无靠,难以发展,举步维艰。
笔者调研发现,很多投身乡村田园的社会资本,都是受中央一号文件或农业农村部文件鼓励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进行乡村旅游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感召和鼓舞,一头扎了进来。
更有甚者,是家乡的父母官几次三番上门邀请回乡投资,而且给予了很多口头许诺。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中央的文件,还是地方父母官的执意招商,都在鼓励社会资本下乡,但社会资本下乡仅仅就是农地农用、纯粹的务农,却连基本的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运营、现代销售手段都用不上,怎么可能让社会资本安心“务农”
仅仅是种植大棚作物、大田作物,然后走传统的批发零售,社会资本的优势荡然无存,那就停留在了和农民同一的竞争线上,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引导进一步的社会资本下乡。
现代机械化设备、农品仓储没有地方寄身,如何实施现代技术或者说,无视现代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按老标准规定各种用房指标,又如何顺应时代
城里优秀的人才在乡村田园没有立足之地,如何引进现代管理
采摘,既解决了在地销售,又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去处,间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如果连采摘这种最基本的运营形态都无法保证,没有配套用房、没有就餐地点、没有活动场地,何谈现代运营何谈现代销售何谈休闲农业
大棚房整治,该拆的的确拆了,不该拆的也拆了。
之所以不该拆的也拆了,大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很多被拆除的建筑本身就是处于模糊地带,还有一部分是庄主的无意识违法。
拆可以,问题是,拆后怎么办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据笔者调研的数据,目前,大部分庄园主在观望,少部分开启了重建。即使重建的庄主,依然一头雾水,到底该咋建到底依据在哪里
如果有关部门不从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出台休闲农业用地政策,那么,很多庄园主面对流转的大量土地只能望洋兴叹、悻悻退出。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休闲农庄遭遇断崖式停摆,那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你的庄园值不值得重新再做一次呢
首先,很多行业都会经历疯狂无序的发展期,继而进入规范整治和市场淘汰的洗牌期。在洗牌的阵痛期,考量的就是每一位庄主审时度势的格局,以及扭转乾坤的能量。秘笈肯定没有,有,江湖上的秘笈也往往是极少数人才能玩得转,没有普适性,因而不可说、不可模仿。
其次,该淘汰就得淘汰,休闲农庄本来就不是人人玩的转的,休闲农庄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有着区位、定位和水位的综合制约因素,本身就不是每块资源都可以做休闲农庄。笔者早就说过,当下的休闲农庄,至少60%是需要被市场淘汰的。
再次,有时候,市场存在逆淘汰。也就是说,你很努力,你的资源也没有问题,你也没有违规,就是被淘汰了。这,没有道理可讲。
还有,时间很关键。政策面、资金面、土地面、人才面等等,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等待。或许,休闲庄园最后决定胜败的就是谁能“剩下来”、“留下来”,谁活的更久。
最后,或许,每一家庄园都值得重新再做一次。无论你是以何种意图介入休闲农庄,也无论你的休闲农庄当初规划的有多超前,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我们唯有不断迭代、不断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节奏。更何况,当前,绝大部分的休闲农庄都是在摸索中建设出来的,一会照顾情怀,一会照顾领导,一会照顾市场,本身就是在摇摆中带着一身病晃晃悠悠走过来的,怎么能打硬仗
笔者曾经撰文阐述庄主的要旨,庄主必须具备规划力,而规划力是一种能力,一种预判、整合、顺应、决断、致胜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庄主们要为庄园开发中所涉及的“规划”赋能,未雨绸缪,形成合纵连横、杀伐决断的潜意识能力。
庄园涉及哪些规划大致上有项目规划、时间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运营规划、平台规划、人才规划、资本规划、营销规划、渠道规划等十种,而这十种规划,基本上都需要庄主本人参与、理解和驾驭。
当你明白了这十层规划的要义,基本上你也就会重新来做自己的庄园,重新来注解自己的庄园。(参见庄主)
转载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