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9中原生猪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田克恭在会上谈到,中国养猪业从未如此重视检测诊断,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生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检测诊断。未发病的猪场如何保证持续平稳生产?可疑猪场如何快速诊断并定点清除?已清场猪场如何实现复养?准确、快速的诊断检测至关重要。
他详细介绍了asfv核酸诊断、免疫学诊断的新技术及应用,asfv相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应用。其研究团队目前已在非洲猪瘟疫苗和诊断试剂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致力于为养猪业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19年7月27日,其团队已用cho表达系统、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等3种表达系统对非洲猪瘟病毒相关的7类44种蛋白进行了成功表达。
已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的asfv荧光热对流pcr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安全等特点:无需样品处理;20分钟即可判定结果;仪器小型便携;体系配制及仪器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简单培训即可现场操作;敏感性、特异性和传统荧光定量pcr相当;仪器自动显示检测结果,直观准确;无核酸提取过程;特制cpcr管,从检测到结果判定全程均为封闭体系,有效避免核酸污染。另外,他还详细介绍了asfv双抗体夹心 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asfv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和asfv elisa间接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在猪场的应用。
非洲猪瘟疫苗面世还需要多久?
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我国以来,给我国养猪及相关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及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2],可以说是悬在每个养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asf的防控及根除之路任重道远,而安全、有效的asf疫苗仍需时日(抛开政策因素,单从科学研究上保守估计需要2~3年),可谓远水不解近渴。
未来asf疫苗的研发需要颠覆性思维与最新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例如构建asfv必需基因缺失的突变病毒,从而获得一过性感染的复制缺陷型asf疫苗,以解决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国外研究机构已尝试构建组蛋白样基因(a104r)缺失的asf疫苗,但未成功构建出疫苗候选株。合成生物学技术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为asf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优化提供可能,由此可加快未知基因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功能研究,全面解析asfv的生物学特性,为asf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疫苗不是万能的,一个不安全的疫苗犹如饮鸩止渴。即便是将来有了asf疫苗,也必须同时依靠严格的生物安全和精细化管理,实行综合性防控措施,才有可能控制和根除as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