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农业股,前有扇贝跑路,后有猪被饿死。说到养猪,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股价不足1元、在退市边缘挣扎的雏鹰农牧。同为养猪股、同样采取极限扩张的牧原股份,不仅猪没被饿死,动态市盈率还高达1000倍,你说气人不气人?
01 养猪股的极限扩张之路从扩张速度看,a股养猪小能手非牧原股份莫属。2014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191.9万头,2018年就奔到了1101.1万头,出栏量跟第一名差一倍,跟第三名也差一倍,就这样稳稳的站在了行业老二的位置上。
牧原股份猪是越养越多,但是随着猪价的下降,利润却一点儿没增长。牧原想的也很清楚,如果不扩大养猪规模,猪价一下降,净利润肯定大幅下滑,股价就玩完了。
然而,这是建立在每头猪能赚钱的基础上的,一旦猪价降的比成本还低,养的越多亏的越大!养多了反而玩完!今年一季度就是这样,1-2月以880元/头卖了202万头猪,卖一头亏207块,最终亏了4.2个亿!
在猪价的降低下,牧原的业绩就很崩溃,2017年收入翻倍净利润不增长,2018年收入大涨30%净利润一下跌到5个亿。
既然越扩张越赔钱,牧原为什么还要大举扩张呢?因为在等下一轮周期!
只要猪肉价格低于行业平均价,就会有大量农户退出,产能会下降,价格会逐渐回来。而在大量农户退出的时候,牧原就能借机把农户的市场抢过来。到了下一轮周期,价格一旦上涨,牧原就能靠大批大批的猪赚个盆满钵满。
那么问题来了,早早上市的雏鹰农牧盲目扩张,结果导致猪被饿死、以肉偿债,作为后来者的牧原,扩张会有好的结果吗?
02 极限扩张的底气来源中国养猪场共计5000万个,50头以下的零散农户占到了4800万家,这导致谁也没有定价权,拼的就是猪价下降后谁亏的少。牧原每年卖1000万头猪,一头如果亏上100块10个亿就没了,规模扩张怕是只能当个笑话。
那么问题来了,牧原股份一直在扩大养猪规模,但牧原到底有没有成本优势?与小散农户相比,肯定有规模优势,因为养猪成本里超过70%是饲料、兽药,集中采购能让成本显著下降。所以关键是和其它龙头比,这就要从养猪模式开始讲起。
整个a股养猪股的模式,几乎都是公司+农户,就是猪、饲料、兽药全部由公司提供,交给农户来养。农户把猪养出来了由公司买走,按照事先商量好的价格,减去农户从公司领走的仔猪、饲料、兽药的成本购买。
说白了,就是农户提供猪舍、设备、人力,公司给你点儿补贴,帮助公司养猪。2018年温氏股份大概每头猪给农户220块的补贴,占养猪成本的18%。
牧原股份的模式是自己一管到底,所有事儿都自己来。与温氏股份最大的区别,是自己建猪舍、投养猪设备,这里势必会带来折旧,换言之,每一头猪都要为它住的地方承担一部分成本。把成本拆解开以后,发现牧原的折旧果然比温氏要多,一头猪要多背57元。
继续拆解,会发现牧原在多项成本上要比温氏低很多。深究后发现,牧原主要产能集中在河南,温氏集中在南方,仅仅是地域的差别,就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者的成本高低。
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牧原在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上,都要比温氏有优势的多。牧原每只猪的原材料成本是660元,温氏是771元,仅此一项,就让牧原养殖成本低111元!
另外,养猪是人力密集型行业,牧原生产人员有2.36万人,温氏自己只做交配、育种,生产人员3.86万人(产能是牧原两倍)。牧原生产人员的人均薪酬3.2万,温氏高达5万,温氏高出牧原14元/头,1000万头出栏量的背景下,就是1.4亿的毛利润。
如果单从模式看,优劣参半。牧原的生产更集中,使得物料运输成本更低、料损更低,但也正因为集中养殖,所以对防疫的要求更高,一旦一只猪得了猪瘟,怕是几十万头猪都要被捕杀,因此,牧原在头均药品及疫苗投入上显著高于温氏。
养殖成本牧原低于温氏,而温氏在公司+农户模式下的成本几乎是最低的。这样一看,模式+地域优势下,牧原综合成本基本上是a股最低,这也是其规模扩张的底气来源。
03 作为生命线的资金链温氏做产能扩张,去签更多的农户就好了,但是牧原扩张10万头产能,就要去投资建设能养10万头猪的猪舍、设备以及养殖人员。事实也是这样,过去几年牧原的发展一直是由大规模投资拉动的。
过去四年,牧原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高达175亿元,2017年达到峰值的62.76亿元!2018年投资额已经开始放缓,同时2018年养殖板块子公司只增加了2个,牧原的高速扩张似乎告一段落。
然而,高速扩张期虽然结束,但现在还有大量工程还没有完工,所以投资还没结束!根据最新披露,目前的在建工程计划投资额还差62.7亿元!投完了这62.7亿元,才算完事儿!
回顾过去几年的现金流情况,牧原股份由于对客户无赊销,现款现货,所以经营性现金流非常好,四年时间流入53亿元;这四年投资现金流净流出184亿元,剩下的100多亿元缺口,只能由筹资现金流来补。
为了募集这100多亿元,牧原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靠发行股票解决了55亿元,靠银行借款解决了60亿元,可转债、融资融券又七七八八的把剩下的也补上了。
一番折腾下来,牧原资产负债率并没有提高多少,一直是54%,因为融来的钱全部投建了固定资产,又拉低了资产负债率。然而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比较尴尬,只有0.72和0.29。换言之,如果破产清算,牧原能还债,但是如果逼牧原还款,怕是什么都拿不出来。
不过至少从目前看,牧原的极限扩张仍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根据对证监会问询函的回复文件,牧原仍有64.58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可以使用,且有多种融资工具可供使用。
极限扩张的代价除了紧张的现金流,还有高昂的利息负担!目前财务费用率已高达4.02%,已经超过了管理费用率,成为了三费的大头。2018全年利息支出超过5亿元,而当年净利润也只有5亿元,假如没有利息,净利润能翻倍!
04 估值之锚问题来了,目前动态市盈率达到1000倍的牧原股份到底贵不贵?
牧原股份今年一季报和中报业绩预告,都产生了大幅亏损,但是其股价不降反增,显然是对猪周期到来高业绩回报产生了高预期,猪周期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四年一遇的猪周期,还剩最后一个买入时机》中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
从当前估值水平看,牧原已经成为养猪股里最贵的公司。就算1000倍的动态市盈率可以先放着不看,看静态市盈率和市净率,牧原依旧贵的离谱,静态市盈率是温氏的6倍,pb是温氏的2倍。
既然这1000倍市盈率是给未来猪周期下的业绩表现的,我们以当前市值做个假设,看看未来市盈率是多少。
2019年牧原股份计划出栏1300万头生猪,上半年销售了580万头,毛利润4.82亿元,根据业绩预告,上半年亏损1.5亿元左右,那么上半年三费等支出差不多是6.32亿元,假设下半年和上半年一样。另外,下半年假设猪价涨到18元/公斤,牧原每只猪售价大概在1786元,对应每只猪毛利689元。
全年1300只猪,上半年卖了580万头,下半年是720万头,那么毛利润是49.6万元,减去三费等6.32亿元,下半年净利润43.3亿元,减去上半年亏损的1.5亿元,净利润41亿元左右。以当前1600亿元市值看,对应市盈率39倍,用同样的逻辑算一遍同行,就会发现牧原股份pe仍然高的离谱!
好公司是好公司,买股票的话,猛拍君私以为还是算了,股价已经上天了,即便未来业绩释放,估值也根本降不到合理水平!
在猪价见顶前,股价可能会迎来一波回调,大概率会有一个短线的机会,详细的内容,我们写在上一篇文章里了,请移步阅读!文章链接如下:
四年一遇的猪周期,还剩最后一个买入时机
免责条款
本文谈论的股票仅是个人根据公开信息对股票的判断,同时也不明确这些个股的买卖建议,据此买入,后果自负。
转载声明
禁止转载,且从未授权任何人转载文章。如若转载,请申请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