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猪常见寄生虫病—旋毛虫病(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及如何进行防治)

2019/7/5 4:37:51发布59次查看
【病原】猪旋毛虫病是由毛首亚目毛形科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先后寄生于小肠和横纹肌肉所引起的肠旋毛虫病和肌旋毛虫病的总称。据有关文献记载,有近百种哺乳动物可感染旋毛虫病。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多见于猪和鼠类,也见于狗、猫及多种野兽(熊、狐、狼、獾、野猪、水貂等),偶尔牛、羊也有感染(我省首次发现),能引起地方性流行。在猪患旋毛虫病的地区内,人也经常罹患此病,且常造成死亡。因此,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世界性的严重寄生虫病。
关于猪旋毛虫病的传播途径,据文献记载是由于猪吃了旋毛虫病鼠类或肉屑而感染的。近年来又有吃了病鼠、病猪排泄物而感染的说法。据美国的有关调查材料证明,用未煮过的人吃的残汤剩菜、屠宰场的废肉、谷物或剩肉残羹喂猪,均可感染发病。据我省有关调查材料证明,本病感染的途径:是喂洗肉水,二是猪吃了患病人、畜的粪便及牲奋尸体。
猪旋毛虫病的发病率有季节规律性。据试验表明:一季度低,二季度升,三季度高峰,四季度下降。猪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春节和中秋节前后。因这两个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农村吃肉较多,所以是猪感染发病的“旺季”。传播的规律是:在疫源地恶性循环感染,并沿河流和肉食流动方向传播。旋毛虫的成虫是一种纤细的线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寄生于肌肉的幼虫可达1.15毫米,蜷曲于肌纤维间形成包囊。包囊两端钝圆呈梭状,长约0.5~0.8毫米。
猪吃了有肌旋毛虫的鼠类或肉屑后,包囊在胃内溶解,幼虫从包囊内逸出,停留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经两天变为性成熟的肠旋毛虫。在肠腔内进行交配后,雄虫死亡,受精后的雌虫用头部钻进肠粘膜,在第5~6天开始产出大量的幼虫,在产虫结束后死亡。雌虫的生活期约25~45天,一条雌虫可产幼虫1500~10000条。幼虫经淋巴进入血液,然后进入横纹肌肉内生长发育,逐渐蜷缩成螺旋状,其周围形成包囊。几个月后包囊开始钙化,但包囊内的幼虫仍可保持侵袭能力达25年。肌旋毛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肠旋毛虫病和肌旋毛虫病在动物体内先后发生,所以同一动物既是它的中间宿主,又是它的终末宿主,故旋毛虫是永久性寄生虫。
【症状】猪在自然感染时,多数不显症状,因猪对旋毛虫具有很强的耐受力。虫体对胃肠影响极小,主要变化在肌肉,如肌细胞的横纹消失,萎缩,肌纤维膜增厚、增殖等。严重感染时,体温升高,下痢,有时呕吐,患猪消瘦,呼吸困难,发音嘶哑。人工感染的猪,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肌肉剧痛,后肢麻痹,排尿频数,肌肉僵硬,发痒等。
剖检检查:肌肉旋毛虫多寄生在横纹肌内,其中寄生在横膈膜肌最多,而肋间肌、舌肌、喉肌、颈肌等次之,因能破坏横纹肌,故横纹消失。旋毛虫在形成包囊后,在肌肉中变成一个卵圆形的微小病灶。典型的包囊,如针尖大小,稍突出于肌肉的表面。起初包囊为露滴状,半透明,较肌肉色泽淡,以后逐渐变为淡灰白色,乳白色,黄白色。
【防治】加强屠宰后的肉品卫生检验工作。方法是取膈肌《或腰肌、腹肌)左右角各一块,剪下麦粒大的小块共24块,并列地在检查旋毛虫的玻璃压定板内压薄,然后用低倍镜(40~50倍)镜检。在24个压片中,如发现活的或钙化的旋毛虫或包囊不超过5个的,肉体经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超过5个的,肉体、心、食道和喉头等作工业用或销毁。皮下脂肪及肌肉间脂肪可炼食用油。肠可制肠衣。其他内脏不受限制出场。
本病应注重预防。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工作,增强抗病能力。认真搞好猪舍和饲料加工房、屠宰厂的灭鼠工作。提倡熟食,严禁人吃生猪肉或半生半熟的猪肉。发现病人应及时搞清疫情,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可试用噻苯唑或敌百虫、吡座酮治疗。
关注我了解更多养猪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