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部位不当的问题:
这个注射部位是不正确的。
于是一圈小猪就成这个样子了。
把基础的东西做好,把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做扎实,其实是一种很务实的能力提升。
山西阳城:
这个猪场是山西阳城的,存栏200头母猪,去年春节前开始执行方案,目前猪场已经稳定。
但是在细节上的执行上还有需要做的地方,比如这种小猪补料的方式,料盘不清洗,在夏季会出现什么情况?而且没有补水的料盘,不要告诉我有饮水器,饮水器跟补水盘是两个概念。
卫生、认知和细节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河北保定:
从母猪的外表来看,母猪的健康度是有问题的。
去年引种了两次,最近初现有母猪蹭痒的现象,驱虫了三次但是没有改善。
引种前后的防控预案非常重要,除了母猪本身的问题之外,运输及到陌生的环境是有应激的,而针对应激问题及回来后的过渡适应方式和方法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这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引种及引病”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多猪场一初现此种问题就认为是种猪的问题。诚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对于种猪从猪场到自己猪场后的过渡问题解决方案其实也有很大关系。
你引种引的品种越纯、体型越好.....其要求的条件就越高,在没有适合自己的、实用的有效方案作为支撑过渡的情况下,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是蛮大的。
就像上面这个案例,有一个因素是大家很难考虑到的,那就是过敏和长期不洗澡的情况下身体是不舒服的,总想挠挠,可是猪没有灵活的手,只能通过蹭痒来缓解。从母猪的背部结痂情况来看,这个因素的可能性很大。
于是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搞活动场、泥塘供猪洗泥土浴,然后建设蹭痒柱,让猪通过洗澡解决。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提升脾胃功能、提升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调理肝肾功能等方式增强生理代谢强度,进而让母猪自己蜕皮结痂的方式缓解。
山西高平:
18头小猪是不是很给力!
扔掉一部分还是尽可能的把这些小猪都养活?
这个其实是一个选择问题,大型猪场由于人员的责任心及执行力问题,淘汰或者寄养出去几头是常规的做法,但是小猪场都不舍得扔掉,于是就成了一个需求。
如何满足这个需求?
常规方法:由于母猪刚产完小猪产的奶并不多。带的小猪过多的话其奶水也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的小猪。
首先最经济的就是选择寄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成本,也可能最大程度的把小猪养活。
可是有些小猪场或者特殊情况下没有可以寄养的母猪又想把小猪都养活怎么办?那只有选择人工辅助处理了。
首选就是给小猪喝一些温开水,让小猪都吃到一些初乳,然后选用专用的乳猪奶粉或者教槽料搞成粥状去给小猪灌服,一般经过3天左右,个别5天时间小猪就会自己采食。
这样在母猪奶水、人工多次补饲的辅助作用下,很容易渡过小猪的危险期,等到小猪相对采食旺盛后,尽早的补料,在补料的基础上锻炼乳猪的脾胃功能和注重乳猪的实质性器官发育及免疫力的提升,是提升养活几率的有效保障。
总之,遇到这种产的多甚至很多的情况下把小猪尽可能的养活,除了合适的方案和方法以外,细致性的工作和执行力到位是最有效的保障。
小结:在养猪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瓶颈和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是正常的。
对于养猪来讲,我们的实力其实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个是能把猪养活养稳定的能力,第二个是在以此为先决基础条件下的不断的育成成本有效降低能力。
离开成活率及稳定度去谈降低成本的概念都是伪概念,猪都死了,你怎么去降低成本?
其实我们如果自己的去分析自己的养猪经历,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无论价格多低,我们虽然有损失,但是损失并不是惨不忍睹,我们最大的损失往往是因为猪场不易稳定、猪场伤亡率过高和一些关于成活率的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损失才是最惨重的。
猪是有生命的动物,跟做工业性产品是不一样的,一旦发病或者遇到特别厉害的猪病,即便能控制住,你的损失也不会小,而一旦你控制不了,很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所以,专注细节,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做契合自己的方案及规划,务实的一点点的提升自己的保持猪场稳定度和降低发病率并尽可能的提升猪场的成活率才是我们更应该重视且下大功夫去实现的目标和前提。
在猪场成活率低下、难以稳定且问题不断的时候,你去谈猪价、谈战略、谈降低成本.......是对的还是错的?心里没一点数吗?
装睡的人叫不醒,务实的人挡不住,先养活,后养好!是基本的认知,方向错了,结果能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