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解密三国之襄樊之战

2019/7/12 0:49:09发布69次查看
说起三国,坊间除了讨论武将排行,谋士位置外,有个话题始终无法绕开,那就襄樊之战。这被一个巨大的迷雾所笼罩,很多人想窥探迷雾中的真相,却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让各位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去一探究竟。
三国荆州局势图
襄樊,地处荆州。荆州,自古就乃兵家必争之地,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东汉末年辖九郡:襄阳郡、章陵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荆襄九郡”。然而就是这个九郡,牵动了整个三国的中后期历史走向。在当时,整个荆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三国鼎立。赤壁之后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但此后,孙刘对于荆州,又有了一次分配,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而三方时任荆州地区最高统帅,即“军区司令”分别是曹仁,关羽和吕蒙。
这就是襄樊之战之前的态势。事情的经过恐怕不需要多说,那是一场以关羽发动,曹仁死守,吕蒙偷袭成功而结束的战争。结果和影响,却不得不详细谈上一谈。关羽战死,吕蒙战后暴毙。曹操在襄樊之战后的第二年厚葬关羽后突然中风身亡。刘备为此兴兵犯境,引发了三国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却兵败郁郁而亡。孙权在此之后从贤明之主逐渐变得昏聩。总体说来,魏转危为安;蜀汉由盛转衰;东吴表面上获得了最大利益——完善自己的长江防御体系,其实独自承担起数千里战线上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换而言之,东吴陆军力量由始至终的不济,荆州这个攻守一体的战略要地,仅仅是一个防御作用,可以说是完全的浪费了。
因此,很多人感叹,假如没有这一仗,也就不会有后世诸多的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作为当时的三方驻荆州最高领导者:曹仁,关羽,吕蒙,估计谁都有收复荆州的想法,但真正走出这一步的,就是关羽。但《三国志》中仅仅记载: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襄樊之战
千百年来,有很多人在思考,却因史料匮乏,产生了很多猜测。大多以《隆中对》来证明关羽出师是否有错。一则说是为完成《隆中对》的战略前提;一则说是违反了《隆中对》的步骤。而对于关羽襄樊战败后被俘而死,更有推论说是刘备或诸葛亮假手孙、曹杀之,颇为离奇。不论如何,其核心,就是襄樊之战,到底为何而战?
万事都有它非常缜密的逻辑。那么襄樊之战,自然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说三国,即天下三分,实则是指刘备夺了益州之后。而刘备夺取益州之后,魏蜀吴的关系开始转变。首先,和蜀国发生不愉快的就是盟友,吴国。所谓的孙刘联盟,第一次出现断裂。《三国志先主传》有明确记载:
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两方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曹操做了两方的调停人。曹操征张鲁,定汉中,声势浩大。刘备恐曹操继续引兵入川,遂和孙权和解,让出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集中精力对付曹操。而孙权暂以曹操征汉中,故以兵袭击津北、濡须。曹操留夏侯渊和张郃屯汉中,钳制刘备,自己还军应对孙权的突袭。刘备乘势派张飞与张郃战于瓦口,逼其退回南郑。《三国演义》对这两年内的战争,描写十分传神,包括张辽威震逍遥津、甘宁百骑劫曹营、猛张飞智取瓦口隘等脍炙人口的名段。此后就是众所周知的曹刘大战汉中地了。刘备完胜,取得汉中,并自立汉中王,声望达到了巅峰。
隆中
此时,对于自诩兴汉室的刘备来说,已然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因此关羽师出荆州,完全按照其计划,即按照《隆中对》的步骤来执行。对于前言,“天下有变”的解释自然是在汉中之战前,孙权曾借机战合肥。其实这种解释完全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先来看看《隆中对》是如何说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要知道,“天下有变”虽然是《隆中对》的前提,但也是小前提。在此之前,还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虽然蜀吴两家之前平分了荆州南部,那也是迫于曹操的压力。如今曹操的压力已经消失,而刘备势力达到了巅峰。自然荆州的矛盾也就在此浮出水面。对于利益而言,不是敌人就是朋友。就东吴方面来说,不管出于何种考虑,与魏结盟势在必行。可谓孙刘联盟破裂已成定局,也就是说“外结孙权”这个大前提已经失去了。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肯定不会机械的按照《隆中对》的策略来执行。关羽出兵,怎么是像别人所推测的无脑按照《隆中对》的部署来执行呢?
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关羽到底是为何出兵进攻襄樊?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有一个名词在脑海里闪过——“军演”。军演,是军事演习的简称,是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显示军事力量和军事素质。是指在想定情况诱导下进行的作战指挥和行动的演练,是部队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基础训练之后实施的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在特殊时期进行军事演习,可以达到威慑不友好国家的目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军演是“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这点仅仅也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非战争的年代里。倘若放在古代那种刀光剑影的乱世,恐怕“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就是一场实战了吧?更重要的一点,军演的意义就在于威慑不友好国家的目的。换而言之,军演就是要打出自己的军事实力,让对自己国家有企图的别国看见其实力后胆战心惊而放弃一些不友好的想法。如今这个世界,展示自己实力的方式只有军演。而古代,恐怕没有比一场类似于军演的战争来的更加直接。
这个切入点,或许是解开关羽出兵的关键。前言已经说了,蜀汉此时声势达到顶峰,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到达冰点,随时都有可能断裂。而曹魏也对汉中失利心有不甘,想着随时翻盘。就是在这样的临界点上,没有比在东吴门口打击曹魏,彰显蜀汉的实力,压制东吴的军事行动更加有效的方法了。那么这一场威慑曹魏和东吴的军事行动,自然就落在了三国交界的荆州。关羽就成了这场“军演”的直接负责人。用现在的看法就是,荆州军区的一场军演,自然负责人就是军区司令了。
关羽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之言,但罗贯中似乎也对关羽出兵有着同样的疑惑。于是他用自己的逻辑对于此事有着很好的描述:
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请仔细看清楚,这里说的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就是说,打了樊城得目的,不是为了夺城池,而是“使敌军胆寒”就可以了。胆寒的目的,则是之前说的,让曹魏慌乱,让东吴安静。这就很符合军演的意义,威慑作用。可见,罗贯中虽然不知道军演这个名词,却也自然之中以逻辑暗自符合了军演的实际意义。
这么一个有深谋远虑的战略进攻,交给了关羽。是否合适呢?也只能说,只有关羽的硬性条件合适。硬性条件之前说了,这次军演必须在荆州,三国最纠结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军演的总指挥,直接负责人,那性格就很不合适了。众所周知:
为将之道,切忌骄纵、自大,目空一切。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全局的把控。
胡三省先生评曰:
晃营破羽围如此而不能制,使吕蒙不袭取江陵,羽亦必为操所破,而操假手于蒙者,欲使两寇自弊,而坐收渔人、田父之功。
这就是让吕蒙为代表的东吴去夺荆州杀关羽,而吕蒙很不幸的做了曹操的刀。
荣光三国志的吕蒙图
由此可见,能不能看到战争背后的利益,才是最大的赢家。作为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吕蒙尚不能看透,何况向来自大惯了的关羽?陆逊就说:
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
最明显的例子,而且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马超来投奔,关羽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以及拜四大将,闻和黄忠同列时,关羽竟然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可见关羽有多么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易中天先生对关羽有一句经典的评价:
刘备集团从来都是惯着关羽的,关羽变成了一个‘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两个特点,一是任性,二是天真。因为惯坏了,所以任性;因为是孩子,所以天真。
只可惜,关羽的个性导致了他只看到了取樊城,而没有看到去樊城背后的目的。于是悲剧就发生了。但,或许有人会想,这个“军演”的目的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也许在没有达到之前,关羽就已经败了。其实非也。这次袭击樊城,目的就是吓曹操,慑孙权。而在战役中的,有一个当口,其实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
曹操
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北上樊城攻打曹仁所部。曹仁遣使告急。正值曹操刚从汉中回军留驻长安,遂即遣于禁督七军南救曹仁于樊城。于是,演绎出了一场经典——关羽水淹七军。此战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里面都用了这个词:“羽威震华夏”。为何如此?《资治通鉴汉纪六十》曰: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
就是说此时,关羽的声望,蜀汉的气势已经达到了顶峰。而曹操和孙权的反映又是如何?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只是司马懿、蒋济言:
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曹操这才打消了迁都的念头,顺便打了个太极,将解樊城的任务派发给了孙权。而孙权会不会咬钩呢?孙权此时,对关羽的霸气也威慑住了。于是“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典略》云:
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由此可见,曹操和孙权都为此深感不安。其实“军演”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倘若关羽能稳住孙权,不激怒孙权,恐怕历史也许会改写。只是关羽的傲气导致了这个最好的局面往最坏的局面演变了。而这个悲剧,最后的一个谜团是,为什么刘备稳坐钓鱼台,最终导致关羽无援兵救之?
武侯祠刘备像
其实,如果赞同了襄樊之战,并非真正去争夺天下,而是一场威慑对手的战争,那么谁见过一场军演,还要去支援的么?当关羽的水淹七军声望达到巅峰,胜利的捷报频频传来的时候,刘备心里估计觉得,事情办的很不错,很完美了,可以收了。还需要另外派什么兵去吗?当刘备知道大事不好,关羽坏事了的时候,派援军也来不及了。可叹关羽自己的性格断送了一场很漂亮的政治战,也断送了蜀汉的希望,甚至送掉了自己的命。最后将蜀汉,乃至三国的历史拖向了最后一个拐角——夷陵之战。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