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记者来到这个神奇的养猪场,养猪场面积不大,场地是开放式的,一大群颜色不同的肥猪在围栏里自由活动,有的在拱地、有的在进食、有的在互相追逐。
开鲁县东来镇沙牧豚养殖基地总经理王晓亮介绍:“虽然是育肥猪,但是我们把它们叫工作猪,因为在育肥的过程中,它们是要工作的,就是把土拱松软,把粪尿留下,还要播下种子,它们的工作目标是沙地改良、荒漠绿化,很高大上吧。”
王晓亮讲,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通辽市安田生态沙漠绿化项目,即利用猪拱地的习性,在沙地牧养生猪,通过猪的拱翻和粪尿的搅拌,达到肥沙沃土、恢复生态的作用;同时,沙地牧养的生猪因为生态、有机等独特优势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王晓亮认准了这一阳光产业,承包了这片1800亩的林地,决心让林间日益沙化的荒地重现生机,让没有经济效益的林地变宝地,并于2018年与朋友合作注册了公司,购进了仔猪。
据王晓亮介绍,电子围栏和可移动圈舍为工作猪圈定活动范围,按50头猪一亩地放养3至4个月,达到预期效果后,移栏转圈、猪群转场。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放牧区昔日尽是草蒺藜满目枯黄的沙地,变身油油的绿草地。“如果在转场前一周在猪料里拌上紫花苜蓿草籽,那转场一个月后,这里就会是一片紫花苜蓿。”王晓亮说,猪拱地,真的就能肥土播绿。
养足12个月、体重达220斤,满足以上2项指标,工作猪即完成使命,转变身份为商品猪。此猪除了每天呼吸清新空气、在广阔场地活动,还有什么不同? 王晓亮介绍,他们养的猪吃的是以玉米秸秆、玉米面、豆粕、麦麸、纳豆等配比的发酵料,喝的是酸奶、红糖、清水勾兑而成的饮料。猪吃的好、喝的好,不仅免疫力、抗病力明显提升,肉质也更细嫩、紧致,据检测,影响猪肉味道的肌苷酸含量是传统圈养猪的6倍以上。
去年,王晓亮和合作伙伴为他们生产的有机猪肉注册了“砂牧豚”商标,产品热销开鲁、通辽和北京多地。
2018年2处养殖基地共存栏生猪400头,出栏180头,收益近12万元,改良沙地近20亩。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坚定了王晓亮扩大养殖规模的决心,目前他正按计划购进仔猪,计划把存栏扩大至1000头,明年扩大到2000头,规模养殖成功后,带动周边百姓一起养猪致富。
(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