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让智媒体成为未来趋势。
回顾人类传播史,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态。活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因特网、智能传播终端、3g/4g移动通信技术等,不断推动传播变革。当今时代,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也推动媒体进入了自我革命的时代。不变革,就没有未来。
在封面新闻看来,媒体融合创新是基因改变的创新。媒体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媒体,注重各种品类的媒体都要建设,这是物理层面的融合;第二个阶段是融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整体转型,这是化学层面的融合;第三个阶段是智媒体,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内核的媒体融合,是基因变革层面的融合。
关于未来媒体,具体形态很难预测,但这个趋势肯定是可以预测的,那就是ai+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让智媒体成为未来趋势。
2016年5月,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上线之初,封面新闻就认定了这个趋势。封面新闻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的智媒体。智媒体包含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分别对应技术的核心驱动、内容的价值主导、平台的社会贡献。
经过三年的发展,2019年4月,封面新闻迭代到5.0版本,有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群。其中,封面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过20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90万;推荐算法、机器写作、机器生成语音、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智能营销等技术在媒体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在未来三年里,封面新闻将深入实施数据驱动下的视频传播和社群营销战略,构建“科技+媒体+文化”生态体,打造一流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
数据驱动:用ai技术重新定义媒体
技术对世界的改变是巨大的。25年前,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仅仅25年,中国就成了互联网应用大国,移动支付等很多领域领先全球。这些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
智媒体与以往媒体最大的不同,是智能技术的支撑。封面新闻作为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互联网科技传媒品牌,深刻感受到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所以,封面新闻坚定朝着ai+媒体这条路去走,深度推进ai+媒体应用。
1.小封机器人自己写稿自己推送。智媒体应用,首先就是机器写作。封面新闻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不遗余力。
2016年12月,封面新闻拥有了第240号员工——小封机器人,之后一直全力创新探索。小封机器人生产力是惊人的,2018年世界杯期间,小封机器人总发稿量是642篇,封面新闻客户端阅读量超过1亿,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亿。其写稿能力也比较全面,写得了稿,做得了图,还能自己做标题。高效、专业、趣味的小封,和啤酒、卤煮一起入围熬夜看球必备。
世界杯期间,小封机器人不仅成稿快,而且推送快,总是第一时间推送。这和云技术的支撑紧密相关。封面新闻以阿里云作为云服务器,依托其push服务,快速联接用户,世界杯的报道推送服务也领先很多客户端,让用户快速获知赛事信息。
机器和人的协作生产,将是未来智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应用,还大量体现在机器辅助写作上。这也是机器学习技术推动新闻生产变革的重要方面。小封机器人被植入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写稿平台,成为记者、编辑的写稿助手。它提供了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摘要自动生成、频道归类等功能,会在采编人员写作过程中给予智能协助,从写作习惯、关联资料推荐、文章核查等环节帮助提升采编人员的写作质量和效率。
2.提供“视、听、读、聊全息智媒体验”。ai语音应用,成为封面新闻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探索。2018年4.0版迭代以来,封面新闻把mgc(机器合成内容)作为新的探索,语音转换技术得到了充分运用。通过这项技术,每条稿件都有一段自动语音合成,用户可以点击详情页中的语音播报按钮,进入“听模式”,感受到mgc全场景沉浸式的使用体验。
封面新闻在产品设计上,希望为用户提供“视、听、读、聊全息智媒体验”。“视”就是把直播、短视频作为内容的重要特色,融入ai的元素,比如十九大报道、全国两会报道等视频系列报道中,融入了机器语音播报。“听”就是“听封”智能播报,为用户提供听新闻的场景服务。“读”就是兴趣阅读,算法推荐。“聊”就是人机交互,在客户端提供智能聊天、智能评论服务。
ai和媒体的结合,解决了很多年以来媒体用户画像不清晰的问题。封面新闻的用户画像技术,通过app用户信息采集、用户日志数据挖掘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关键词标签分类、聚类,为每个app用户抽取超过100个画像维度、50万个新闻关键词,采用分类和聚类算法抽取100多个内容偏好兴趣类别。
在后台支撑上,封面新闻以封面云2.0来统领整个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和云技术得到了很充分的结合。
智媒体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很多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比如“封面新闻高考志愿小助手”,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制作的一款产品。在超过600万条数据的支撑下,这款产品可以智能预估高校录取分数线、大学专业评测以及智能志愿填报。ai也可以用来相亲,2018年“七夕”封面新闻举办了第二届“未来爱情节”,用ai智能匹配相亲对象。
为加强智媒体探索,封面新闻还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和cgi大数据研究院,合作伙伴都是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企业和高校。
3.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融媒体平台。封面新闻致力打造封面云平台。封面新闻的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都是基于封面云而开展。我们要做的是一款智媒体云平台,通过封面新闻的先行先试,为媒体提供智能生产全流程解决方案。
封面新闻的底层服务器支撑和合作伙伴是阿里云。作为全球前三的云计算公司,阿里云提供了强大的云服务,封面采购了超过200台阿里云服务器。与阿里云不同的是,封面云侧重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服务。
封面云的一个典型产品,就是“封巢”系统。这个系统是封面新闻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融媒体平台,相当于“兵工厂”,前面所说的很多智媒体“重武器”,都是依托这个“兵工厂”生产。主要包括三条武器生产线:智慧内容平台、智能延展平台、智识管理平台。
智慧内容平台,主要是帮助人解决问题。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重塑和再造内容生产流程,从线索发现这个源头就开始运用ai。比如热点监控、全网采集、内容管理,包括融合驱动型直播应用等,智能贯穿全过程。
智能延展平台,主要是生产智能技术产品。它的重点是让机器成为生产者,不断探索新的智媒体产品形态,探索机器写作、人机交互、智能“三屏合一”等智媒体应用创新。
智识管理平台,主要是解决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真正解决媒体当前的痛点。比如数据驱动下的传播效果智能化监测、版权追踪追溯、考核建模与自动化、安全管理等,完成媒体后台管理的变革,提升管理效益。
通过人、机器、管理这样一个智媒体闭环的打造,封面新闻将形成循环式的高效智能媒体生产生态,与阿里云联合,塑造一个强大的“et媒体大脑”,进而为实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这个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视频传播:立足5g,
实现封面新闻全面视频化
随着5g商用的全面普及,5g网速和容量是4g的10倍,由此又将把互联网带入新的分水岭,带来10倍变量。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未来软件与社会》报告显示,在2030年前,至少19类“黑科技”必将发生,比如:全球10%的人口身穿的衣服将会与互联网相连接,全球第一个植入式手机将会进入商业化应用,大约10%的阅读眼镜将会与互联网相连,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将来自家用电器和设备。
封面新闻从成立以来,就坚持瞄准科技趋势打造产品。接下来,封面新闻将立足5g,实现封面新闻的全面视频化。并且,封面新闻5.0版已经实现了全频道视频化改版,打造视频沉浸式观感与年轻态交互。
1.每年生产10000条短视频。封面新闻高度重视视频内容生产和创新,确立了“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的策略,并以“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为内容定位,要求所有原创稿件都要尽量配备短视频,并加强直播产品打造。
直播位居全国直播榜前三,经常位列榜首,处于全国媒体视频品牌第一梯队。封面新闻2017年的“直播川藏第一桥”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的媒体融合奖。
2019年,封面新闻的媒体融合3.0版,一个核心抓手就是视频传播。在视频生产方面,封面新闻每年至少可以生产一万条短视频,进行1000场直播。目前,封面新闻和中国移动共同成立了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共同探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形态在媒体领域如何转型应用。
封面新闻日常的视频报道一直在聚焦温暖的故事。比如,在表现震后重振山河路时,封面新闻重访了“吊瓶男孩”,用当年两个震中男孩的十年成长,传递出的涅槃重生的坚实内核。
在反映凉山脱贫成果时,我们的镜头聚焦到大山里的网红篮球少年,被60万网友称为“凉山科比”的曲比尔里。这篇题为《网红篮球哥:我不是凉山科比,我是曲比尔里》获中央网信办高度肯定,全网各平台积极推广,单篇观看量达5000万+。
为了讲好故事,封面新闻会在事件报道中采用多种视频传播。例如,在讲述寻女24年的滴滴司机故事时,为完整地展现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奇迹般的重逢。除了用短视频的形式讲述故事外,还同时用两路直播,展现重逢时刻。该事件在微博获得1.7亿的话题阅读量,还被bbc官网转发。这强大的影响力背后,是媒体充满温度的坚守和关怀。
2.应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mr视频。封面新闻坚持数据驱动,内容新技术也在为封面的视频传播赋能。
2019年初,封面新闻虚拟演播室系统正式建成启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封面新闻首次实现了mr(混合现实)视频+虚拟直播间的虚拟实景技术在新闻报道当中的应用。
镜头前,伴随着主持人双手轻轻抬起,一座由3d建模形成的雄伟水电站工程展现在屏幕正中。一旁不断变化的库容量、发电量,向观众直观展示出这个在建的超级工程真实的一面。这是封面新闻两会特别节目,mr视频《这个四川超级水电站到底厉害在哪里!》。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应用在视频新闻里面,能让受众产生更强的体验感,有更直观的感受。过去几年,封面新闻一直在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景图片等内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作为封面新闻在全国两会的融媒产品,除了关注在建的世界级“白鹤滩水电站”外,还关注了雪域天路——汶马高速。不能前往实地的受众也不用着急,虚拟实景报道可以让受众不出家门,通过手机实景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雪域天路”的壮美景象。
此后,虚拟演播室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应用到突发新闻的报道当中。2019年4月,在木里火灾报道中,封面新闻应用了3d建模技术,更直观展示起火原因和灭火难度。除此之外,新西兰枪击案、斯里兰卡连环爆炸、巴黎圣母院火灾等,这些全球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中,也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3.打造优质原创内容,开展版权深度合作。封面新闻拥有一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一直把内容原创生产作为重点,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打造优质原创内容,和互联网商业平台开展版权深度合作,既用好我们自己的平台,又用好商业平台。目前封面新闻的原创内容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原创生产的重要构成。
2019年,封面新闻同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今日头条、uc头条等商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了视频内容定制生产的合作。
比如,封面新闻联合新浪新闻打造的“锐视频”栏目,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视频深度报道,在网络上得到较好的传播。5月,上海的“流浪大师”沈巍爆红,“锐视频”栏目报道了他爆红后入住高级酒店、出入被粉丝围堵的生活状态,并与他进行深度对话。该视频在微博上的观看量接近千万,#爆红后的流浪大师#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1.2亿。
社群营销:打造青蕉社区,聚集全球拍客
2019年初,封面新闻成立青蕉社区项目部,确定“社群营销”发展战略。
5月4日,封面新闻5.0最新版本正式上线,除完成全频道的视频化建设,实现视频沉浸式观感和通过视频个性化算法推荐、让最适合的视频找到最感兴趣的受众外,还升级了青蕉社区,发力社***互,也是此次封面新闻迭代升级的一大亮点。
封面青蕉社区不仅构建起一套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优化用户社交体验,还为旗下拍客量身定制科学的激励与扶持计划,帮助拍客成为新晋网红。
1.vlog挖掘90后青年原创短视频生产力。青蕉社区是封面新闻正全力打造的一个青年视频社交项目,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系列功能服务,链接用户,挖掘90后青年原创短视频生产能力。
今年两会期间,封面新闻青蕉社区以“致敬追梦人”为主题,诚邀全球拍客用vlog的形式拍下身边的追梦故事,读懂年轻人的关注。通过ugc生产模式,网友广泛参与到两会中、展示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同时,通过90后年轻记者视角,传达两会关注。
两会期间,500多条视频,全网传播超2000万。后台数据显示,参与、观看青蕉拍客征集活动的受众,22岁至25岁者达到九成以上,广泛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参与。
2.开放ugc生产,聚集全球千名拍客。青蕉社区同其他商业类短视频平台的区别,就是开放ugc生产,以此适应5g时代的去中心化,以用户为主,用户自己来定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成立青蕉社区之后,封面新闻开始在全球组建青蕉拍客队伍。春节,一条名为《我是不是你的靠山》的拍客视频,用当事人视角展现普通祖孙二人的回家瞬间,视角更温情,故事更感人,在全网得到千万级的传播。
事实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封面新闻在全球组建了一个近千人、体系稳定的拍客团队,封面新闻报道的斯里兰卡爆炸案、法院鉴定出错致错养儿子23年等传播率非常高的视频报道中,都有青蕉拍客的身影。
3.打通参与通道,引入ai审核。当前新闻媒体的客户端,主要是以资讯发布为主,在与用户的交互中,不论是评论还是爆料,大部分是以文图形式完成的。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但视频上传通道不畅且审核程序繁琐。包括发布前的包装,视频从上传到发布,时间多则几个小时,长则一天。
顺应即将到来的5g时代短视频爆发的风口,封面新闻青蕉社区打通用户参与视频生产通道,让视频从上传到发布的时间大大缩短。审核过程,引入了ai审核和人工审核的双重审核机制,不论是视频爆料还是用户随手拍的视频作品,从上传到审核在分秒内完成。
同时,在视频拍摄、视频编辑和发布过程中,封面新闻青蕉社区还新添加了可实现创意性、艺术性的滤镜、贴纸等移动可编辑功能。不同的是,封面新闻强调价值引领,除了用户定义内容,还希望通过话题驱动视频内容生产。
(作者为封面新闻内容平台部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