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很多养殖户朋友的认知是一波三折,从开始的三公里扑杀,人们往往认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后期随着认知的加强和点杀的施行,人们又普遍认为空气无法传播asfv,而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接触性传播,但最近又有发病的养殖户表示,asfv有可能不仅是接触性传播,那到底该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大颗粒病毒,在没有尘埃等介质的情况下是很难通过空气传播的,有文献指出,非洲猪瘟的空气传播距离不会超过2米(m penrith 等,2012),因此我们的焦点关注在了非洲猪瘟接触性传播,那接触性传播究竟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早在国外有人做过试验,《dynamics of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hedding and excretion in domestic pigs infected byintramuscular inoculation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一文中提到,当健康猪只肌注asfv和相邻栏接触发病猪时,能检测到病毒的部位和时间有显著差异,通俗的来讲在皮肤完整没有伤口的情况下,健康猪只是通过黏膜进行接触性传播,而后扩散到全身的血液中,而肌注病毒的猪只直接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病毒(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实验数据可见,接种感染猪群在血液中检测asfv的时间要早于口腔棉拭和鼻腔面试,而同栏接触感染猪和相邻栏接触感染猪检测asfv中发现,口腔棉拭、鼻腔棉拭和直肠棉拭能检测到病毒的时间要早于血液,其原因为接触性传播的病毒会在淋巴结和巨噬细胞中复制,因此早在血液出现病毒扩散前病毒会在口咽区聚集复制,因此在国内现有的早期检测过程中,通常会取鼻腔和口腔黏液作为样本进行诊断。
从上述论点中我们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性黏膜传播,因此通过推断,通过增强黏膜免疫来去提升猪群对asfv的抵抗力是具备潜力的,黏膜免疫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分泌型iga(secretoryimmunoglobulin a, 简称siga),那么siga在对抗非瘟的理论和应用可能性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讨论,感谢各位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